夫子先扫一眼教室中的学生,当他见到宋坤的时候,忍不住白眉一皱。
这小子,就是个显眼包。。。。。。
其他人也就大约一个车轮高,他倒好?
年纪这么大了,还念书?还不如去搬砖。
夫子只能在心里默念“有教无类”。
民间的庠,一片空地上坐着形形色色的人,年纪不一,可这是学宫啊?
学宫,作为一国最高学府,涵盖了幼儿班和成人班。
两者是为了贵族服务,只是服务对象不同。
“既有新生,吾再自我介绍一番吧。”
“吾来自鲁国,无姓,牛氏,名猖,尔等可称呼吾为牛子。负责教导诸位儒家。”
宋坤踉跄的撑了下矮桌。
“???”夫子面色不善,“汝可有惑?”
“没有,没有。”宋坤脸色尴尬,讪讪的回道。
此刻他的脑子转不过来,万万没想到,怎么会有如此逆天的搭配?
前面提过,对于大儒的称呼,通常是氏+子,例如孔子、孟子、荀子等。
宋坤千算万算,没算到还有个牛氏。
牛氏出自子姓,始祖是周宋国宋微子后裔牛父,后世子孙取先祖名一字为氏。
至于牛子老师为何无姓,宋坤猜测,要么族谱断层,要么他祖上没那么显赫,估计是放牛者后裔。
礼崩乐坏后,除了姓不可随意获取,很多人都会自创立“氏”,彻底放飞自我。
一开始,古姓不过30个左右,在春秋战国时期短短的五百年间,各种五花八门的氏出现,突然猛增。
据汉朝《急就篇》统计,彼时已有单姓127个,复姓3个,共130个。
所以宋坤先祖每到一个地方就改氏,放在先秦时期,真不是什么奇葩行为,反而很常见。
不然如何衍生出现代五千多个姓?
现代人经常将姓和氏混作一谈,认为氏跟姓一样重要,这是对历史的偏见。
我们只知道秦始皇建立起华夏古代首个大一统的王朝,自此,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地同域、量同衡、币同形。
其实,他还有一个伟大的功绩,鲜有人知,便是“合姓氏”。
汉《通志·氏族略》载,“秦灭六国,子孙该为民庶,或以国为姓,或以姓为氏,或以氏为氏,姓氏之失,由此始兹姓与氏浑为一者也。”
如果先秦时期的姓氏制度沿用至今,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那混乱场面。
。。。。。。
牛夫子捧着竹简,摇头晃脑:“子曰:朝闻道,夕死可矣。念。”
堂下,众学子跟着学了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