>
荀彧很赞同U站某视频的一句字幕——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今时今日,若论人心,百官肯定更愿意支持四世三公的袁氏,门生故吏的渊源摆在那里。但荀彧得到了大将军何进一半的兵马,手底下还握着一支精兵。坐拥吕布、张辽、徐荣、段煨、张济、张绣等猛将。尽管很多同僚都念着袁氏的提携之恩,但为家族利益、人身安全考虑,站队的时候还是会选择荀氏。
早朝的时候,由孔融领头,几名议郎、侍御史一致要求给李膺、荀昱等人翻案。
百官听到“荀昱”这个名字,狐疑地望向荀彧、荀爽,猜测孔融的行为是不是太傅指使的?荀氏是否在幕后推波助澜?只需荀彧一个眼神确认,他们就会出面附议,替太傅壮壮声势。
荀彧眼观鼻,鼻观心,不动如山。昨天专程和小皇帝沟通协商这件事,就是为了预防这种情形。
这时,很少开口说话的小皇帝刘辩清了清嗓子,表态:“陈年旧案,以后再议。”
至于孔融,荀彧本着不浪费人才的原则,给他安排了一个比较合适的活计——主持编撰汉语字典,给汉字注音、释义。这事极其繁琐,没有十年搞不完。但有利于文化传播、教学,必须有专业人士去做。
帝王的冕冠,垂着十二条玉旒,让百官难以窥探天子的喜怒。天子却可以坐在最高处,将百官的神情尽收眼底。
接下来,讨论幽州牧刘虞请求裁撤幽州驻军的奏疏。
幽州那地方比较穷,穷到什么程度呢?官府的日常开支,需要青州、冀州补贴。刘虞上任以后,鼓励百姓耕种,开放上谷地区的市场,和游牧民族做生意,开采渔阳的盐井、铁矿,获得大量的财政收入,不仅养活了幽州的官府,还安置了不少因为黄巾之乱流离失所的青州、冀州的难民。
解决财物问题以后,刘虞精简军队,领着公孙瓒跟入侵幽州的鲜卑、乌桓打了一仗。鲜卑、乌桓求和。刘虞主张以怀柔政策安抚这些游牧民族。公孙瓒主张乘胜追击,打服这些游牧民族。
如果荀彧没记错,这是刘虞和公孙瓒的主要矛盾。而且,这两位现在是互相嫌弃。公孙瓒嫌弃刘虞软骨头,幽州都被抢空了,他那么多袍泽弟兄战死沙场,难道都白白牺牲了吗?而且外行指挥内行,碍手碍脚,各种掣肘。官兵才刚刚小胜了一场,刘虞就放低姿态,拉拢鲜卑、乌桓等东胡部族,实在可恨!
刘虞嫌弃公孙瓒的军队军纪太差,攻打乌桓王的时候,士兵打到哪里,抢到哪里。败坏官兵的形象,影响恶劣。
但公孙瓒不觉得这有什么问题——乌桓劫掠幽州百姓,他抢乌桓,有错吗?
据说公孙瓒守卫边境,每次听见东胡部落来袭,公孙瓒立马疾言厉色,作战的时候那种兴奋劲儿,仿佛在打自己的杀父仇人,甚至能一直杀到深夜不犯困。从此乌桓、鲜卑都害怕公孙瓒这位猛人,不敢轻易来犯。公孙瓒和他身边善于骑射的袍泽都骑白马,自号“白马义从”。这支精锐骑兵大约有三千人左右。
刘虞的奏疏,要求裁撤掉大部分军队,只给公孙瓒保留一万兵马,是步兵加骑兵一共一万。顺便告状——公孙瓒暗杀游牧民族的使者,企图破坏和谈。
大多数官员都认为可以裁撤幽州守军,为朝廷节省一笔军费开支。
此一时,彼一时。先前,大汉内乱严重、国库空徐,确实无力阻挡乌桓、鲜卑等东胡部落的入侵。但乌桓、鲜卑在幽州、并州劫掠了一整圈,现在求和未免有些太迟。何况这种求和其实并没有什么诚意。明年天气转凉,如果草原上缺少生活物资,他们还是会来大汉这边劫掠,都快养成习惯了。
荀彧表示:不稀罕这种只能和平几个月的和谈。
昨日那个给徒弟送食材,还私下里开玩笑的荀文若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居中持重的荀太傅,一丝不苟的朝服,极其优雅端正的坐姿,使百官敬服的公正和缜密。仿佛早已习惯这种场面的淡然从容,让他整个人都透着一股子说不出的、超然的雍容。
荀彧将象牙笏板插进绅带之间,示意风清河、郝明明和白小深等玩家抬着几只大木桶出来,揭开纱布,露出满满一桶水煮玉米,一桶烤红薯、一桶薯塔、一桶黄金玉米烙、紫薯干,一桶鲜玉米汁。
冀州试种的甜糯玉米,鲜玉米采摘以后,清洗,煮熟,再密封,存入冰窖冷冻。凛冬时节运到洛阳,前天刚到,吃的时候热一下就可以。荀彧已经请刘辩享用过玩家捣鼓出来的美食,刘辩特别喜欢松子玉米,希望百官也品尝一下这些新农作物的独特风味。大部分菜肴放凉了就不好吃,也不方便在崇德殿搞自助小食堂,考虑到口感等因素,荀彧只选了这几样。
烤红薯、糯玉米的香甜气息,黄金玉米烙、薯塔的香味,混杂了殿内的熏香,很是诱人。
一些官员已经吃过红薯和土豆。还是第一次瞧见玉米烙、玉米汁,以及用土豆炸出来的整串薯塔。
侍者送上食案和餐具,由百官自由选取想要品尝的食物。是选番茄味的薯塔,还是要椒盐、孜然、香辣味的薯塔,成为了公卿百官共同纠结的难题。
终于,袁术第一个发出感叹:“就不能都要吗?”
天下吃货共同的心声。荀彧对袁术的好感值上升一点。他昨天就是都尝了一个遍。
早朝从茶话会变成了聚餐,其乐融融。
荀彧等文武百官都结束用餐,示意身后的幕僚大声地报出今年玉米、红薯、小麦、水稻、粟米的收成。以及廷尉府查抄张让家,抄出了多少钱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