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民国之文豪崛起 王梓钧 > 340莫斯科(第1页)

340莫斯科(第1页)

《泰坦尼克号》在美国热卖时,周赫煊等人已经抵达了莫斯科。随行的人很多,有李石曾及其随员、爱因斯坦和女秘书、柯布西耶和助手,还有蒋作宾派来的驻德外交人员。

东北军和苏军虽然暂时停战,但矛盾并未真正解决。

就在1929年12月,东北的滨江道尹兼哈尔滨交涉员蔡运升,与苏联代表西曼诺夫斯基签署《伯力协定》。苏方要求:中东路恢复到冲突前的原状,所有被捕的苏联侨民一律释放,中方解除在东北避难的白俄武装并驱逐其首领,恢复双方的领馆和商务机构。双方就如何履行协定问题,定于1939年1月在莫斯科召开会议协商。

张学良是很想赶快解决争端的,毕竟苏联军队还在东北驻扎着,早点把这些瘟神送出去才好。

但常凯申却故意拖延,他正在对付冯玉祥、阎锡山等军阀,不想张学良掺和进来,因此想用苏联人把张学良拖在东北。

于是乎,南京国民政府迟迟不派外交人员去莫斯科谈判,导致局面就僵在那里。

苏联也是比较头疼的,大军在外每天都要花钱,一直拖着不解决也不是个事儿。在常凯申的故意拖延下,苏联只得主动撤兵,但却保留了对黑瞎子岛等边界岛屿的占领这个边界纠纷一直持续到21世纪。

事实上,如果南京政府赶快派人去莫斯科谈判,黑瞎子岛很有可能轻松收回。但常凯申为了自己的利益,根本不管东北的死活,也不管中国领土是否被霸占,他的注意力都在对付阎锡山、冯玉祥上。

驻德公使蒋作宾,做为南京政府正式任命的外交人员,纯属皇帝不急太监急。他这次居然瞒着国内政府,私自派人去跟苏联接触,想要促成中苏两国恢复邦交。

蒋作宾甚至还拜托周赫煊,希望他能够与苏联重要官员对话,为恢复中苏邦交贡献力量。但周赫煊对此却没啥兴趣,因为南京政府不拿出态度的话,他说再多也无济于事。

等到日本武力入侵东北后,到时就该苏联人着急了,自然而然就会恢复正常邦交。

周赫煊的想法就是等待好机会,到时苏联急于恢复两国关系,说不定就能将黑瞎子岛给收回来,不至于把边界问题拖到几十年后也无法解决。

苏联政府对周赫煊还是很重视的,更何况随行的还有爱因斯坦和柯布西耶。众人一抵达莫斯科,苏方立即派专人陪同,带着他们去参观了工厂、学校和农场等单位。

在莫斯科的一所中学里,苏方官员得意自豪地介绍道:“在基础教育方面,我们对17岁以前的儿童,实行免费的普通和综合技术教育,实行教学与社会生产劳动紧密结合的方法。”

李石曾惊问道:“贵国的免费义务教育,已经扩展到17岁以前学龄儿童了?”

“是的,苏联是劳动人民的国家,苏联的学校,也是劳动人民的学校。”苏方官员微笑道。

李石曾又问:“教育与劳动如何结合呢?”

苏方官员道:“我们把学校里必须学习的全部知识,分为自然、劳动和人类社会三个单元,称为综合教学大纲。教育和社会劳动是紧密联系的,我们建立了很多工科、工程经济和其他高等学校,能够培养出大量基层技术干部。学校里走出去的学生,可以马上投入社会劳动。”

“贵国在教育领域的投入和执行力,真是让人惊叹啊。”李石曾由衷感叹道。

李石曾也是主张教育与劳动结合的,他跟蔡元培的教育改革中,劳动教育占有很重要的地位,甚至还专门建立了一个劳动大学,级别跟清华、北大这些高等学府相同。

突然,一个老师带着几十位学生,兴高采烈地从众人面前走过,然后坐着开车离开学校。

李石曾问道:“这些学生要去哪里?”

“工厂,”苏方官员说,“苏联的教育注重劳动实践,学生每周都有机会接触实际的生产。他们还没毕业,就已经是优秀的操作技师和工程师了。”

李石曾转过身来,对周赫煊说:“明诚,苏联的教育模式,很值得我们学习啊。”

周赫煊很想回答:老先生,你可别被苏联人忽悠了!

但碍于苏联官员在场,这种话实在不好说出口,周赫煊只能暂时憋着。

首先,苏联官员所说的义务教育情况,其实有很大水分。苏联此时许多边缘地区,义务教育根本没有普及,更别说年龄范围扩大到17岁以下儿童。

其次,苏联的综合教育大纲,严重破坏了教育学科的系统性。所有学生都是流水线出来的,甚至废除了入学、升学和毕业考试,取消了对学生的血液评定,导致教育质量远远不如沙俄时期,更不可能培养出大科学家。

苏联教育部门的有识之士,已经意识到这个严峻问题,正在计划着进行教育改革。但改来改去,依旧问题重重,比如把大量工人的子女归为“智力落后的”、“有缺陷的”行列,直接送进特殊学校,戕害了无数儿童。教师的作用也被无限放低,成为照本宣科的机器。

这种情况直到二战期间才有所改善,特别是在战争结束后,苏联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才真正完善了共产主义教育体系。

苏联在教育上走的弯路,长达近三十年时间,如今还处于初期的摸索阶段。经过苏联官员这么藏头露尾的吹嘘,居然让李石曾感到羡慕,只能说老先生太容易忽悠了。

不仅是教育,苏联的工厂和农场,也让随行的中国人感到惊艳。到处都是一副热火朝天的景象,工人、农民干劲十足,人人脸上都带有建设国家的满足和幸福感。

虽然这些都是样板单位,专门呈现给外国人看的,但也并非完全弄虚作假。

周赫煊随便找几个工人和农民聊天,对方的语气显得激动而真切,他们真的相信自己在创造美好的未来。

众人还被请到莫斯科大学去演讲,主角自然是爱因斯坦。周赫煊在爱因斯坦大神面前,只属于敲边鼓的,能在学校讲几句已经够给面子了。

直到他们离开莫斯科的前一天,斯大林终于抽空出来亲自接见。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