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扶苏噼里啪啦说了一堆,不断的赞扬夸奖儒学,陆煊看了扶苏一眼,感情这家伙是真的喜欢儒学啊。
怪不得尊崇法家的李斯,未来和赵高弄死了这个家伙。
不弄死你才怪,你尊崇儒学,让我这个尊崇法家的大秦丞相如何自处?
想了想,陆煊没有继续和扶苏讨论‘儒法之争’这个话题,其实扶苏继位后,采用汉朝初期的黄老之术,休养生息,是最为不错的。
但现在没有必要和扶苏说这些,这家伙从小就喜欢儒学,岂能是他一句话、两句话就能说通的?
之前劝扶苏造反,费了多大的力气?
“对了,还有一件事情,历史上很快就会发生分封制与郡县制之争了。”
这件事情,陆煊并没有查资料,他记得很清楚,秦朝时期对于分封制和郡县制度,讨论了很久。
并且,后世的人也在争论,秦朝初期到底是使用分封制度正确,还是郡县制度正确。
所谓分封制度,即三代所定下的制度。
三代,便是夏商周三代,即使是春秋战国时期,古人们也将这夏商周三个朝代,统称为‘三代’。
分封制度,最开始是由夏朝所创建的,不过夏朝时,此制度并不完善,分封制度处于萌芽状态。
虽然实现了形式上的家天下,但夏朝实际上在一定程度上只是部落联盟而已,没有建立系统的分封制度,无法实现对其他部落的直接控制。
看起来,夏是天下共主地位,不过这也仅仅是名义上的罢了,其只对夏族部落的地域有绝对的控制权,其他部落只要承认夏政权的正统性,并向中央政权缴纳一定的贡赋,就可以基本不受干涉地进行自我管理。
到了商朝,商汤初步确定了分封体系,发明了分封制,商王把自己的一些兄弟叔伯分封到各地,使商王族直接控制的地区范围扩大,加强了商朝的统治。
不过,商代早期,王室和贵族不断产生矛盾,曾多次迁都,且王位继承制度不明确,内部不断争夺王位,出现过“九世之乱”,这也反映出其制度仍存在不完善之处。
并且商朝时期诸侯势力相对独立,被分封的诸侯在其封国内有较大的权力,拥有自己的领地和军队,可以进行相对独立的管理和统治。
简单的说,中央集权太差了。
周朝时期,可谓是分封制度最为完善,系统化的时代,不能说分封制度没有好处,以陆煊个人来看的话,周朝的分封制度才大大的扩充了如今中华民族的版图。
周王朝建立之时,黄河中下游那些邦国原来的土地全部被分封给了周王族的近支亲人,据《荀子?儒效》记载,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这种大规模的同姓分封,加强了周王室对全国的统治。
分封制度在周王朝,形成了严格的等级制度,即“天子—诸侯—卿大夫—士”,诸侯在自己的封国内可以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卿大夫,卿大夫再分封给士,层层分封,等级森严。
受封的诸侯必须对周天子履行一系列义务,包括服从周天子的命令、镇守疆土、定期朝贡、提供军赋力役、出兵勤王、朝觐述职等。
为何说周王朝做出了贡献呢?因为周王朝的分封制度,使得下属各国为了扩大自己国家的实力,只能对外征战,周朝初期的版图,可远远没有后来的大。
群策群力,各个国家为了扩展版图,不断地攻打、周围的异族,这使得其实整个周王朝时期,一直属于扩张状态。
陆煊觉得这套制度其实蛮不错的,也算是另外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开疆扩土’了。
但,郡县制度,也有明确的好处,秦在进行郡县制度后,使得后世所有的割据政权,明明能在自己的地盘上称王称帝,却亦然想着逐鹿天下,统一寰宇,这对于民族的统一性有着很大的作用。
“分封制和郡县制。。。”
扶苏自语着,随即道:“我倒是认为,分封制度不错。”
“夏商周,可都延续了五百年以上之久,而秦采用郡县制度后,却短短数十年就覆灭,这就证明了郡县制度,有着很明显的问题。”
扶苏这是根据自己的想法推测出的,毕竟人家三个王朝,都能延续那么久。
为何大秦,二世而亡?
或许和郡县制度离不开关系。
陆煊闻言,明白了扶苏的想法,他想了想道:
“若是分封制度的话,用不了多久,秦很快就会失去足够的统治性,六国贵族复辟的机会就更大了。”
“而若是郡县制度的话,若是始皇帝选择休养生息,不继续南征北战,修建各种大型工程的话,也没有问题,起码六国余孽也没能力借此机会兴风作浪,百姓们也不会因为秦朝的压榨,而奋起反抗。”
“总之,我觉得不如将分封制和郡县制融合起来。”
“内部主要地区,采取郡县制度,周围边疆,采取分封制度,也就是让藩王或者皇子,镇守边疆。”
陆煊提出的想法,其实就是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设定的郡县制和分封制合并的办法。
汉朝初期,汉高祖刘邦总共分封了七位异姓王,九位同姓王,以此来解决秦朝时期郡县制的主要问题,以及沿用部分分封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