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瞻的脸色起初并不好。
毕竟这个事情,严重点来讲,那是关系到黄河两岸百姓的性命,若是能提前发现,进行预警,那就不知道可以活多少人。
所以杨瞻最怕的事情,就是陆成安所说的事情被验证了。
但问题是,杭州和黄河没有一点关系。
黄河是不经过杭州这块地方的,杨瞻这边消息其实来晚了至少有一个月之久。
而其他经过黄河的衙门,早早就给朝廷报喜去了。
一个月能改变很多事情,一个月也能出现很多变化。
杨瞻的心里无疑是希望陆成安所说的话是错误的。
然而,说一万道一千,黄河即便是出了什么事情,跟杭州的关系也不大。
这晚了一个月的消息,离黄河比较近的几个地方都在庆贺黄河水清的奇妙之事。
即便是闹了旱灾,这几个地方的官员大抵是要吃点苦头的,他们杭州的官员低调一些,别掺和这些庆贺的奏疏就好。
杨瞻算了算时间,他派出衙役去询问黄河两岸的雨情,已经是来不及了。
在东南地区,黄河主要经过的沿岸有南京、苏州等地。
江苏这块地方的官吏们,平生最恨的就是其他地方的人多管闲事。
何况杭州府跟他们差不多也是同级的关系,完全没有资格来指手画脚。
沉思片刻,杨瞻自作主张地喊住了这些准备出发的衙役。
他写一份奏疏给应天府的二朝廷就行了。
实在没必要费这个精力、力气去考察整个黄河两岸的雨情。
衙役心里也不想动,一听到杨瞻改了主意,眉头顿时舒展开来。
“信不信就是你们应天府的事情了。”杨瞻内心叹息了一声。
他将整个事情的来龙去脉写明,最后将矛头指向了陆成安,笔风圆滑。
这样写,黄河两岸若是没有旱情,陆成安就属于造谣生事,妖言惑众。
跟他们杭州的这些官员没有一点关系。
即便是出现了旱灾,他们也把提醒的义务尽到了。
事后出现了旱灾,也能拿出奏本来证明自己无罪,是应天府的二朝廷不重视此事。
可是杨瞻最心知肚明的就是他写的奏本,应天府的朝廷看不看都是一个问题。
作为二朝廷,应天府虽然配备了一套完整的朝政体系,可是大多数人都是养老和贬职下来的官员,没有实权。
哪怕有人重视了此事,还要走很多道程序才能做好灾难来临前的提前准备。
这是要提前向天京府的朝廷报备的,不经过提前报备,就开始紧急避险,为首的官员要是没有处置好,事后掉脑袋都算是轻的了。
杨瞻这也算是推锅,把问题推回了别人的头上。
你要说尽力了吗?
只能说职责所在的事情,杨瞻是做到了,算不上疏忽职守。
但是真心实意考虑到可能会出现旱灾的话,杨瞻最好是备马亲自去一趟应天府的二朝廷。
只不过杨瞻再三考虑下,倘若什么事情都没有发生,他不就被陆成安所‘戏耍’了吗?
从杭州跑一趟到应天府的时间可不短,一个折返的白忙活,足够让杨瞻的颜面扫地。
思来想去杨瞻决定放下助人情节,尊重他人命运,他又不是没写奏疏提醒。
旱灾来了,要头疼也该是黄河流域所经过的官府要头疼的事情。
另外一边,张海京则是火急火燎地找到了杭州府内曾经治过水的前河道总督方宪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