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当前所理解的范围内,所谓的“有结果”,通常被定义为赚到大量财富或者拥有广泛的影响力。
而那些没有取得这些成果的人所说的话,则往往被视为无足轻重甚至是毫无价值的废话。
然而,这种观点令人感到不适和厌恶。
但是,作为一名具有理工科背景的人士,我可以负责任地告诉你,从概率统计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说法确实是有一定道理的。
世界上并没有绝对正确的事物,但成功意味着要去做那些具有较高可能性的正确之事。
有趣的是,世界上并没有一份明确的清单,告诉我们哪些事情是大概率正确的。
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如果想要实现阶层的跨越,那么底层人所说的话自然而然成为了小概率成事的代表。
正如我之前在文章中提到过的那样,很多时候,底层人的话语不仅不应该听取,反而应该采取相反的态度来对待。
他们越是反感、嘲笑或是恐惧的事情,或许更值得我们认真研究一番,看是否能够从中找到适合自己的机会和方法。
富人、有钱人有没有恶人,小人,不文明不讲信用之人?有,但大概率就是比穷人更文明,更懂得合作。
这就是概率思维。
所以,你现在遇到的唯一问题就是如何识别对方是不是真正有结果的人。
现在套路越来越深,租个宝马,整一身高价行头,就让你两眼放光,甘愿臣服,只能说你识人不够,阅历不足。
而历史上的名人,已经死去,功业如何大多已有定论。所以,向他们学习的人自然也特别多,比如王阳明和曾国藩。今天我们聊聊曾国藩。
我二十七八的时候,特别流行曾国藩,市场上关于他的书也特别多。因为他相对离我们比较近,算是大家最推崇的一个,包括常凯申和毛教员。
当然大家冲着成功学来的,没问题,追求世俗的成功,是大部分一生的意义,也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修炼自己的道。
但,我看很多人关注的都是如何治理湘军,如何识人用人,如何为人为官,如何打败太平天国。
比如,结硬寨、打呆仗。
但,那时候我好奇的是,曾国藩一个自称呆笨的人,是怎么在36岁就做到礼部侍郎,正二品,国家部级干部的。
这才是核心,没有这个基础,他就没机会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
其实,我们觉得他呆笨,小时候背书,梁上的小偷都会了,他还没有背会,但这其实是一种误解。
你要知道,他二十七岁考中进士,相当于现在的清北,而且还点了翰林,直接就是从七品,副处级干部,在翰林凭借两次大考,晋升到从二品。
他可一点都不笨,我觉得他跟俞敏洪很像,看着老实呆笨,但其实大智若愚,很有智慧。
你要学他的成功学,你会非常郁闷,因为我研究来研究去都觉得曾国藩之所以能够那么快发迹,核心是他立志自律,但主因是运气。
立志,就是我以前提到的NLp神经语言影响行为思维模型,从上往下,你如果能找到并坚定自己的人生使命和人生信仰,那么你的言行,你的能力就会不断提升。
这个世界就是有信仰的人收割并领导没有信仰或者找不到信仰的人。
曾国藩在三十岁的时候立志要做圣人。不错,就是灭人欲,存天理的圣人,跟王阳明一样。
那你说,儒家思想的核心不就是要做圣人吗?历史上那么多人难道都没有想过立志当圣人吗?
有,很多,但大多死得很惨,所以不得不假装修炼圣人之道,实际上行法家,强者收割弱者的一套。
《大明王朝1566》中的海瑞,就是修圣人之道的典型,差点被嘉靖弄死,也是他运气好。
同时代的张居正,就聪明多了,年轻时也是一身正气,按照圣人之道严于律己,与小人和黑暗势力作斗争,结果呢?几度被贬,差点被弄死杀死,也差点郁闷死,所以早早就开悟了。
既然打不过,那就加入,一方面修身修己,一方面披上狼皮,比他们更狠,有朝一日,一人至上、万人之下,再去推行自己的理想。
我觉得历史上那么多立志要做圣人,并坚定做个圣人的人那么多,为什么曾国藩就熬出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