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荀彧对此一无所知,在他的记忆中,郭嘉本来就是率性可爱、善解人意的少年郎,只是不喜欢繁文缛节、虚伪客套罢了。
天上的云变幻着形状,卷舒聚散无常。书院的同窗,少了几位故人,多出来几个新面孔。
荀彧很小的时候就听过“孔融让梨”、“小时了了”的故事,可谓是久闻大名。
孔融作为文人儒生,设立学校,进贤好士,文笔犀利,不畏权贵,表现非常优秀。
然而作为官员,他就显得过于随心所欲——孔融担任北海相,看到路边的孝子哭得不够伤心,杀之。刘备表孔融为青州刺史,这事没有经过朝廷的认可,天子都没批准,孔融就上任了。在袁谭攻城的时候,孔融这位地方最高长官根本不指挥士兵作战,而是凭几读书。当天夜里,城破,箭如雨下,城内的士兵还在巷战。孔融直接逃跑,他的妻子儿子都被袁谭俘虏。
荀彧对这位说话漂亮,办事却不太行的大才子孔融很是头疼。因为“今古文经学”的学术之争,孔融对颍川名士的态度,一向不怎么友善。
孔融虽然是孔子的后人,但他主修《春秋公羊传》,属于今文经学的硕儒。
荀氏传承的却是古文经学。荀彧的六叔荀爽为古文《易经》作注,还写了《易传》、《诗传》、《尚书正经》、《春秋条例》等著作,是古文经学大家。
虽然都是儒学,但两派的理念,比猫和狗的分歧还大。
颍川这边的风气是以古文经学为主,兼采今文经学。主要是今文经学过分追求微言大义,《尚书》一书中,关于“尧典”这两个字的注解,竟然能写出数万字。用郭嘉的原话说就是:太学的五经考试,让孔夫子参加,也会不及格。
孔子看了标准答案,都要无语凝噎:我没有那个意思啊!!!
荀彧向韩融行弟子礼:“学生荀彧拜见韩先生,虔请诲安。”
韩融笑眯眯地扶起荀彧,手杖也搁在一边不管了,“文若,我听说你力排众议,让方士左俭担任医曹掾,方士华佗担任医曹史。管理汝南郡的医药。他们用酒精、大蒜素、青霉素、金疮药、麻沸散救治了许多重伤的士兵,这是真的吗?”当年张骞出使西域,带回的农作物之中就有大蒜。
荀彧:“千真万确。”
无所不能的玩家,总是给荀彧带来惊喜——左俭制作的大蒜素和风寒散救人无数,在百姓之中流传开来,传得神乎其神,吸引了华佗和张仲景。华佗已经来了。张仲景还在路上,派健仆提前传递消息,生怕他来了,左俭却不在,刚好错过。
韩融捋着胡须:“我同慈明(荀爽)商议,购买一批酒精、大蒜素、风寒散、金疮药作为书院的常备药物。”
荀彧想起大蒜素那强烈刺激的气味,沉默了片刻,“好的。此事彧来安排。”
荀彧替郭嘉请了三天假,打算带他去汝南,让华佗、张仲景、左俭好好看一看。
第22章
郭嘉以为的看一看,就是诊脉而已。所以当他意识到不仅需要检测身高森*晚*整*理、体重、视力、听力、嗅觉等等,还要收集尿液的时候,试图翻窗逃跑。
左俭早有准备,一把拽住郭嘉。招呼华佗和张机(张仲景)一起会诊。
华佗笑眯眯地上前,望闻问切。他今年四十多岁,保养得当,看上去相当年轻,时常背着独门医疗器具,摇着铃铛,带领弟子走街串巷,为百姓治病。他的足迹遍布青州、徐州、豫州、扬州等地。时人传颂:神医华佗,方药针灸,无一不精。刳剖疮肿,剔骨疗疾,救人无数。
张仲景被左俭的操作给惊呆了,在原地傻站了片刻才打开药箱,露出里边的纱布、脉枕、黄帝九针、砭石等小工具。此时,张仲景三十出头的年纪,尚未成名,但医术精湛,口碑不错。
不过,张氏是南阳望族、官宦之家。他的族人还是希望他走仕途做官,而不是从事贱业。没错,士农工商,医工的社会地位仅次于商人,经常被瞧不起。
行医还有一定的风险,建安三神医之中,华佗被曹操杀了,董奉也差一点被交州太守灭口,靠装死才躲过一劫。唯有张仲景的生命安全有保障,但他的主业是当官(长沙太守),平常要处理公务,每逢初一和十五,才敞开大门搞副业。张仲景坐在官署大堂上,让有病的百姓排队,他挨个儿诊治。
左俭暗戳戳地开了直播。
【荀彧让华佗和张仲景一起给郭嘉看病】
弹幕如潮水般涌出:
#看郭嘉的小眼神,诠释了什么叫作生无可恋。#
#文若,这是怎么啦?你要是重生了就眨眨眼。#
#哈哈哈,无论古今,都有一种字叫医生的字,一般人看不懂,外行模仿不来。#
#才霍霍了戏志才,又轮到郭嘉,荀彧不会是被玩家给穿了吧?让神医给戏志才和郭嘉体检,预防悲剧?#
#@奉孝,请学学志才,隔壁的志才喝药,是特别豪爽地一饮而尽。文若奖励他一碟子蜜饯。#
#张仲景的针灸用具好别致啊,四根金针,五根银针,这就是古代的九针吗?#
#干得漂亮。左俭大佬,你灌药的手法很是熟练。#
郭嘉清澈的眼眸隐隐泛起一层雾气,还带了一点泪光。他幽怨地横了左俭一眼。吃着荀彧留下的蜜饯,才稍稍缓解唇齿之间那种苦涩的药味。
早在华佗作出诊断的时候,荀彧确认郭嘉没什么大毛病。就悄悄地退出屋子,去隔壁探望戏璕。
按照华佗和张仲景的说法:郭嘉自幼体弱多病,是因为他先天不足,可能是郭母不曾好好养胎。加上郭嘉早慧,思虑比常人要多一些,伤了脾。这病好治,放宽心,别总想些有的没的。再注意饮食,作息规律,调理上一段时间,就能把身体养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