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因为有了这样坚实可靠的后盾支持,父王及两位弟弟才能毫无后顾之忧地全心投入到与朱允炆激烈厮杀的战场之中!
李景隆:建立帝派我率数十万大军奇袭朱棣的老巢北平城,当时朱棣在大宁(现今内蒙古宁城县)夺取朵颜三卫,北平只有朱高炽率领的两三万老弱残兵镇守,朱高炽却能不慌不乱,凭借天气优势,冰冻北平城抵御住了我的强攻,最终拖到朱棣援军到来击退了我,这一仗让我被后世戏称为大明战神。
方孝孺:李景隆战败后,我又给建文帝出了离间计,离间朱高炽与朱棣的父子之情,我建议让建文帝大张旗鼓的下旨册封朱高炽为燕王,只要朱高炽献出北平归顺朝廷,朱允炆对朱高炽既往不咎,将由他继承燕王之位。
朱高炽:方孝孺不愧是智谋过人啊!他所设下的离间计实在是太高明了。无论我是否接受朱允炆的劝降册封,只要此事被大肆宣扬开来,必定会令我与父亲之间的父子情分产生裂痕。倘若真能挑起我们父子间的内讧,那么朱允炆便可轻而易举地平定北平。
然而,聪明如我怎会轻易落入朱允炆的陷阱呢?当朱允炆的册封使者带着诏书抵达北平时,我甚至懒得看上一眼,径直命令手下将使者连同未开封的诏书一起送往前线,交由父王去处理。仿佛这些东西在我眼中如同无物一般,根本不配占用我一丝一毫的精力。
朱棣:本王原本差点儿就被那可恶的高煦和阴险狡诈的高燧两兄弟给算计成功了!若不是本王及时发现了他们的阴谋诡计,并看见高炽送来的尚未拆封的诏书,恐怕此时此刻早已陷入万劫不复之地!
想当初,这两个家伙一唱一和地在本王面前搬弄是非,试图让本王相信一些根本不存在的事情。他们说得头头是道,仿佛一切都是那么理所当然,但本王又岂是如此轻易上当之人?然而,就在本王快要动摇的时候,高炽派人递上一份密封完好的诏书,眼神坚定而忠诚。本王接过这份神秘的诏书,心中顿时涌起一股异样的感觉。看着眼前这个平日里不苟言笑却忠心耿耿的臣子,本王开始重新审视起整个局势来。
最终,凭借着敏锐的洞察力和对人心的精准把握,本王成功识破了高煦与高燧二人精心编织的谎言陷阱。而那份未开封的诏书,则成为了解开谜团关键所在——它向世人证明了谁才是真正值得信赖之人。
朱棣:在靖难之役中,正是高炽成功地镇守住了大本营北平,才能让本王安心地带着高煦、高燧两儿子和其他将领大杀四方,而后勤补给都是由高炽负责提供。因此靖难之役能够成功,至少有高炽一半的功劳。
靖难之役成功后,朕登位称帝,到了1404年的时候,朕准备立太子。朱高煦因平时处事圆滑,所以大部分将领都想上书立朱高煦为太子。
兵部尚书金忠:臣强烈反对,万万不可违背祖制,否则将动摇国之根本。既然朱高炽是嫡长子,就是理所当然的太子!
解缙:臣附议+1!
朱棣:当年二月之际,朕毅然决然地将高炽册封为太子。时光荏苒,白驹过隙间便从1404年辗转至1424年,这漫长的二十载岁月里,高炽始终稳坐太子之位。
在此期间,朕曾五度挥师北伐蒙古,又致力于筹备迁都事宜,并已将北平易名为北京。每值此时,朕皆放心委以太子高炽重任,令其留驻南京摄政监国。如此一来,高炽前前后后历经六次监国,总计监国时长竟达十年之久!
需知朕君临天下不过短短二十二个春秋而已,而太子监国之时日几近占去半壁江山!
朱高炽:在父皇统治期间,军事大权紧握于他手中,但政治事务却大多交予我来打理。正因如此,后人常常戏称父皇永乐大帝朱棣只是太子朱高炽旗下的征北大将军,其职责仅仅局限于征战沙场罢了。
实际上,这种说法不无道理。尽管我在位时间仅短短十个月,但事实上,我参与朝政、执掌国家大事的时间远远超过这一期限。可以说,父皇所创造的永乐盛世背后,起码有我朱高炽一半的功劳和努力。
康熙:朱高炽太子监国期间成绩相当出色,他赈济灾民、开垦荒地、修筑堤坝、解决漕运、在全国扩建粮仓,为永乐六次北伐提供了有力保障,对永乐盛世的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也为后来的仁宣之治奠定了基础。所以朕让人修《明史》,称赞朱高炽监国时期为:成祖出征,太子监国,朝无废事。“朝无废事”这四个字,就是对朱高炽监国的最大肯定。
胤礽:我监国时也是这么做的,可惜我没朱棣这样的好父亲!
朱高煦:作为跟李世民一样立了战功的老二,我一直想夺取朱高炽的太子之位了。
朱高燧:不仅二哥朱高煦图谋太子之位,我这个三弟也图谋太子之位,所以后来我们联合起来时常在父皇面前构陷朱高炽,企图谋夺他的太子之位。
朱高煦:其实最初我跟随父皇参加靖难之役立的战功最多,父皇称帝后确实曾经犹豫是否册立骁勇善战的我为太子,但是……
内阁首辅解缙:皇长子宽厚仁孝天下归心,况陛下还有一个好圣孙。
朱高炽:解缙这话真是说到点子上了!他不仅指出了我宽宏大量、仁慈善良这些闪光点,更重要的是让父皇意识到连我的嫡长子朱瞻基也是如此出众不凡啊!要知道,父皇向来对朱瞻基赞赏有加,这次解缙这么一说,无疑是给了父皇一个有力的提示——选择我作为太子才是最明智之举!
果然不出所料,父皇听了解缙之言后,心中对于立谁为太子一事越发清晰明了起来。看着父皇那坚定不移的眼神和表情,我知道自已终于得到了他老人家的认可与支持。而这一切都得归功于解缙这位机智过人的大臣呐!若不是他巧妙地点破关键之处并给予恰当建议,恐怕事情还不会进展得如此顺利吧?
如今大局已定,我成为太子已是板上钉钉之事。接下来便要全力以赴做好分内之事咯~毕竟肩负着国家未来发展重任呢!相信有众多贤臣良将辅佐以及自身努力拼搏之下必定能创造出辉煌盛世局面哒~
朱高炽:朕虽称帝仅九月有余,但早在担任太子和监国之时便已积累丰厚阅历及诸多理政经验。对朝堂诸般事务可谓烂熟于心、信手拈来。朕即位之后,锐意革新,接连推出多项重大变革举措,并着重破解四大棘手难题。
首先呢,要让大家休息调养,少打仗。永乐年间,明朝不是北伐蒙古,就是南征越南,虽然这样可以提升大明的威望,但是也消耗了国家的实力,浪费了好多人力、财力和物力。老百姓的赋税太重了,日子过得可苦了。朕即位后,就采用了让大家休息调养的政策,把有限的国库资金用在老百姓的生活上,这才出现了难得的“仁宣之治”盛世。
第二点呢,就是要为蒙受冤屈的人洗清罪名,大赦天下。太宗当年为了巩固皇权,对那些不服从统治的人的家族赶尽杀绝。朕当太子的时候就留意到这个问题了,所以朕刚当上皇帝不久,就为当年父皇在位时蒙冤的那些家族平反啦,马上赦免了他们,这里面就有方孝孺和建文旧朝的一些臣子哦。而且对于那些有才能的人,朕也都给他们安排了合适的工作岗位,朕可没有任人唯亲哦。通过这件事,朕的威望一下子就树立起来啦!
第三点呢,就是要改革吏治,整顿朝纲啦。永乐年间不是成立了内阁嘛,但为了限制内阁的权力,这个组织并不完备,里面的官员也没有相应的官职。不过朕可找到问题的关键啦!在朕看来,要想让这些内阁官员充分发挥积极性,就得给他们“加封”。有了头衔,他们才能更好地履行职责,忠心为国嘛。所以呢,三品以上的内阁官员就这样诞生啦!
第四点,精简职位,废除酷刑。朕可不怕得罪那些贵族,大胆地裁减冗余,改掉政治上的坏毛病。很多没用的职位都被撤掉啦!朕觉得好政绩不是靠弄一堆乱七八糟的职位搞出来的,得有适合明朝的官爵设置,才能让国家兴旺起来。而且啊,朕还把太宗那时候留下来的残酷刑罚给废掉了。
内阁首辅杨士奇:通过这些措施的执行,一改永乐旧貌,朝廷气象为之一新,尤其是老百姓对新皇帝的做法赞不绝口,1年不到的执政措施也为太子朱瞻基开创“仁宣之治”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朱瞻基:父皇在老百姓心中有着极高的声誉和威望,深受民众爱戴。与心狠手辣的太宗相比,父皇心地善良、宽厚仁慈;而与风流倜傥的二叔朱高煦相较,父皇则显得稳重内敛、朴实无华。然而,正是这样一个看似平凡的皇帝,凭借着一系列切实可行的政治措施,展现出了非凡的治国才能。
父皇始终坚持以民为本的理念,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减轻百姓负担。他深知人民乃国家之根本,只有让百姓安居乐业,国家才能长治久安。为此,他推行了一系列鼓励农耕的政策,兴修水利,开垦荒地,推广先进农业技术,使得粮食产量逐年递增,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
此外,父皇还致力于改善社会风气,打破朝廷内部长期以来形成的严酷政治氛围。他广开言路,虚心纳谏,鼓励大臣们直言不讳,积极参与国事讨论。同时,对于那些贪污腐败、欺压百姓的官员,父皇绝不姑息,严惩不贷,从而树立了廉洁公正的官场新风尚。
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政治举措,父皇成功地赢得了民心,让百姓对他充满敬意和感激之情。他深入民间体察民情,关心百姓疾苦,亲自处理一些关乎民生福祉的问题,使得子民们感受到了皇恩浩荡,也进一步巩固了自已的统治地位。
在父皇的努力下,国家日益繁荣昌盛,社会秩序井然有序。他所树立的亲民形象成为了后世子孙学习的楷模,被载入史册,流芳百世。
康熙:永乐大帝尤为重视武功,在位时期南征越南,北伐蒙古,是一系列的军事行动,而每一次军事行动的背后都是老百姓在买单,如果不是有一个好儿子朱高炽20年太子、10年监国地帮他运作着永乐盛世,恐怕他也不会那么频繁地能对外用兵。
朱元璋:想当年呀,咱身边也有一位宽厚仁慈的太子标儿帮忙处理政事,老四身边不也有朱高炽嘛!他俩的作用差不多。朱标和朱高炽这对伯侄,都能很好地弥补他们父亲的不足。只可惜呀,朱标命不好,年纪轻轻就去世了,没机会继承皇位。朱高炽虽然只在位一年,但给儿子朱瞻基创造了“仁宣之治”的好基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