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彻觉得,在登上皇位之前,杨广的运气还是挺不错的。但是登基之后这么消耗下来……
-
忽必烈听到元朝再度被提起,还是一件坏事儿,顿时把这件事情记在了心里。
在海上行军,忽必烈大概猜到了是什么事情:大元对日本,或者说东瀛的战争。
早前大元就与日本有过来往,要求日本称臣,但是那边一直不理会大元的要求,毫无回应,大元便决定对他们动兵。
之前,忽必烈就派出过四万大军去进攻日本,那一次虽然成功登陆,但是由于先期准备不足,最终只能退兵。
但是忽必烈并没有就此放弃,他已经开始筹划着下一次对日用兵了——而且这一次用兵,就是要将日本打到听话才行。决不能再度半途而废。
所以,这上面的“在海上遭遇大风,船只折损而不得不退兵”一事,就是说的大元下一次的对日用兵?
关于天象这种事情,还得看看太史院有没有什么办法。否则的话,进攻日本还需要从长计议才行。
-
赵匡胤则是觉得,自己找到了一个大宋没能干掉北面的辽国,没能收复燕云的原因:后来的大宋军队,竟然连粮草都搞不定了,那还说什么?!
如果他这个开国皇帝,在开国初期兵强马壮、精兵无数、将领辈出的时期,都没能打下来北面的燕云地区,且在他之后的太宗时期也没能打下来的话,那大宋的军队水平多半会有一些下降。
通常而言,军队最强盛的时期,就是在开国阶段——当然,在之后也不是不能继续强盛下去,或者中途衰落一下然后又重新恢复强盛,但是这都要看情况,比如皇帝的水平、朝廷的制度、国家的情况等等。
大宋开国以来,赵匡胤是对武将有所忌讳的,他也并没有打算让武将手中能够长期持有太多的权力。
但是一旦削减武将的权力,也必定会对武将和军队产生一些负面的影响。
这一点赵匡胤心知肚明,但是为了稳定大宋的局势,不要再发生五代时期的情况,他觉得这样做还是比较值得的。
想来,那个自己也是一样的想法。
只不过,那个自己没有想到的是,在自己活着的时候,乃至第二个皇帝在位期间,都没能攻下燕云地区,大宋就只能接受这个结局,无力重振声势了——除非出现一个天资过人的皇帝,能够把大军重新操练起来。
只不过……后来的大宋军队和朝廷竟然都落到了那种地步了吗?
连行军作战所需的后勤粮草问题,都搞不定?
大宋如果作战,很大概率也是在边疆地区、顶多是稍稍离开一点本朝疆土,这种情况下,后勤线几乎就是在国内,在国内的后勤都能出问题?
或者,稍稍离开一点大宋的疆土,后勤线就保不住、或者出问题了?
赵匡胤觉得,即使大宋的武力有所衰落,即使对武将和军队有所压制,那后来的大宋也不应该到了这个地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