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零八章陈林河回家
P:这一章先贴的是资料订阅了的书友也不用担心,因为明天中午,这一章的内容小墨会改正成正文的,所以大家不用担心您们订阅的问题。
年2月初,国际投资机构掀起抛售泰铢风潮,引起泰铢汇率大幅度波动。于1997年2月开始向泰国银行借入高达150亿美元的数月期限的远期泰铢合约,而后于现汇市场大规模抛售,使泰铢汇率波动的压力加大,引起泰国金融市场动荡,泰国央行为捍卫泰铢地位,仅在1997年2月份就动用了20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才初步平息。3月4日,泰国中央银行要求流动资金出现问题的9家财务公司和1家住房贷款公司增加资本金82。5亿铢(合3。17亿美元),并要求银行等金融机构将坏账准备金的比率从100提高到此举令金融系统的备付金增加500亿铢(合19。4亿美元)。泰国央行此举旨在加强金融体系稳定性并增强人们对金融市场信心,然而不但未能起到应有的稳定作用,反而使社会公众对金融机构的信心下降,从而发生挤提,仅5日,6日两天,投资者就从10家出现问题的财务公司提走近150亿泰铢(约兑5。77亿美元)。与此同时,投资者大量抛售银行与财务公司的股票,结果造成泰国股市连续下跌,汇市也出现下跌压力。在泰国央行的大力干预下,泰国股市和汇市暂时稳定下来。进入5月份,国际投资机构对泰铢的炒卖活动更趋猛烈。5月7日,货币投机者通过经营离岸业务的外国银行,悄悄建立了即期和远期外汇交易的头寸。从5月8日起,以从泰国本地银行借入泰国铢,在即期和远期市场大量卖泰铢的形式,在市场突然发难,沽空泰国铢,造成泰国铢即期汇价的急剧下跌,多次突破泰国中央银行规定的汇率浮动限制,引起市场恐慌。本地银行和企业及外国银行纷纷入市,即期抛售泰铢抢购美元或叙作泰铢对美元的远期保值交易,导致泰国金融市场进一步恶化,泰铢一度兑美元贬至的水平。面对这次冲击,泰国中央银行加大对金融市场的干预力度,动用约50亿美元的外汇进行干预,并取得日本,新加坡,香港,马来西亚,菲律宾,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中央银行不同形式的支持。同时,泰国中央银行又将离岸拆借利率提高到1000,令投机泰铢成本倒增,又禁止泰国银行向外借出泰铢。在一系列措施干预下,泰铢汇率回稳,泰国中央银行又暂时控制了局面。6月中下旬,泰国前财长辞职,又引发金融界对泰铢可能贬值的揣测,引起泰铢汇率猛跌至1美元兑28泰铢左右。泰国股市也从年初的1200点跌至点,为8年来的最低点,金融市场一片混乱。7月2日,泰国中央银行突然宣布放弃已坚持14年的泰铢钉住美元的汇率政策,实行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同时,央行还宣布将利率从10。5提高到12。5。泰铢当日闻声下跌17,创下新低。泰国金融危机就此爆发。泰铢贬值引发的金融危机沉重地打击了泰国经济发展,造成泰国物价不断上涨,利率居高不下,企业外债增加,流动资金紧张,经营困难,股市大跌,经济衰退。
购买力平价理论与泰铢的崩溃
这一理论的要点是:人们之所以需要外国货币,是因为它在外国具有商品的购买力,因此,两种货币的汇率,主要是由这两国货币各自在本国的购买力之比,即购买力平价决定的。假定一组商品,在英国购买时需要1英镑,在美国需要2美元,两国的货币购买力之比为2:l,那么这两种货币的汇率就应该是1英镑=2美元。
在满足以上条件时,如果外汇交易的汇率明显偏离购买力平价,则经汇率换算以后,一国的相对价格水平就会与另一国出现极大偏差,这就为商品套购提供了机会。例如,假定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是1英镑=1美元,偏离了上述的购买力平价,人们就会用英镑从英国购买大量的商品,并出口到美国,并把获取的美元在外汇市场上抛出,兑换成英镑。结果,英镑的汇率随之上升,而美元的汇率相应下降,直到与购买力平价相一致。
让我们回顾一下1997年早些时候发生在泰国外汇市场上的事:一个交易商可能从一家银行借到6个月的100泰铢,然后该交易商将这100泰铢兑换成4美元(按1美元=26泰铢的汇率)。如果后来汇率下跌到1美元=50泰铢,6个月后交易商只需花费2美元就可以买回100泰铢,并把这些泰铢还回,留给交易商的是100的利润。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看到,6个月的时间,100的收益,按购买力平价理论解释,只能是泰国物价飞涨、通货膨胀严重;而如果我们把货币理解为一种特殊的商品的话,按照相对购买力平价理论的计算公式,相对购买力=基期的汇率*(B国的物价指数A国的物价指数)。从公式可以看出,由于基期的汇率不变,决定相对购买力水平高低的因素就是两国物价指数之比。相对购买力越低,两国之比越小,即分母越大,即通货膨胀指数相对高的国家相对于通货膨胀指数低的国家货币贬值。
当然,购买力平价论受到的最致命的抨击是其完全忽略了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资本项目差额对汇率的影响作用正在日益增强。从发展趋势来看,购买力平价理论作为一种传统的汇率理论,其有效性将会不断减弱。从泰国的实例来看,资本项下的大量逆差加速了泰铢的崩溃,政府不得不大量抛售美元来稳定本国货币。
泰国金融危机内部原因分析
1,出口产品结构单一,经常项目赤字严重。泰国经济高速增长主要是靠出口推动。据统计年,泰国的出口平均年增长率为18。17。然而,由于泰国出口产品结构单一,主要是劳动密集型的电子产品和服装,随着经济的增长,工资成本显著上升,1995年泰国最低工资增长了23,促使劳动力成本比邻国高出2~3倍,但劳动力的素质却提高较慢,劳动生产率难以提高。工资成本上升,使产品出口竞争力下降,再加上国际市场需求减弱和其他国家与地区同类产品的竞争(例如其重工业产品受到来自韩国和前苏联国家的挑战),便导致出口萎缩。1996年,出口增长率大幅度下降为0。1,进口却有所扩大,导致贸易赤字剧增,经常项目赤字累计达到162亿美元,占GDP的8。3。
2,举借外债饥不择食,短期外债居高不下。进入90年代,发展中国家争夺外资的竞争愈演愈烈。泰国经常项目的巨额逆差及财政收支的巨额赤字,使得泰国除了进一步放开外商投资范围外,过分依赖于举借外债来弥补资本缺口,几乎达到了饥不择食的地步。这使其外债总额扶摇直上,外债结构严重失衡。据统计,泰国外债由1992年底的396亿美元增加到1996年底的930亿美元,相当于GDP的50,平均每一个泰国人负担外债1560美元。其中短期外债约占外债总额的45左右。为偿付这种巨额债务,泰国必须保持年15以上的出口增长率和不断的外资流入。因此,一旦出口增长率明显下降,就将出现债务危机,引发金融危机。
3,资本项目过早开放。泰国政府于90年代初基本取消了对资本流动的管制,实现了本币的全球可自由兑换,。1993年3月,泰国政府批准在曼谷开设了期权金融中心,并随之放宽了外国银行在泰国设立支行的限制,允许外国资本在曼谷期权金融中心进行交易。1995年,泰国政府宣布泰国将在2000年前完全实现资本自由输出入。实际上,泰国实行资本项目开放的条件远未成熟,为时尚早。一是泰铢与美元挂钩的固定汇率制尚不是市场汇率,不能真实反映实际汇率水平,起不到汇率调节经济金融作用。二是泰铢存贷款利率水平居高不下,平均达15,超过国际资本市场利率平均水平2倍,使泰国股市,汇市极易遭受国际短期投机性资本套汇套利性冲击。三是国家宏观经济调控能力薄弱,长期存在财政预算赤字,国际收支经常项目严重逆差,国家外汇储备水平偏低,无法有效调节社会总供需平衡,保持良好稳定的宏观经济环境。总之,泰国在不具备条件情况下,过早实行资本项目开放,势必导致对外汇输出入无法控制,引发国内金融动荡。1997年1-6月间,面对外国短期资本纷纷撤离的局面,泰国政府除了令央行抛售外汇平抑外,别无良策,无法阻止短期资本外流。可以说,泰国过早开放资本项目的政策是一大战略性失误。是促使泰国产生金融危机的催化剂。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