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层会议上,冯承乾就为战略方向上的选择问题据理力争。
他最担心的不是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才能打赢这场战争,毕竟在全面战争中,为了胜利付出多大的代价都值得。真正让他担心的,还是在陆军主导的战略选择成为现实之后,能否打赢这场战争。
战后,很多军事学家都认为,〖中〗国高层在一九四一年九月初做出的决定,把〖中〗国推到了危险的边缘。
在战略层面上,把南下放在主要位置上,绝对是一个巨大的错误。
要知道,〖中〗国的头号敌人是美国,而不是澳大利亚。即便没有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澳大利亚的基本橡况,再过一百年也不可能成为能与〖中〗国匹敌的超级大国,也就不可能成为〖中〗国的头号劲敌。
擒贼先擒王,射人先射马。
在战略上,〖中〗国必须以打击美国为头号目标,而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办法,就是直接攻击美国。
战后,就有人认为,如果〖中〗国选择了东进战略,那么大战将在一九四四年的圣诞节到来之前结束。道理很简单,在此之前,〖中〗国海军拥有绝对的兵力优势,击败美国海军的可能性非常大,不但有能力攻占夏威夷群岛,还有能力夺取整个太平洋的制海权,对美国本土构成威胁,从而迫使美国承认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
不可否认,这一观点有些片面。
要知道,美国是一个国土广阔、人口众多与资源丰富的国家,还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工业国。更重要的是,美国的西海岸地区并不发达其人口仅占百分之十五、工业产值也仅占百分之十左右。也就是说,就算美国输掉了太平洋战争、甚至是本土西海岸地区遭到〖中〗国海军打击,美国的总体战争实力也不会明显下降。更重要的是,对〖中〗国军队来说,即便占领了夏威夷群岛要登陆美国本土,也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至少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中〗国根本就没有能力向美国本土投送作战部队,并且确保能够登陆成功。此外,受夏威夷群岛与美国本土之间的距离限制,〖中〗国要想对美国本土进行大规模战略轰炸也几乎上是不可能的事情。也就是说,美国依然可以利用太平洋做屏障把〖中〗国军队挡在本土之外,而〖中〗国却缺乏打击美国核心地区,即东海岸地区、五大湖地区与墨西哥湾沿岸地区的能力也就不可能迫使美国投降。至于进军矢西洋,从大西洋方向上袭击美国本土。考虑到〖中〗国在大西洋地区几乎没有军事基地,而且德意志第二帝国在大西洋地区的军事基地也会遭到美英袭击,所以在一九四五年底之前,也基本上不大可能。
问题是有一点是不容质疑的。
这就是,如果采取东进战略,〖中〗国海军确实有很大的希望在一九四四年底之前打赢太平洋战争。
从战略上讲,打赢太平洋战争,已经为〖中〗国打赢整场战争奠定了最为坚实的基础。
对美国海军来说,被赶出太平洋之后,要想重返太平洋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道理非常简单,〖中〗国军队在夺取了夏威夷群岛之后,肯定会以珍珠港为基地,动用舰队封锁巴拿马运河即堵住美国海军从大西洋进入太平洋的主要通道。虽然南面还有麦哲伦海峡,但是在南太平洋地区美军根本没有可用的军事基地,让舰队走麦哲伦海峡,等于劳师远征,也就不大可能反败为胜。到这个时候,再出兵攻打澳大利亚,不但对整个战局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还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打到这一步,美国只有一种选择:在死守大西洋的情况下,与〖中〗国媾合。
准确的说,是在全力以赴的阻止〖中〗国海军进入大西洋之后,在没有取得胜利、甚至没有优势的情况下与〖中〗国进行停战谈判。
显然,到这个时候,战略主动权在〖中〗国手里。
从战略层面上讲,攻打澳大利亚最大的损失不是军队与资源,而是时间。
在高层会议上,冯承乾就着重强调了这个问题,即攻打澳大利亚,会丧失对〖中〗国来说最为宝贵的时间。
要知道,在大战爆发前,美国的总体工业实力强于〖中〗国。
虽然提前一年参战,让〖中〗国获得了一年的宝贵时间,准确的说是提前一年进行全面战争动员,使〖中〗国的工业体系提前一年进入战争状态,也就多了一年的额外产出,但是美国在完成战争动员之后,工业实力肯定会超过〖中〗国,而且对美国来说,需要的也仅仅是完成动员的时间。
显然,对双责来说,时间同样重要。
按照冯承乾的说法,〖中〗国要想以最小的代价打赢这场战争,唯一的办法就是在美国完成了战争动员之前打败美国,至少得在太平洋上打败美国,把战线推进到美国本土、以及大西洋上去,压缩美军的作战空间,使美国在付出了惨烈代价之后,认识到击败〖中〗国已经是不可能的事情,从而与〖中〗国讲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