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的天气最是反复无常,前一秒还艳阳高照,下一瞬就会阴雨连绵。
即使已经在这座城市生活了一年多的时间,温知夏也还是不太适应这边的天气。
或者说,是有一点排斥。
因为比起下雨,她更喜欢晴天。
那种被阳光包围的感觉,会让她觉得很放松。
明亮的阳光会驱散连日的阴霾,深深的照进人的心里去。
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讲,光明会带给人一种归属感和安全感……
走出咨询室的时候,还没等她撑开雨伞,就见头顶上罩了一把透明的伞,而她身边站着一位身形高大的男士。
“我送你吧。”
温知夏转头看过去,见对方是自己的同事。
她朝他温柔的笑笑,但却婉言谢绝了。
或许是职业病的缘故,让她总是在不经意间分析人的一些行为和表情,即使对面站着的是自己同事也不例外。
美国人类学家爱德华·霍尔曾说过,人与人之间有四种空间距离。
第一种是“公众距离”。
可以达到360cm,相当于演说者与听众之间所保持的距离。
那几乎等于是一个完全开放的空间,每个人所处的位置都被无形的“划分”成一个单独的区域,彼此之间没有任何交流,确保个自不被他人打扰。
而当演说家需要与听众进行互动交流时,他就需要走下讲台,缩短两个人之间的距离,将“公众距离”变为“社交距离”,也就是四种空间距离当中的第二种。
大概是从120cm到360cm。
一般在工作环境和社交聚会上,人们大多会保持这种程度的距离,体现出一种社交性或是礼节上的正式关系。
在社交距离范围内,没有直接的身体接触。
第三种是“个人距离”。
范围在?45cm到120cm之间。
可以伸手碰到对方,虽然认识但却没有特别的关系。
这是人际间隔上稍有分寸感的距离,正好能相互握手,亲切友好的交谈。
?最后一种,是“亲密距离”。
?从45cm到零距离,通常是亲人、很熟的朋友、情侣或是夫妻的关系才能达到这种程度的距离。
简而言之,就是所谓的“亲密无间”。
彼此间可能肌肤相触,耳鬓厮磨,以至相互能感受到对方的体温、气味和气息。
身体上的接触可能表现为挽臂执手,或促膝谈心,仍体现出亲密友好的人际关系。
空间距离不是固定不变的,它具有一定的伸缩性,这依赖于具体情境,文化背景、性格特征、当时的心境等。
并且,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文化背景不同,交往距离也不同。
这种差距是由于人们对“自我”的理解不同造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