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满足地眯起眼睛,含糊不清地说,
“谢谢王三哥!”
张大山和刘大夫回到药铺前厅,张大山重新坐回柜台后,拿起药方,仔细端详着。
药方上,龙飞凤舞地写着几味药材的名称和分量,最后一味药材的分量处却空着,只用钢笔画了个圈。
刘大夫捋了捋胡须,指着药方上那个圈,
“大山,你看这附子,剂量该如何定夺?”
张大山的目光落在“附子”二字上,
“这病人阳虚体寒,附子必不可少,只是这药性猛烈,需谨慎用量。”
刘大夫点点头,表示同意,
“正是如此,用量少了,药效不足,用量多了,又恐病人承受不住。这剂量的拿捏,确实需要斟酌。”
他端起茶杯,轻抿了一口,目光落在药方上,似乎在等待着张大山的最终决定。
张大山拿起钢笔,在附子剂量处写下一个“三”字,然后又在旁边加了个“钱”字,
“三钱,应该足够了。”
刘大夫探过头来,仔细看了看张大山写下的剂量,
“三钱,会不会少了些?病人阳气虚弱,需要大剂量的附子来温阳补肾。”
张大山放下笔,
“病人虽然阳虚,但脾胃也虚弱,附子用量过大,恐伤及脾胃,反而不利于病情恢复。”
“三钱附子,既能温阳补肾,又不至于伤及脾胃,乃是最佳剂量。”
“我们可以先用三钱附子试试,如果效果不佳,再酌情加量。”
刘大夫听了张大山的解释,觉得很有道理,便点头同意了。
他拿起药方,仔细地看了看,满意地点了点头,
"那就按你说的,先用三钱附子。"
两人正说着,王三从后院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包药材,
“大山哥,药已经煎好了。”
张大山抬头示意了下,
“好,辛苦你了,王三。把药给病人送去吧。”
王三应了一声,转身离开了前厅。
张大山看着王三离去的背影,对刘大夫说,
“刘大夫,我看王三这孩子,悟性不错,而且也很勤奋,是个学医的好苗子。”
刘大夫笑着说,
“是啊,这孩子确实不错,假以时日,必成大器。”
张大山点点头,深表赞同,
“咱们济世堂,后继有人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