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徒媗回想了上次发生的事情,觉得自己的口音是很大的失误,才会被旺儿给轻易的认了出来。她决定把自己这混合了江、襄、冀三州的口音给纠正为纯正的本地话。
有了这个想法后便在家不停的练习,语言这东西要靠交流才学的来。这下可苦了石子儿,被司徒媗无时无刻的被拉去对话。
“黄花菜,你让我歇一会儿好吗,我口干舌燥嗓子要冒烟儿了。”石子儿抱怨。
“烟,烟儿,烟,烟儿!”她又开始了,南边人说话舌头平直不会卷。
她边自言自语边用玉米秸编草鞋,已经编了好几双。
石子儿去缸里舀了瓢凉水喝了几口,又把装了水的水瓢递给司徒媗。问:
“喝水吗?”
“不喝,不喝。”她头也不抬。
“简直是魔怔了。”石子儿摇摇头。
农忙过后,就是交苛捐杂税,这一切倒也顺利,今年收成也算不错。
至此农人们可算有了一点点休息的时间,这段时间司徒媗专门去那些手巧的农人家里串门聊天。一方面锻炼自己语言,一方面向她们学习一些手艺。
如此这般有了大概一个月时间,司徒媗竟然练就了一口地道的冀州话来。
这一个月间,玉米秸编的草鞋,草席子,草墩子甚至是一些草编成的兔子、老鼠、之类的堆了很多在院子的角落里。
人人都赞赏司徒媗无论学习什么东西勤奋又有天分,真是世间罕有的奇女子。
“媗儿,你已经编了这么多了,又送给乡邻们好些,就歇歇手罢。”石大娘劝道。
“就是就是,没日没夜的编这么多,咱们家也用不完啊。”石子儿说。
“小兔子一十二,小蛐蛐儿三十五,小麻雀……”幺儿在数那些草编成的小动物。
“娘,我编这些多是有用处的。等赶集的时候,这些个东西能换成银钱呢。”司徒媗手里不停的说道。
“是吗,我怎么没想到呢。不过咱们农户主又没做过生意,怎么懂的怎么买卖。”石大娘又道。
“娘,你不用愁,我知道。”司徒媗前世为了抚养自己的儿女用尽了浑身解数,还做了些日子乞讨的花子。好心人怜她小小女子还带着两个嗷嗷待哺的幼儿施舍的也比较多,为此还挨了不少其他乞丐们的打。
后来她把乞讨的钱去租农户的纺车织机和棉花,毕竟这纺织的手艺是她嫡母从小逼迫出来的,也算是个长处。结果不知道挨了多少打,受了多少个白眼才遇到个好心的。
她织布的手艺极好,又比别人卖的价低再加上善心人的多少帮助才有了“怪织娘”的名头,勉强养活了自己和儿女。现在想想,她觉得自己和孩子能存活下来简直是个奇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