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布泰的大儿子闻听姓郑的要自己去阿济格的府上负荆请罪,他一点都不傻,这时候去,且不说被阿济格当面羞辱一番事小,绝对会被阿济格扣做人质,这是什么时候,这是关乎将来自己阿玛坐上龙庭,自己当上太子的关键时候,怎么能被人扣做人质?然后在阿玛再次与阿济格争夺皇位的时候,被人家一刀砍了祭旗呢?当时怒火中烧,这是对自己严重的羞辱和陷害,当时二话不说,豁然就在侍卫的腰里抽出腰刀,对着这个赵先生一刀就下去。
巴布泰眼疾手快,一把将这个郑先生拉开,结果这个文弱的书生一个不留神,被巴布泰一把摔倒在地,弄了一个狗吃屎的姿势狼狈不堪,大贝子的刀一下砍空,剁在青石铺就的地面上,竟然是火星四溅,可见当时这个家伙恼羞成怒到了多么严重的地步。
巴布泰扶起摔的狼狈的郑先生,看看在那里依旧暴跳如雷的大儿子,心中不由哀叹,就这样一个莽撞的人,还想着以后当太子,那对大金来说简直就是一种灾难,这个儿子只配上战场厮杀,根本不配做那个位置。
这时候,巴布泰的三儿子明玉却沉稳的站了出来,对着老爹和郑先生深施一礼:“阿玛,此次去与阿济格和好,事关大局成败,儿愿意与郑先生同去阿济格府邸负荆请罪,以换取阿济格与父亲协力共度难关。”
看着自己这个沉稳的儿子,巴布泰满意的点点头,处乱不惊果决干练,这个儿子有前途。
这时候这个郑先生再次提出:“既然三贝子愿意随奴才出使阿济格府邸真是太好了,不过为了稳定住阿济格的人心,表现我们的恭顺,还请贝勒爷拨付5万白银,以便应付他阿济格刚刚传来的圣旨。”
这次去阿济格的府邸,在郑先生来看这简直就是去龙潭虎穴,基本就是有去无回,但为了扩大自己活命的机会,干脆带上5万白银,也算是为自己买一条命。
巴布泰也认为这个办法很好,刚要张嘴吩咐手下抬银子,结果明玉却微微一笑道:“我们也需要银子来奖赏我们手下的大军,如果将这5万银子抬到阿济格的府上,那就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然后看看脸色有些苍白的郑先生道:“有我这个三贝子作为人质,留在阿济格的府上,那是不是比几十万两白银还更能让他安心?”
此言一出满院人全部哗然,自请为人质,难道这个三贝子已经疯了吗?
然而巴布泰的眼睛却眯了起来,他再次开始审视观察自己的这小三儿。
其实自己的这个三儿子说的是对的,有了上一次打跑阿济格的使者事情在,几万两银子加上一个负荆请罪,几乎就不能让阿济格消除对自己的猜忌,而这样的猜忌存在,在这个非常时期那就是一个要命的问题。
但如果自己将自己的亲儿子送去阿济格手中作为人质,那情况就大大不同,阿济格就一定不会怀疑自己对他的忠诚。
遇事冷静不慌张,沉稳干练有计谋,此子可当大任。这就是现在巴布泰对自己这个三儿子的评价。
而那个莽撞暴躁的巴布泰的大儿子,见到老三主动请缨去做人质,当时心中欢喜无限,在这战乱时候,一旦拿下皇城,推翻了皇太极,再激怒阿济格杀了自己这个三弟,自己的阿玛上位成为皇帝,那自己这个太子的地位就牢不可破了。
但他没想到的事,巴布泰已经在心里将他的太子地位彻底的消除了,他的老爹对他的定位,不过就是一个战场上厮杀的汉子,连想以后成为大军统帅都不太可能。
事情已经敲定,于是巴布泰的三子和郑先生联袂赶到了阿济格的府邸,前来负荆请罪。
现在阿济格的府邸已经彻底的乱成了一锅粥,今天在朝堂之上突发的变故,让阿济格措手不及,好在时机被自己拿捏的恰当,自己也当时当机立断,若不然现在早就身首异处了。
跑回府邸的阿济格第一件事就是派出自己的手下,立刻武装在城外自己领地内的包衣奴才,开始进入盛京,准备对皇太极的皇宫展开进攻。
现在已经到了鱼死网破的地步,那一个位子绝对只能只有一个人来坐,其他的人必须要做到灰飞烟灭,因此阿济格也已经走入了走投无路的境地,他必须全力一搏。
他的第二步就是紧急派出自己手下的亲信,冲向在盛京里各个贝勒们的府邸,宣扬自己将推翻皇太极的决心,许诺各种高官显爵,并且收拢他们手中的实力为自己所用,最好是同时收容他们库存里的银钱,成为自己在这次反抗中最大的资本,因此才有了阿济格的使者到蒙巴泰府中,出现的那一幕闹剧。,
现在阿济格的意思就是,在此纷乱时期,不是我的盟友便是我的敌人,而你愿意拿出银钱来支持我这伟大事业的,那就是我的盟友,我不吝惜高官厚禄,但如果在这次行动中,你畏畏缩缩左顾右盼,想做******,那你就是我的敌人,我决不会姑息。
结果出去的人纷纷回来,给他带来或好或坏的消息,有的直接表示忠心,并且开始组织自己手下的包衣奴才,准备加入到阿济格进攻皇太极的队伍里,追随未来的皇上建功立业,抓住那一份从龙之功。
有的人虚与委蛇,好言相送两不相帮,这是一种观望骑墙。
而还有一些使者,这一去就如泥牛入海一去不返。但更多的是各路手下带回来的不好消息,有许多将军大臣也在召集包衣奴才和自己的亲卫手下,但他们的目的不是赶来与阿济格会合,却是旗帜鲜明的打出了勤王的旗号,坚定的站在了老八皇太极的一面。
归纳到一起,也就是说自己支持者少,反对者众,虽然没有四面楚歌,但也不是应者云集,总而言之一句话,前景不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