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李然调遣玄甲兵替李辰安复仇一事,现在,这场事件中最为无辜的一个国家闪亮登场了。
就在这个时候,大赵王朝,其首都临安城内的大赵皇宫之中。
一名脸色苍白、身形肥胖且身披黄袍的中年男子,正悠然自得地在乾清宫内逗弄着鸟儿玩耍。
忽然间,一名留着胡须的小太监神色慌张地奔跑而来,口中还高呼着:
"不好啦!
"
赵国皇帝见状,眉头一皱,责备那名小太监道:
"做事沉稳些,如此惊慌失措,成何体统!
"
小太监赶忙深吸几口气,让自已镇定下来,然后慢条斯理地说道:
"陛下,奴才有要事禀报。
"
皇帝眼见小太监不再慌乱,脸上露出一丝满意之色,点头应道:
"嗯,这便好,遇事不要急,慢慢讲来,究竟发生何事?
"
小太监缓缓开口道:
"启禀陛下,据探子回报,大乾王朝驻守潼关的玄甲军近来动作频频,可能要与我赵国开战。
"
赵国皇帝听闻此讯,怒不可遏,扬起手掌狠狠地朝小太监扇去。
他满脸怒容,破口大骂:“不长眼的蠢货!如此重要之事竟不早早禀报于朕,简直岂有此理!”
小太监战战兢兢地回道:“陛下息怒,是您方才嘱咐微臣要慢点讲啊。”
“没根的狗东西,竟敢还嘴!还不快去召集众臣入宫议事!”皇帝怒斥道。
那小太监只得捂着红肿的脸颊,满心委屈地前去传唤大臣们。
勤政殿内,六部尚书、丞相与将军们齐聚一堂,共同商讨应敌之策。皇帝心急如焚地问道:“大乾王朝潼关的玄甲军又有了动静,我们该当如何应对?”
下方众人议论纷纷,各抒已见,一时间嘈杂不堪。
喧闹声令赵国皇帝愈发心烦意乱,他猛地一掌拍在书案之上,怒喝道:
“尔等皆为朝廷股肱之臣,如今国难当头,你们却推诿扯皮!难道朝廷白白养活你们这群酒囊饭袋不成!蔡相认为该怎么办?”
其中一位胡子花白、面容苍老的老者颤抖着身体,缓缓向前走去,每一步都显得有些艰难。他语气缓慢而坚定地说道:
“陛下啊,依老臣所见,这大乾王朝向来不注重礼仪教化,举国上下崇尚武力。而我赵国一直以来都是以礼治国,讲究仁义道德。若此时贸然与其开战,恐怕并非明智之举啊!”
这位老臣稍稍停顿了一下,继续阐述道:
“据老臣所知,那大乾此番挑起战端,多半是觊觎我国财富。或许他们觉得每年从我朝所得的岁贡已不能满足其贪欲,故欲壑难填,想借机勒索更多财物。”
说到这里,老臣微微皱起眉头,似乎在思考什么。片刻之后,他接着说道:
“既然他们的目的在于求财,那么我赵国不妨慷慨一些。毕竟,我国地域辽阔,物产丰富,区区金银财宝又算得了什么呢?”
“只要能平息这场战事,保住我赵国子民免受战乱之苦,一切都是值得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