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4]见《韩非子·大体》。
[35]见《淮南子·泰族训》。
[36]见《韩非子·有度》。
[37]以上均见《墨子·尚同中》。
[38]《墨子》一书的《尚同上》和《尚同中》都提及这一点。
[39]本段论述请参看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
[40]请参看本中华史第三卷《奠基者》。
[41]本节所述大同与小康,均请参看《礼记·礼运》。
[42]请参看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
[43]见《老子·第三十八章》。
第三章
[1]见《孟子·梁惠王上》。
[2]请参看《史记·魏世家》。
[3]孟子这话说了两次,一次在《万章上》,一次在《万章下》。
[4]见《孟子·公孙丑下》。
[5]见《孟子·梁惠王下》。
[6]请参看《史记·孟子荀卿列传》。
[7]见《孟子·梁惠王上》。
[8]见《孟子·梁惠王下》。
[9]见《孟子·梁惠王下》。
[10]见《孟子·尽心下》。
[11]见《孟子·万章上》。
[12]见《孟子·梁惠王下》。
[13]见《孟子·万章下》。
[14]见《论语·八佾》。
[15]见《孟子·离娄下》。
[16]见《孟子·万章上》。
[17]见《韩非子·内储说上》。
[18]见《韩非子·五蠹》。
[19]见《韩非子·内储说下》。
[20]见《韩非子·难四》。
[21]见《韩非子·六反》。
[22]见《韩非子·二柄》。
[23]见《韩非子·难势》。
[24]见《韩非子·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