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行林三洪当即就否定这种想法,很快就又意识到自己面对的是帝国储君,再也不是以前的汉王,赶紧调整了一下语气说道:“加税实为饮鸩止渴,万万不可取
“孤王也是这么想的朱高煦说道:“加税确实可以缓解财政,可父皇登基之初就已经做出了“轻猛薄役”的允诺,如今父皇刚一离京,我这个做太子的就要增加税赋。到时候收上来的银钱都进了国库肥了官吏,恶民恶政的名声肯定落在我的头上。若是再有人趁机闹事。说不准会生出什么样的事端,”
这就是朱高煦的为难之处了。
因为朱林的皇位来路不正。当初为了争取民心,朱林确实曾有过轻浮薄役的许诺。如今到了太子监国的时候,立刻就要增加赋税,老百姓和工商百业肯定会跳着脚的骂娘,当然不是骂曾经留下轻猛薄役诺言的皇帝朱林,而是骂这个搜刮民间的太子朱高煦。如果仅仅是几句来自民间的谩骂那也就算了,朱高煦并不是很在乎这些一皇家何曾真正将百姓的利益置于最高过?
朱高煦内心之中真正顾忌的是大王爷一党。
大王爷极其门人实力不弱,按照大明的体制,只要太子确定下来,其他的皇帝就应该分藩到外地了小除非是特旨奉诏,否则不能进京。可一直到现在,朱林也仅仅是把最不在意的儿子朱高凝封到外地为藩王。对朱高煦威胁最大的大王爷朱高炽根本就没有分封,而是继续留在京中。
这一手的用意明显得很,对于朱高煦这个太子,朱抟时候还没有完全放心。留下朱高炽作为牵制,时时刻刻都盯着太子的一举一动。
增加赋税这种事情,和容易闹起来。若是有一些“有心人。在暗中挑拨或者是直接插手,随随便便就可以闹出一些“朝野震惊”的大事来。到时候第一个吃挂落的就是太子了。
监国监成了天下大乱民怨沸腾,估计连睡觉都在睁着一只眼睛寻找太子破绽的朱高炽一定会笑的跳起来。只要联合几个官吏往朱猪那边说点什么,这咋。太子的位置还说不定是谁的呢,,
所以来说,尽管朝廷已经做出了增加赋税的决定,准备奏请皇上同意。作为监国的太子却没有轻易同意,怕的就是被“别人”给算计了。
财政问题其实很简单,归根到底只有两个途径:一曰开源,一曰截流。
开源就是增添赋税了,这个事情太危险,不到万不得已不能轻用,而且朱悚也未必会同意加税一宣扬的鼎盛之世忽然就毫无征兆的加税了,这不让朱林自己抽自己的耳光么?
再就是截流了,也就是减少开支。可是朝廷里的这些事情哪一个是可以削减的?
西北方面保持军事上的主动是国家战略,绝对动不得。下西洋和迁都是朱抟铁了心要做的,就是想动也动不了,至于削减皇陵方面的开支一想也不要想,那可是太子的亲娘,就是砸锅卖铁也得修建。
既不能增加收入,又不能减少支出,偏偏还的拿出钱来,这就是朱高煦的最根本矛盾了。
“凡内务财事,无出安北侯之右者,所以孤王在准备给皇上上增加赋税的奏请之前,想问问安北侯的意思,这个局面还有没有别的办法破解
当年在扬州任上,一咋。小小的府治衙门。呼啦一下子就报效了朝廷两百万两,让天下人无不膛目结舌,这还不计算单独报效给朱高煦本人的那五十万。更是打造出了金山银海一般的扬州府,疏通运河修建码头等等一系列的基础建设下来,没有拿朝廷一个铜钱,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本事。扬州知府林三洪也因为这个被官场中人称为“财神搞的那些扬州官吏千方百计的要留任下来,就是有升迁的机会也不想去了,
“太子谬赞了,臣实不敢当林三洪微微起身说道:“无论开源无论截流,都是堂堂正正的手法,这个时候当用奇而不是用正”
“赞!”朱高煦面色顿时一缓,高兴的抚掌大笑:“我”孤王就晓得安北侯胸有妙计。安北侯素为孤王之臂膀,这财务之事又是安北侯的专长,自然是会迎刃而解
能够想也不想就说出“这不是什么大事仅仅凭借这一点。就让朱高煦心花怒放了。或许是因为太高兴,连称孤道寡都是直接省略了。而是象以前那样直言你我:“林兄弟赶紧说说,看看是怎么样玄妙的手段
“改官办为商办
在林三洪看来,朱高煦所面临的这些难题根本就机遇,是好事,哪里用得着为难了?
在几百年之后的后世,无论是地方政府还是民间资本,甚至是街头百姓,都等着盼着能有这样的机会呢。让一个大工程,完全有可能盘活一个地方的经济,带动区域的经济展,不管的官员的政绩还是百姓的实惠。都能找补出来。
有机会要上项目,没有机会创造机会也要上项目,曾经是无数地方政府奉行的金科玉律。要是有修建皇陵搬迁国家都城这样的大工程,各地方政府和商业力量还不都得疯了?就是抱着大笔的钱币给中枢送礼到处找关系走门路,也要先拿下这样的项目,能不能做有没有实力做等等问题根本就不在考虑范围之内,总之就是先拿下再说。
大明朝虽然没有后世那样的经济规模和经济环境,但是万变不离其宗。只要把根子上的东西改变一下,立刻就是一桩好买卖。
“西北战事乃是军国要务,这个谁也碰不得。至于下西洋的宝船船队,为什么一定就要国库出钱呢?”
“国库不出哪里出?”
“只要朝廷允许,根本就不需要经业口二,集合民间商业力量。就足以变撑下西洋的壮举了朱高煦沉吟道:“这些年来工商百业确实展的极快,可是一下子要那些商贾报效这么多银子出来,”
“不,不是报效!而是交易。”
终于说到根子上了。
一直以来,封建高层就认为有权利搜刮底层的财富,尤其是商业范围之内的财富,因为商人的社会地个很低,要他们“报效”一下似乎也可以。全然没有想过要形成商业交易,林三洪特意加重了语气提醒道:“是交易不是报效,宝船船队规模宏大置制齐全,最适合做远航之用。而民间的商号虽有远航销售货物的心思,却仅仅把销售范围局限于东洋一带,无力组建远航船队小如果”
航程距离的远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船队的规模,如果要到达传说中的“昆仑海”除非是郑和这样的宝船船队,否则根本就不可能。传说当中,那里有无数的香料、象牙和黄金,有无数珍禽异兽和稀罕物件,只是因为烟波浩渺的茫茫大海阻隔,很难到达大海西边的尽头。如果能够“掺和”进宝船的航行之中,就可以把享誉东方的精致瓷器和华美丝绸带到神秘的西洋尽头,不管产生什么样的财富传奇都很正常。
林三洪的意思很明白,就是利用郑和船队的优势,为商业开路。为想财而又准备冒险的商业力量提供最基本的安全保证和远航能力,只要第一批人财了,财富效应会象鞭子一样驱赶着商业力量去继续远航的壮举。
利益可以让人们度过重重大海,可以改变很多看起来无法改变的东西。
这个事情从操作上来说,已经是监国太子的朱高煦并没有多大的困难。他只耍把大航海的郑和送到海面上就行,至于是用谁的钱送上去,那是他自己职权范围之内的事情。如果能够不花(国库的)钱就完成此事,想来朱林不会反对。
郑和的船队就是一咋。吞金子吃银子的庞大怪兽,到了林三洪这里,却成了惠而不费可以继续宣示大明国威和雄厚实力的小事,举重若轻到了这种地步,实在当得起“官场财神”的美誉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