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实正月十五元宵佳节来历源远流长。
最早要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秦朝。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
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大节日。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
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
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
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
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
民间传说有好几个版本记载了元宵节的趣事。
相传汉武帝时期有个臣子名叫东方朔,一年冬天,下了几天大雪。
他就到御花园给武帝折梅花,发现有个宫女准备投井自杀,便上前询问。
得知宫女名为元宵,因过度思念家人,不能在双亲前尽孝,不如一死了之。
东方朔听完便向他保证,一定设法让她与家人团聚。
一天,东方朔在长安街摆了个占卜摊,每个人都是“正月十六火焚身”的签语。
一时间,起了很大恐慌,人人纷纷求着解灾的办法。
汉武帝知道后,便请东方朔想法子,东方朔说,宫中的元宵宫女不是经常为你做汤圆么。
十五日晚可以让她做好汤圆,万岁焚香上供,传令京都家家做汤圆。
挂上灯,点上鞭炮,放烟火,让城外百姓进城观灯。
到了这天,宫女元宵的家人也来进城观灯,看到元宵,终于一家人团聚。
热闹了一天,长安城也平安无事。
武帝大喜,便下令以后每到正月十五都做汤圆供火神君,正月十五照样全城挂灯放烟火。
因为元宵做的汤圆最好,所以这天叫做元宵节。
还有一个有趣的传说是。
民国初年,袁世凯篡夺了辛亥革命的果实当上大总统。
有一年元宵节,他觉得元宵两个字不对劲儿,这元宵谐音不就是“袁消”吗?
于是他勒令四九城城的老百姓不准再称“元宵”。
并把元宵的名字改成江南地区流行的汤圆。
后来他觉得也不好,汤圆的“圆”,还是和的“袁”谐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