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此体弱多病之人,无异于时刻面临着往生西天的风险。正因如此,皇祖父才会在这般关键时刻立下我朱瞻基为皇太孙!想必其中深意便是担忧朱高炽恐难长寿,唯恐大明江山后继无人吧。
当时那种情况,在二叔、三叔的眼中看来,实在是令人忧心忡忡啊!他们觉得,就连自已那位身为长子的大哥,都可能会像洪武朝的太子那样,随时面临生命危险而夭折。这意味着什么?这岂不是给了他们兄弟俩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有可能成为皇位继承人!
毕竟,换作任何一个思维正常的人,都会产生这样的想法吧。然而,谁能料到呢,皇祖父竟然完全不按照常理出牌!他简直就是效仿当年的朱元璋啊,毅然决然地立下了我朱瞻基作为皇太孙!这可真是让二叔和三叔始料未及,心中既郁闷又嫉妒得要命!
原本满心欢喜期待着能够登上皇位宝座的二叔和三叔,如今却被这突如其来的决定打得措手不及。眼看着近在咫尺的皇位就这样与自已擦肩而过,他们怎么能甘心呢?这种眼睁睁失去权力的痛苦,恐怕只有当事人才能真正体会得到吧。
难道靖难之役如此惨烈的发生都还没有让朱棣有所警醒吗?这样的情形简直就是当年朱元璋立下皇太孙时一模一样的翻版啊!倘若朱棣和朱高炽哪天突然离世,那毫无疑问,我朱瞻基必定会成为下一个朱允炆,这一点绝对是毋庸置疑的。到那时,大明朝恐怕又将再次上演一出惊心动魄、激烈无比的侄子与叔叔之间生死较量的大戏。然而,在这看似完全相同的局势当中,却又似乎隐藏着那么一点点微妙的差异。
话说这永乐二年啊!正值二叔和三叔分别被册封为汉王以及赵王的时候,令人诧异的是,他们竟然连自已的封地都没有去过一次。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两人坚决要留在京城,似乎只有这里才能让他们感到心安,仿佛这里才是他们灵魂真正栖息的地方。
这样的行为,毫无疑问地显示出了他们内心深处隐藏着不可告人的企图和勃勃野心。虽然目前他们还没有勇气公开采取反叛行动,但这并不妨碍他们在京城悄悄潜伏,伺机而动——说不定在哪天,他们就可以顺利熬过长兄朱高炽这个身体羸弱的皇帝呢?毕竟世事无常,谁也无法准确预测未来会发生什么。
时间来到了永乐九年,就在我被册封为皇太孙的时候,太子爹仍然还活在世上。面对这种情况,就算汉王和赵王各自心怀不轨,也绝对不敢堂而皇之地在父亲和兄长面前流露出丝毫破绽。所以,他们只能无奈地选择在背地里与权贵们相互勾结,暗中策划着各种阴谋诡计,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够得到上天眷顾,成就一番大业。
此外,那时的局势对于汉王和赵王来说十分有利,他们完全能够效仿朱棣当年的做法——先忍耐等待时机,毕竟时间对他们有利,只要耗下去,等到我朱瞻基即位后再发动一场类似“靖难之役”的政变即可。
然而,实际情况却与众人想象中的大相径庭。
首先,皇祖父朱棣本人就是“靖难之役”的最大受益者,他绝不可能允许同样的事情再次发生在自已的子孙后代身上。
其次,我的父亲朱高炽也绝非朱标那般仁慈软弱之人,他手段狠辣果决,绝不会坐视不管。
太子爹朱高炽在靖难集团中确实称得上是一个特立独行之人,其他成员皆热衷于冲锋陷阵、驰骋疆场,唯有他坚守后方阵地。
这其中缘由并不难理解——毕竟父皇朱高炽乃一介文人出身,对于舞刀弄枪之事实无太多兴致可言;相较而言,他更为擅长运用儒家思想去笼络人心、驾驭众人,进而不断增强自身实力。
时光荏苒,转眼来到了永乐二年。此时此刻,面对错综复杂的局势及各方利益关系,皇祖父经过深思熟虑后,最终也不得不做出一个艰难决定:册立朱高炽为皇太子。
之所以如此选择,其实也是迫不得已之举。要知道,彼时众多参与靖难之战的功臣宿将多为赳赳武夫,且与汉王及赵王私交甚笃。在此背景下,如果贸然立他人为储君,则极有可能引发朝局动荡甚至内乱。而朱高炽虽然性格文弱,但其理政才能却颇受认可,再加上他在文官群体中的威望颇高……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之后,皇祖父才会下定决心让太子朱高炽继承大统。
而那些建文朝遗留下来的臣子们,自然也是需要有人去安抚和笼络的。毕竟,这些人虽然曾经效忠于建文,但如今时过境迁,他们也需要一个新的靠山。于是乎,这个“白脸”角色便应运而生了。
同时呢,皇祖父心里也很清楚,绝不能让勋贵们一家独大。因为他本人就是从藩王一步步登上皇位的,对于勋贵集团的实力和影响力可谓心知肚明。他深知,勋贵们一旦得势,其权势之盛恐怕丝毫不逊色于藩王,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
正因如此,当上皇帝后的皇祖父便开始悄然布局,想要扶植起另一股力量,以制衡勋贵们的崛起。经过深思熟虑之后,他最终选定了朱高炽这位太子,并借助朱高炽背后的文官势力,与勋贵集团相抗衡。如此一来,朝堂之上形成了两股相互制约的力量,局势得到暂时稳定。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皇祖父的深谋远虑和精心策划啊!
令皇祖父始料未及的是,太子爹竟然给了众人一记响亮的耳光!
起初,皇祖父认为即便立朱高炽为太子,并在暗地里稍加扶持,他顶多也只能与勋贵们勉强相抗罢了。至于自我保护的能力,皇祖父并未作过多考虑。毕竟,他并不期望任何一方势力过于强大,只要双方相互争斗便已足够。
然而,就在这时,太子爹展现出了令人畏惧的一面。
他对人性的理解和把握可谓炉火纯青,并将其运用得淋漓尽致。
父亲深知,前朝遗留下来的众多文臣内心深处依旧惧怕着皇祖父可能会再次发起清算了结他们。于是乎,在监国期间,父亲巧妙地施展手段——或明或暗地削弱打压,又恩威并施地笼络欺骗,逐渐让这些文臣们心悦诚服地投靠于已。
待到那时,皇祖父实际上已不敢轻易对身为太子的父亲动手了。毕竟,此时的父亲已然掌控住了大部分文臣势力,若真要有所举动,恐怕会引起朝局动荡不安。如此一来,皇祖父也只能选择妥协退让,默许父亲太子地位的稳固。
在这个错综复杂的局势中,可以将其看作是一场三方势力之间的激烈角逐:皇帝派、太子派和藩王派相互较量,明争暗斗不断升级。
而这场纷争的始作俑者竟然是皇帝派中的皇祖父朱棣!他最初的动机其实很明确——削弱勋贵们的力量。然而,令所有人始料未及的是,看似弱势的父亲太子朱高炽却巧妙地利用了这次机会,给皇祖父朱棣来了个漂亮的回击。这一招不仅使得太子朱高炽一脉迅速崛起,更是在某种程度上实现了一家独大的局面。有时,他们甚至能够展现出强大的实力,压制住其他两派。
那么问题来了,父亲身为太子如此行事究竟能给他带来何种益处呢?事实令人惊讶不已——实际上,他并未从中获得任何实质性的好处。这一切背后似乎隐藏着更深层次的阴谋与算计……
通常而言,对于一个体质羸弱之人,理应保重身体才对,但为何还要如此勤勉敬业呢?不仅时常要在文臣和勋贵之间巧妙周旋,更要不断应对那位令人胆寒的“杀神”父亲的猜疑之心!
若要寻找一个合乎情理的缘由,恐怕只有一种可能:那便是父亲正在替他的儿子——也就是我朱瞻基——精心谋划未来之路。
鉴于自身健康状况不佳,他毅然决定让我这位太孙尽早投身于这场激烈竞争之中。这样一来,既能减轻他所承受的巨大压力,又可借机锤炼我的能力与意志。
如此看来,皇祖父在永乐九年册封我为皇太孙这一举动便得到了合情合理的诠释。
这就是父亲太子朱高炽和皇帝朱棣的政治较量,结果爷爷朱棣不得不憋屈地立我朱瞻基为皇太孙。
之后,爷爷立我为皇太孙后,不管干啥都带着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