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论过水田里的鱼,话题自然就转到了地里的水稻上。
如今已经进入夏季时节,在充足的阳光下,已经长成的三季稻在这两天都陆续开了稻花,刚刚的鲤鱼就是来到水面上来采食从上面掉下来的稻花。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这首诗上学的时候就背过,可惜从小生活在旱地的萧寒,似乎只见过种麦子的。他也是到了这里后,才第一次知道稻花的样子。
水田里,那些小小的,嫩白色的微小花朵清凌凌的挂在稻穗上。风一吹,就有一些飘落在水里,眨眼间就被贪吃的鱼儿叼了去。
水稻也是需要开花授粉的,这一点萧寒上学的时候学过。而且萧寒还记得杂交水稻的原理就是用不同的稻种相互授粉,然后培育,借此来挑选出产量高,抗病害好的品种。
原生水稻的产量实在是太低了!哪怕农夫起早贪黑的劳作,但是到了年终,剩下的粮食依然是少的可怜。甚至会出现种一辈子地,却没吃过几次饱饭的荒唐事!
萧寒知道这个事情后,就一直很想通过杂交来提升粮食的产量。
不过在这里的三季稻长得实在是太快了,同样时间种下的,别的稻种都没长成,它就先开花了!所以现在他只能寄希望于长在萧家庄子的三季稻,因为那里的本地稻种的早一些!
看看如果它们能同时开花就想办法杂交一下,至于能不能出现什么好种子那就要看上天的意思了。
绿油油的稻田看着就让人赏心悦目,萧寒还在想杂交水稻的事,老冯则努力伸长手臂,拉过一株已经开完花的稻子开始数上面的穗粒。
“数什么呢?”回过神来的萧寒看到了老冯的举动,好奇的蹲下看着他一粒一粒的数。
老冯笑了笑,一直把整个稻穗数完后才对萧寒说:“侯爷,你看!这新种子确实好!不光长得快,而且个头也大!这一穗足足有一百七十四粒!而且我昨天看见一穗大的,一数,我滴乖乖,二百多粒!老头我活了半辈子,从没听说过有一株能长这么多的,我就寻思,如果每一株都长这么多,岂不是一亩地能产四五石之多?”
(Ps唐时一亩地比现在略小,而且一石折合汉朝的单位为亩产3。75石,折合今市制为亩产334斤。据史书记载,普通田地产粮一石,高产地为两石。)
“亩产四五石?”萧寒在心中盘算了一下,那就是亩产一千五百斤左右!
这个数字对老冯来说是天文数字,但是对后世来说,却只是一个很普通的地产。起码萧寒知道,在他那个时代,亩产过一吨都是寻常事,没什么奇怪的。真正让他感到奇怪的是老冯竟然对这些亩产数据如此熟悉。
抬头看了老冯一眼,萧寒纳闷的问道:“哦?老冯,你这县令对农事还这么精通?”
老冯松开稻穗,用有些粗糙的手掌轻抚过稻子的叶片,颇有些感慨道:“侯爷说笑了,我也是农家出身。从小下地干活,现在家里还有几亩薄田,这些事情如何不知?不过这种地,一年到头的辛苦,能不能丰收还得看老天的脸,难啊!”
“哦?老冯你身为县尊还要下地干活?”
“呵呵,春耕秋收时节,就连皇上皇后都要下地耕耘收作,我又如何能免俗?”
“啥?皇上皇后也要下地?难道皇上扛着金锄头锄地,皇后在地头吃着葱油饼?”萧寒突然笑出声来,因为他从老冯的话里想起了后世一个很出名的笑话。
“侯爷说的什么金锄头,葱油饼?”老冯不知道萧寒为什么会突然发笑,惊讶的看着他问。
“金锄头,葱油饼就是……”萧寒正要解释,突然觉得这笑话有些傻,于是努力止住笑容,对老冯说:“咳咳,没啥,没啥,就是好奇皇上种地是怎样的场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