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干啥都没兴趣感觉很烦躁 > Chapter 4(第2页)

Chapter 4(第2页)

“提到虚荣心,我们很容易看破别人心中那条向上的线。这个线表示,他们觉得自己并不完美,便给自己设定了一个等身大的大目标,希望站在高于别人一等的位置。”(《性格心理学》)

“向上的线”正是我们所说的优越感追求。如前面所述,为了摆脱无力感而去追求优越感,认为自己不完美的劣等感……这些都是普遍存在的。患者往往会对不健康的身体抱有劣等感,希望早日摆脱这种状态,这便是“追求优越感的心态”。

但是一个人一旦“设定一个等身大的大目标,想要站在高于别人一等的位置”,劣等感会变得过于强烈,过度追求优越感,此时已不再是普遍存在的劣等感、优越感。它们已经变质,变成了“劣等自卑感”“优越自卑感”。

不管是哪一种自卑感,都属于人生中非有用之物。我们会在“副战场”中见到这些。劣等自卑感更进一步,就会变成神经症。(前述著作)在优越自卑感的作祟下人会过度追求优越感,此时的优越感已经变成了个人的优越感或神经症优越感。

价值贬低倾向

有虚荣心的人总会抱有一种敌意,恨不得把他人都打趴下,直到对方体无完肤。“他们时刻准备嘲笑和指责他人,自以为是地批判所有人。”(《性格心理学》)仿佛攻击才是最有效的防御手段一样。

追求个人优越感的人往往会这样做。

“这类人会经常表现出轻蔑、侮辱,我们称其为价值贬低倾向。有虚荣心的人,就是想要找到他人的攻击点,比如他者的价值、重要性。要把他人打得落花流水,才能获得优越感。”(前述著作)

我有点惊讶于阿德勒一向主张“要想了解人的本性,不可傲慢不逊。”(《理解人类本性》),然而对刚刚那个青年他却很直截了当地当人家的面说他有虚荣心。阿德勒是一眼看穿了那个年轻人表现出的“价值贬低倾向”。有虚荣心的人,会攻击别人的价值与重要性。阿德勒指出他们就是通过贬低他者的价值,获取相对的优越感,他们内心藏有脆弱的感情或劣等感。

“对他们来讲,认可(他人)的价值,等于是对他们个人的变相侮辱。由此可以推测出,他们内心的感情有多脆弱。”(《性格心理学》)

正因为他们深知自己不够优越,只能努力强调自己的长处,装出一副“看上去”比别人强的架势。

为了达到这一点,他们决定采用贬低别人价值的手段。阿德勒和耐特都是心理学家,这个年轻人向两个人称你们肯定猜不到我是什么样的人,这就是一种公然的挑衅,仅仅向两个人指出这一点,就能让他感到了一种优越感。

虚荣心谁都会有

阿德勒说,虚荣心在谁身上都能发现。不光是自己,周围的人也有。没有人能摆脱虚荣心,谁都会多多少少带着这种倾向。(《理解人类本性》)阿德勒所说的“所有神经症都是由虚荣心而起”中不仅包含了神经症者,而且还包括了神经症的生活方式、性格。它可以解释为以下几点。

“总而言之,他们会为了得到他人的认可而付出努力。这种努力一旦占了优势,就会给精神生活带来紧张。在这种紧张感的刺激和作用下,他们的目标会更加明确,为了获得更大的优越感而采取行动。他们会期待在人生中获得更大的胜利。久而久之,就会失去与现实的交点。先是失去与人生的关联性,每时每刻都去介意自己会(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他们的行动失去自由,受到种种限制。此时,就会频繁暴露出一种性格特征,即虚荣心。”(前述著作)

对于刚刚那个青年的问题,阿德勒答道。

“两个陌生的绅士坐在沙发上聊天,你突然走来,唐突地问对方知不知道自己是谁,这不是虚荣心强是什么呢?”

有虚荣心的人总是想被人认可,“介意自己会(给他人)留下什么印象、他人又是如何看待自己”指的就是这位年轻人。

就在刚才的引用中,“失去与现实的交点”是来自德语的unsachlich。它的反义词是sachlich。这两个单词都是由名词Sache(事实、现实)演变而来的形容词,sachlich是符合事实的、现实的或是接地气踏踏实实等含义。我翻译成了“切合实际的”。unsachlich是“不符合事实、现实(Sache)”的意思。

介意自己被看成是什么人,便会失去与人生的关联、与现实的接触。想得到别人认可、追求个人的力量与优越感的人,实际上,内心抱有很强的劣等感。真正优秀的人,根本不会感到被人认可的需要性,也不会向别人炫耀自己的优秀。但是,有虚荣心的人为了确定自己是有力量的且优秀的,必须有他人对自己的接受、评价、认可,他们无法活出现实中的自己,也会失去与现实的交点。

“虚荣心超过了一定程度,就会变得十分危险。且不说过度的虚荣心会蒙蔽人的双眼看不到现实,更严重的是他为了迎合他人的看法和视线,不得不做很多无用功;(比起他人),他更关心和关注自己,考虑他人对自己的判断;有了虚荣心,就容易失去与现实的交点。不去理解与他人的关联,也不在乎与人生的关联,固执地坚持己见。他也忘记了人生所要求自己做到的事,也看不到作为人应该赋予(人生)什么东西。虚荣心,和其他坏品质不同,它会妨碍人所有自由的发展。因为他总在不停地考虑这个是否有利于自己,这也是他做所有事情的唯一判断标准。”(前述著作)

有虚荣心的人,还喜欢把自己的失败怪罪于他人。(前述著作)之所以这样做,是因为他们想以此来逃离该处理解决的课题,他们会在课题面前犹豫不决举步不前。还有的人喜欢在各种症状上找到失败的原因。神经症者便是如此。他们说:“如果没有这种症状,万事都可以做没问题……”于是,万事都以可能性为前提,严重脱离了现实。

战争·歧视·欺负

战争的起因也是因为某些人认为本国的威信受到威胁而产生了恐惧(Sicher,TheCollectedWorksofLydiaSicher)。他们认为不去贬低他国的价值,就无法确保本国的完整,于是去和他国开战,试图用战争提高本国的价值和地位。

歧视、欺负等行为,也是来自价值贬低倾向。贬低他人的价值,变相炫耀自己的优秀。歧视、欺负,均起因于强烈的劣等感。他们认为自己要是“平凡、普通”,自身价值得不到认可,于是就选择歧视和欺负他人来显出自己的“不平凡”。因此,单单靠呼吁或者严惩措施,并不能根治和消灭歧视、欺负等现象。必须先去理解这类人做出歧视、欺负等行为的心理。

依赖和借助他者的权威

还有一种人倒不是靠贬低他者的价值变相提高自身价值,而是借助他人的价值和权威采取傲慢态度。

“虚荣心,还会表现在众人面前口若悬河、满嘴跑火车的人身上。这种人喜欢用‘自己是否在众人面前允许发言’来判断这个聚会的价值。还有一种人,本质上是属于同类人,但是表面上尽量保持安静、不大引人注目、也不去参加或特意避开各种聚会。避开的行为,其实也分很多种。受到他人的邀请,但是如果对方不是特意邀请自己的,就不会参加,即使答应去,也会故意迟到。答应去参加的人,也是有一定条件的。他们会表现出傲慢态度,显得自己十分特殊不凡,还时不时地炫耀自己的特殊之处。还有的人会很主动、踊跃参加所有聚会,一个都不落,用这种参与感来表现出自己的野心。”(《性格心理学》)

其实我们所参加的聚会(或,类似定期举办活动的某种共同体),和参加者的自身价值无关。子女考入了名校,父母不会因此而变得有多高贵。有个日本人荣获了诺贝尔奖,那所有日本人都因此而变得伟大吗?不尽然。

阿德勒例子中的人是想通过出席聚会或不出席聚会来吸引别人的关注而已。阿德勒提到有一种人爱出席所有聚会,借此来表现出自己的野心;还有一种可能性,或许他不是出于野心;而是怕自己不在场时别人说他的坏话、说不利于自己的事。

他们表面上摆出一副很有优越感的态度,实际上内心惧怕自己的普通平凡会被他人视为“没有比别人优秀”。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