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着眼前的画面。
成王感觉陆成安的离世。。。对她各方各面的影响还是挺大的。
但是,她手上还捏着陆谦己这个小弟,而且对手手上掌控的兵权还不小,所以成王对目前的局势也不惊慌。
不知道陆谦己懂不懂治国,到时候遇到麻烦的话,成王觉得可以尝试询问一下陆谦己的看法。
【弘承十年十一月,因为身为皇帝的你在诸多事件上的荒诞行为,引起了文官集团的集体不满,无论是立场偏向你的,还是立场不偏向于你的,都认为你在陆成安的谥号选取上,有很不妥当的地方。】
【陆成安的离世,导致你对文官集团的压制性下降了。】
【弘承十年十二月,诸多大臣决定要拨乱反正,不能再让你像现在这样不受限制地胡作非为下去。】
【弘承十一年一月,就陆成安谥号一事上,群臣们愿意向弘承帝妥协,以‘文正’定格为陆成安的谥号,但是不允许弘承帝将文臣和武官两个最高级别的谥号叠合在一起,给同一人使用。】
小八肯定是不想妥协的。
陆哥给咱做了那么多,一文一武,给两个谥号又能怎么样了。
而且成王不光是想要通过给陆成安两个顶级谥号,来彰显出自己对陆成安的重视,对陆成安离世的悲痛。
其实也是对自身安危的焦虑感。
让自己身处的地位更主动一些。
她这是最高级别的施压,逼迫底下的臣子们向她这个皇帝妥协,跑来给她服软,以此来确保皇权仍然在最高级别上。
然而这一点,却是成王犯下的一个重大误判。
礼法之所以能历经五千年的历史而不倒,这自然是有它所存在的道理,其中最大的一点,就是合乎情理的礼法,它是一种在无形之中束缚所有人的道德武器,这利于统治。
而文官制衡皇帝,最常用也是最有力的武器是伦理道德。
伦理道德是我们这个敬天法祖的国家根基,也是和平年代皇权的授予者,是运行国家机器、维持地方长治久安的工具。
作为文官,他们熟读四书五经,还要通过科举考试,这无疑是这个国家对伦理道德那一套最熟悉的人,于是这些文臣可以让一切事情与合适的道德挂上钩来要挟皇帝、使事情符合他们的意愿、要求皇帝对任何事情做出合理的解释。
这就是礼法的恐怖之处。
兵权固然很重要,但文臣可以用笔杆子让你身败名裂,小八某些事情做得越离谱,看似是在为自己的皇权争夺有利的地位。
实际上,就是将伦理道德这个最好的武器丢在了文臣的手上,极其容易让他们借题发挥。
嘉靖皇帝都知道跟文臣们争夺伦理道德的高地,小八完全是觉得自己手上有兵权,她还是皇帝,所以根本不需要争这种东西,拿武力往死里压制这些官员就是了。
但你空有兵权没用,总不可能无缘无故把所有大臣一起杀了吧?
那如今成王这样的做法,跟自掘坟墓又有什么区别!
而事实上,整个文官体制也并不是铁板一块,因为文官之间本身也处于竞争关系,即使某些事站在道德制高点,也会有几个标新立异的站出来。
忠于小八的文官集团是有的,可他们也架不住成王自个儿把口诛笔伐的法器丢出去。
这就是像是自己的主子做了一件非常离谱的事情,他们还要想办法去给小八辩护。
可本身这件事情就是错的,那再有能力,他们也争辩不过啊!
讲道理的本质,是你有这个道理可讲,但是成王所做的事情就是没啥道理的。
那就让忠于成王的文臣派系有力使不出来,只能默默接受其他人的批评。
【弘承十一年二月,以李存善为首的文臣沿用了本朝的礼法,详细查找了前朝的规矩,认为像这样进行追赠谥号的做法,前无古人,也怕是后无来者,还请陛下三思。】
【弘承十一年三月,弘承帝不想就这样向群臣妥协,咬死了自己的底线不放,为了表示她的愤慨和不满情绪,李存善被贬到江南,外放为一地县令。】
【弘承十一年三月下旬,百官弹劾弘承帝大兴土木,在天京府修筑铜像的费财劳民之举。】
【弘承帝对此勃然大怒道:“修筑铜像,朕用的是自己的银子。”】
【而这次弹劾的人,弘承帝将他们全部拖出去重打二十大板。】
【弘承帝更表示她修筑了这个铜像,不光是自己从内帑拿出来的银子,还给一万劳工找了一份劳动工作,缓解了很多人就业困难的事情,这件事情值得表彰,事后,她要求史官把此事记载下来。】
【弘承十一年四月,弘承帝调遣陆谦己入京,就任天京府的京兆尹来看护京师,暗中再次提拔那些立场上忠于自己的文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