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曾国藩的家风家训 > 八 老朽眩晕病发作恕不能奉陪(第1页)

八 老朽眩晕病发作恕不能奉陪(第1页)

罗淑亚很快就到天津来了。这个法兰西帝国驻中国全权公使,是个受过训练的职业外交官。他和丰大业一样,自以为是贫穷落后的中国的主宰,眼角里根本就没有这个国家的平等位置。但他的外表却显得比丰大业文雅,举止谈吐也不像丰大业那样的粗鲁。在法国时,他听说中国好比一只绵羊,对洋人俯首帖耳地顺从;又好比一团泥巴,任洋人随意捻捏。来到中国当公使的这几年,他才发现情况并不完全如此。就在官场中,也并不是所有的官员都如绵羊泥团,而广大的中国百姓则更有雄狮猛虎般的气概,对天主教堂和传教士似乎有一种本能的仇恨,迭起的教案,多是冲着法国而来。前几年爆发的酉阳教案,至今没有得到满意的处理。他不得不亲自坐轮船去四川,沿途恐吓中国地方官。刚回到使馆不久,更大的天津教案令他又光火又心怯。先是崇厚在处理,他知只要他在北京几个照会过去,崇厚便会一一照办;后知清廷派曾国藩去了天津,这个老头子不比崇厚容易对付。他决定亲去天津一会。

"午安,曾中堂!"在崇厚陪同下的罗淑亚一进大门,便看到了身穿朝服的曾国藩,他主动地先打招呼。

"幸会,公使先生。"曾国藩想到自己乃正一品大学士,不能在洋人面前过于谦卑,他有意不出大门,只在接见厅的门口等候。

分宾主坐下,献茶毕,寒暄几句后,曾国藩便不再说话。罗淑亚见他端坐在太师椅上,不停地以手抚须,面色安详,气宇凝重,隐然有一种泰山崩于前而不动容、惊雷响于后而不变色的气概,不禁暗自诧异。他见过清朝的官员成百上千,上自王公大臣,下至州县官吏,未有第二个人可与之相比。本想等曾国藩发问,见此情景,罗淑亚心想,若自己不先开口,老头子便很可能这样稳坐抚须下去,直到端茶送客为止,叫你莫测高深,最后两手空空而去,哭笑不得。

"曾中堂,贵国暴民作乱,敝国领事被戕杀,国旗被焚毁,教堂被烧,使馆、育婴堂、讲书堂被捣,死难者达九人之多。这是敝国建国以来,在外国从未遭受过的变乱。敝国上下震怒万分,世界各国也同声指责,不知曾中堂如何看待这事?又打算如何处置?"罗淑亚操着熟练的华语说。

"公使先生。"曾国藩停下梳理胡须的右手,语气缓慢厚重地说,"对于在上个月的骚乱中,贵国所蒙受到的损失,尤其是领事先生及其它几位贵国国民的遇害,鄙人深感悲痛,并将遵照敝国皇太后、皇上的旨意,认真查办,严肃处理。不过,公使先生,事情的起因,来自于贵国教堂挖眼剖心的传闻,而领事先生向我朝廷命官开枪,打死县令家人,则更是事态激变的导火线。这两点,鄙人也想提醒公使先生注意。"正是这两点,击中了天津教案的要害,罗淑亚心里暗惊:老家伙果然厉害。但罗淑亚有恃无恐,他要把这两个要害抹掉:"曾中堂,挖眼剖心之说,纯是对敝国的恶意中伤。贵国各地都如此哄传,但无一处实证。这能作为围攻教堂的理由吗?恕我说句不客气的话,这恰恰说明贵国百姓的愚昧无知。丰大业鸣枪,乃是为了吓唬包围他的歹徒,刘县令家人致死,纯系误中。贵国百姓以此为借口,肆行当今文明世界中已绝迹的暴行,太令敝国君臣遗憾了。""公使先生。"曾国藩的脸色开始严峻起来,"在桥上放枪,说是驱赶围攻的人,或可勉强说得过去,在崇侍郎家放枪,又作何解释呢?嗯?"崇厚听出这一声"嗯"中的阴冷气味,他生怕罗淑亚恼羞成怒,忙笑着解围:"那天晚辈也是态度不好,跟丰领事大声争吵,兵役都围了过来,丰领事在那种情况下开枪也可谅解。"崇厚自知这话会使曾国藩气恼,忙又对罗淑亚说:"曾中堂一向对贵国持友好态度,坚持守定和约,不愿引起兵端,目前正在严令缉拿凶手,以正国法。"曾国藩先是对崇厚的媚态颇为不满,后转念一想,也不宜与罗淑亚闹翻,真的闹翻了,对国家大为不利,于是顺着崇厚的话说:"公使先生不是问鄙人的态度吗?我可以告诉先生,敝国朝廷的态度就是鄙人的态度。具体说来,一是捉拿迷拐人口、挖眼剖心的匪徒,二是严办杀人越货的凶手,三是训诫办事不力的地方官员,四是对贵国的损失表示歉意,并酌量赔偿。"罗淑亚见曾国藩谈话的态度正在改变,暗思就是这个号称中国中兴第一臣的曾国藩,也不敢与法兰西帝国对抗到底,他的胆气充足了:"我注意到刚才贵中堂说的迷拐人口、挖眼剖心的匪徒时,并没有涉及到敝国。对这个态度,本人表示欣赏。敝国教堂、育婴堂没有迷拐人口、挖眼剖心的人,但不保证贵国也没有这样的人。对这种匪徒的惩办,本人和敝国政府是坚决支持的。对另外几条,本人也很欣赏。不过,这些话都太空洞了。敝国大皇帝陛下通知本人郑重向贵中堂及贵侍郎提出四条要求,请考虑。""哪四条,请公使先生提吧!"崇厚立即接话,曾国藩仍面色安宁、神态端庄,不断以手抚须。

"第一,将圣母得胜堂按原样修复。"罗淑亚的态度明显地一步一步强硬了,"第二,礼葬丰大业领事。第三,查办地方官。关于这一点,我还要说明一下,地方官不仅指在背后煽风点火的天津道、府、县三级官员,还包括那天在浮桥边指挥百姓闹事的浙江处州镇总兵陈国瑞。第四,所有参与残害敝国公民的凶手,要一一缉拿归案,杀头示众。"崇厚本欲表示一一照办,瞥眼见曾国藩脸色阴沉下来,遂不敢开口。曾国藩在心里盘算着:重建教堂,惩办凶手,已在考虑中;礼葬丰大业,虽然感情上有点别扭,但作为一个领事,下葬时礼仪稍隆重点,也还可以说得过去;惟有这查办地方官,尤其还包括陈国瑞在内,这却难以接受。沉默了很长一段时间,曾国藩脸色略显平和地对罗淑亚说:"公使先生,这四条要求,鄙人尚无权给你以明确的答复,待请示皇太后、皇上以后再说。"一见罗淑亚还有话要说的样子,他又转过脸对崇厚说,"崇侍郎,你陪公使先生到驿馆去休息吧,老夫眩晕病又发作了,需要躺一躺。"说罢,以手扶着额头。

罗淑亚起身时脸色悻悻,但一时又找不到借口发作,曾国藩对罗淑亚做了一个抱拳的架势,现出无可奈何的模样:"请公使先生原谅,老朽近年已是日薄西山,实不堪此烦剧。公使先生正当盛年,老朽羡慕不止。"罗淑亚心里狠狠地骂道:"这个老奸巨猾的政客!"嘴上只得说两句客套话告辞,和崇厚一起离开文庙。

两天后,吴汝纶、薛福成走进了文庙,曾国藩急切地问:"这两天查访的情况如何?"吴汝纶说:"福土庵的一百几十个孩子,我一个个地问遍了,都是无父无母、流浪街头的孤儿,或在天津,或在静海、宝坻等地,被教堂、育婴堂收留的。问洋人待他们怎样,都说很好,有饭吃,有衣穿,比在街上流浪强十倍百倍,唯一不好的就是强迫他们念圣经、做礼拜,爱法国人,不爱中国人,若稍有反抗,就会捱打。""他们当中有人见到挖眼剖心的吗?"曾国藩问。

"没有,谁都没见过,只是见到人快要死的时候,传教士们以水洗其目,用手将其眼皮合上。这些,孩子们讲,传教士们说能使死者灵魂安宁地上天堂。"桐城才子吴汝纶本对教堂持强烈反对的态度,经过这两天的亲自查访,他也对挖眼剖心之说表示怀疑。

"这样看来,那的确是无稽之谈。"曾国藩背着手在房里踱步,对这一看法,他已是坚定地确立不变了。

"叔耘,武兰珍将王三找到没有?""找到了。武兰珍先不肯找,我明白告诉他,事情闹得这样大,完全是他引起的,若不找到王三,讲清这中间的关系,就要杀他的头来平息众怒。这下武兰珍害怕了,第二天就把王三找来了。"  "王三是个怎样的人?"

"据卑职看,这王三纯是一个市井无赖。卑职审过他两次。第一次他招供是教堂夏福音给他的迷药。第二次又翻供,说迷药是他自己制的,迷拐小孩的目的,是为了把小孩卖给别人做儿子,赚几个钱用,与教堂无关。真正是个反复无常的小人。""把他押起来,过几天再审!"曾国藩命令,"还有武兰珍,也押起来,但要与王三分开。"曾国藩心里很烦躁,背手踱步的速度越来越快。一会儿,他戛然停止,转脸问吴、薛:"这两天,你们在街头巷尾听到什么议论没有?"吴、薛对望了一眼,都不吭声。

"难道一点都没有听到?"曾国藩又一次追问。

"大人,不是没有,是多得很,天津满城都在议论。"吴汝纶向来藏不住话,见曾国藩再问,便打破了与薛福成的默契。

"我晓得一定是议论很多,你们拣几条主要的说说,尤其是关于我们来后的情况。"多走了几步,曾国藩便觉得累了,他坐下,眼皮也无力地垂下来。

"百姓谈得最多的是崇厚,说他是洋奴,是卖国贼。崇厚四处讲,大人在他面前亲口说的,谤则同分,祸则同当。他说大人完全支持他,故而无知愚民也迁怒于大人。说大人与崇厚穿一条裤子。"吴汝纶性格直爽,有什么说什么,他知道曾国藩清楚他的性格,说话也不遮挡。

曾国藩对崇厚不满起来。谤则同分,祸则同当,这话是说过,但不应当四处乱讲。他是要把我拉出来做他的挡箭牌?那天在罗淑亚面前的媚态,已使人看不顺眼,难道他与洋人在背后有什么交易吗?今后得警惕点!

"还议论些什么?"

"罗淑亚那天在大人面前提的四点要求也传出去了。"薛福成答,"天津士民们都说,这四条一条都不能接受。他们说还是醇王爱国。醇王说的,要趁这机会,杀尽在中国的洋人,烧尽他们的房屋,永远不许洋人踏进我大清国门,可惜曾中堂没有这样做。"薛福成自己与醇郡王奕譞是一个观点,"可惜"下面那句话,是他本人的心里话。曾国藩张开眼皮看了薛福成一眼,他已从这几句话里窥视出薛福成的心思,而且他也知道,吴汝纶也跟薛福成一个观点。只有赵烈文稳重,目光远,在赴津路上,赵烈文用"委曲求全"四字来概括这次办案的方针,与他的想法完全一致。

昨天,曾国藩从塘报上看到了醇郡王、内阁学士宋晋、翰林院侍讲学士袁保恒、内阁中书李如松等人向朝廷上的奏折,他们都认为津案乃义举,洋人是犬羊,不能谕之以理,应采取强硬态度。言辞最激烈的是醇王,他说要杀尽洋人,雪庚申先皇之辱。曾国藩看完塘报后心中很不安。这些清议,只讲情理,全不顾国势,貌似最忠君爱国,实则将君国置于危险之中。他们不负实际责任,只凭着一张嘴巴,一旦惹出祸来,他们都会躲得远远的,还得要做事的文武们去收拾局面。对这些空谈,本可完全不理睬,但可恼的是他们能哗众取宠,博得舆论的支持,对局中人掣肘甚剧;尤其是那个于世事一窍不通的醇王,偏偏要以王叔之尊来妄发议论,博取美名,令人批驳都不好下笔。清议误国!曾国藩想,这四个字真是千古不刊的真理。

"凶手缉拿得如何了?"曾国藩不想再听市井议论了,他决定不理睬这些浮议,按自己已定的方针办。

"凶手还没有抓到一个,士民们也不来揭发。"吴汝纶说,"水火会的人暗中传出话,谁告密,谁就是汉奸卖国贼,先杀掉他。""反了,这不是公开与朝廷唱对台戏吗?"曾国藩气得敲打扶手,"谁是水火会的头子?"薛、吴对望了一眼,都不做声。

"你们知不知道?"曾国藩厉声问。

"禀告大人,我们都不知。"薛福成答。

"叫张光藻来!"

周家勋、张光藻、刘杰撤职的上谕已在早几天下达,奏请以布政使衔记名臬司丁启睿为署理天津道员、三品衔道员用晋州知州马绳武署理天津知府、知州衔试用知县萧世本署理天津知县,太后也已同意。周、张、刘等人搬出衙门,另赁屋居留天津,等候处理。张光藻闻讯赶忙来到文庙。

"水火会是个什么团伙?"曾国藩一见张光藻进屋,便劈头质问。

"回大人的话,天津水火会由来已久,向以手艺人及海河脚夫为其主要成员。""为何不取缔?"曾国藩最恨民众结伙成团,他认为这都是些不安本分者所为,只要有团伙,社会就不会安宁。

"回大人的话,水火会的人向来安分守己,没有不轨情事,故未曾取缔。"张光藻弯腰低头回答,因恐惧,头上脸上尽是虚汗。

"安分守己?"曾国藩冷笑一声,"安分守己的人决不会结帮成派。这点都不明白,你如何能作百姓的父母官,怪不得天津闹出这样大的事来。""是,是!"张光藻更加害怕了,汗如雨下。"卑职失职,卑职失职。""我问你,谁是水火会的头目?""大人进城的那天,跪着迎接的人群中,第二个站起说话的人,便是水火会头目徐汉龙。"曾国藩想起来了,那是个粗黑的中年汉子,讲了几点对教堂的怀疑,当时心里还称赞他说得有几分道理。"这是个很可怕的人!"曾国藩立时想起了湖南的串子会、半边钱会、红黑会、一股香会以及湘军中的哥老会,必须借这个机会取缔它!

"当时那人讲完后,身边站起几个人,自己承认杀了洋人,那几个也是水火会的人吗?"张光藻想起刘矮子、冯瘸子和徐汉龙一起来知府衙门找过他,料定他们一定是一伙的,便说:"那几个人也是水火会的。""冀巡捕!"曾国藩对着后门喊,冀巡捕应声出来。"速到知府衙门传本督之命,立即将水火会头目徐汉龙及该会打死洋人的歹徒抓起来,取缔水火会!"冀巡捕答应一声,转身便走。"慢!"曾国藩叫住。"再叫马绳武悬赏:有前来检举凶手的,不论是否属实,赏银五两;依检举后拿到正凶者,赏银五十两!"曾国藩想:取缔了蛊惑人心的水火会,抓起了他们的头目,又悬重赏奬励,总会有贪利之徒出来告发,那时再顺藤摸瓜,一定可以拿到一批凶手。他为自己断然处理这事感到满意。现在,他期待的是海河三具洋尸的案子,能被赵烈文破获。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