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成功攻克匈奴,扶苏自然很是高兴,他立刻就准备前往后世。
同一时刻的李承乾,此时心中也很想去后世看一看,可是近日来发生了一件不小的事情。
大唐盛世,长安城中繁华如锦。
近日,高士廉等奉皇命修撰的《氏族志》成书,消息如春风般迅速传遍了大街小巷。
然而,这看似平常的一部书,却在士族间掀起了轩然大波。
五姓七望,自魏晋以来便屹立于士族之巅,荣耀与尊崇世代相传。
他们的姓氏,代表着高贵的血统、深厚的底蕴和无尽的权势。
如今,《氏族志》竟将崔民干列为第一,虽然后被太宗皇帝改以皇族为首,外戚次之,崔民干为第三,但五姓七望的家族们心中依旧愤懑难平。
在崔氏的深宅大院中,几位士族长老面色凝重地围坐在一起。
崔氏族长崔岳捋着胡须,眉头紧锁:
“陛下此举,实乃对我等士族的轻视。我五姓七望,传承千年,岂容他人轻易将我们的地位撼动。”
陇西李氏的代表李慎微微点头:
“崔兄所言极是。我等士族的荣耀,乃是历代先辈用智慧与功绩铸就。这《氏族志》的排名,绝不能如此轻易被改变。”
赵郡李氏、博陵崔氏、清河崔氏、范阳卢氏、荥阳郑氏和太原王氏的代表们也纷纷附和,他们眼中闪烁着坚定的光芒,决心联合起来否认此事,誓要让士族的姓氏重新排在前面,恢复往日的尊崇与荣耀。
一时间,长安城中暗流涌动。
五姓七望迅速行动起来,他们利用自己在文人雅士中的影响力,策划各种舆论。
一时间,长安的茶楼酒肆、私塾书院中,都在议论《氏族志》的新排名。
一些文人墨客被五姓七望暗中收买,纷纷撰写文章,歌颂士族的辉煌历史和卓越贡献,质疑皇族将自己排在首位的合理性。
“士族传承千年,底蕴深厚,岂是一朝一夕可被超越?”
这样的言论在民间广泛流传,引起了不少百姓的共鸣。
百姓们虽然对皇族敬畏有加,但也对士族的高贵地位心生向往。
与此同时,五姓七望花费大量钱财,联络各方大臣。
他们以丰厚的礼物和利益诱惑,试图拉拢那些对皇族此举心存不满的官员。
一些大臣本就对《氏族志》的新排名有所疑虑,在士族的游说下,开始动摇。
在朝堂之上,一些被士族收买的大臣开始委婉地表达对《氏族志》的不同看法。
“陛下,士族乃国家之栋梁,其地位不可轻易动摇。此次《氏族志》的排名,或可再斟酌。”
一位大臣小心翼翼地说道。
皇族很快察觉到了五姓七望的举动。
唐太宗李世民面色凝重,他深知士族的势力庞大,不可轻视。
但他也明白,作为皇帝,必须维护皇族的尊严和权威。
李世民召集心腹大臣商议对策。“士族此举,分明是对朕的挑战。朕若退让,皇族威严何在?”李世民怒道。
大臣长孙无忌说道:“陛下,士族势力虽大,但陛下乃天子,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我们可采取强硬措施,打压士族的嚣张气焰。”
皇族开始采取行动,一方面加强对舆论的控制,严禁民间继续传播对《氏族志》的质疑之声。
另一方面,对那些被士族收买的大臣进行调查和惩处。
五姓七望也不甘示弱,他们继续加大舆论攻势,甚至暗中组织一些士族子弟在长安街头游行示威,要求恢复士族在《氏族志》中的原有地位。
双方陷入了僵持状态,长安城中的气氛愈发紧张。
这场士族与皇族的较量,究竟会以何种方式收场,成为了所有人关注的焦点。
太子李承乾心中清楚,这些大家族对于王朝的危害,所以坚决反对这件事情,然后他立刻上书。书中言辞恳切,剖析利弊。李承乾写道:“父皇,如今之世,大家族势力盘根错节,已然危及王朝根基。其私囤土地,兼并民产,使百姓流离失所,民怨渐生。且其仗势欺人,干预朝政,扰乱吏治,长此以往,国将不宁。儿臣恳请父皇当机立断,采取有力措施,抑制大家族之膨胀,以保我王朝长治久安。”
皇帝接到李承乾的上书,陷入沉思。
他深知太子所言非虚,大家族的问题由来已久,若不加以整治,必将后患无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