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成安接手这个摊子的时候。
第一时间对成王发起了审判环节,用政审的标准严格考察成王在闽地的业绩情况。
主要是成王这个影响实在是太夸张了,能在和平年代丢掉一个省份的控制权,那是故意干坏事的人,都难以做到的事情。
【终晟之时】的负面效果那么严重,效果也跟这个差不多。
没有【终晟之时】这个负面效果,能打出这样的破坏力,陆成安只能用‘真有你的’这四个字来形容成王深厚的搅局功力。
然而陆成安看了一下。
他忽然发现闽地的积弊非常严重。
成王就算是不做出这些行为,没有引爆这边的雷区,过几年,闽地很自然地就能爆发出危机来。
可以说,成王是诱发了这边的隐患。
首先还是老生常谈的一个问题,打不光,打不完的海寇在闽地死灰复燃了。
在浙江被陆成安所击溃的倭寇、海贼,这一部分海上势力,为了生存,选择往更偏远的地区靠近,避免再被官军讨伐,这闽地成为了最大的海寇接收点。
在大晟王朝的制度之中,你只要作为私人,非官方的方式接触大海,就能判断为海寇。
也就是说偷偷下海打渔的渔民,也是能认定为海寇的。
可这沿海地区的百姓,对于这些事情的依赖性就好像农民对自己土地上庄稼的依赖是一样的。
再加上走私是一种暴利行业,陆成安所打掉的是一些形成势力的海寇,可这不代表海寇是不可再生的集团。
有利益,它就能再次超速再生,这就是嘉靖一朝怎么打倭寇,都搞不定的核心问题。
只要禁海的令条存在一天,那么倭寇就永远都无法解决,这是铁一般的事实。
反倒是在隆庆年间,大明宣布取消了禁海令,这些海寇就自然消失,就可以看出问题取决于政策,而不是朝廷的人手。
如今,大晟王朝海上的走私势力涌入了闽地。
他们走私的是什么?
是茶叶。
他们不断通过劫掠、贸易所得的方式,去收拢在闽地的茶商生意,那些小而多的私营茶叶,几乎是被这些走私贩子所垄断。
也就是说当地的官府市场已经被这些搞走私的弄得彻底瘫痪。
而闽地的主要收入来源,就是这些茶叶。
成王不去处理这边茶商的问题,结果的倒向就是她的经济命脉被其他人给控制,陷入等死的局面。
所以她第一时间就采取了高压的政策打击了这部分的茶商。
然而成王这次的情况,跟陆成安所面对的情况是不同的。
陆成安当闽地总督的那次,他先通过进谏良言的方式,得到了民心的青睐、岳父的圣眷,他落地,这边的地方官员是不敢造次的,何况陆成安还带了自己的人过去,主要的部门很快就被控制下来。
可成王这次是流放下来的。
地位和身份上就做低了,对于地方官员的威慑力不够强。
大家都不认这个空降下来的上司,抱有的态度显然是糊弄成王为主,他们私底下依然是各玩各的。
成王试图整改吏治,是因为想要解决茶叶经营的问题,必须得有一批属于自己的班底,想借用这种方式把人赶下去,放一批能力上、道德上都比较出色的官员。
加强自身在地方的威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