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个喜欢读书的人,而且我发现,但凡我佩服的人,没有不爱读书的。虽然读书带给人的益处中,潜移默化的影响是最有力量的,但我依然想说说,读书带给我的看得见的收益有哪些。
就讲讲加入有书共读后,一起共读过书单里带给我收益很深的几本书吧。
读完《断舍离》,我把堆在自己身边但几乎几个月都没有碰过的东西全部扔掉了。在整理物品、选择物品的过程中,我似乎比从前更了解自己,心中的混沌也豁然开朗了。我明白,占有绝非拥有,扔得掉才能拥抱更多美好。
读《拆掉思维里的墙》这本书时,我正处在写作的瓶颈期,没有灵感,不知道写什么,经常就坐着发呆跟自己死磕,其实不过在浪费时间。后来我知道,其实根本不需要走进瓶子,不如换个角度,拆掉思维里的墙,然后才会发现一切并不难。
再提一本前两周读的《苏菲的世界》吧,这是第一本带我走进哲学世界的书,我原本以为哲学是一门不切实际的学问,但当我读完全书后才发现哲学其实是最贴近现实生活的。读完后,我深刻地体会到一个生存在世界上的人,如果连世界从何而来也不知道,也不曾去想,实在幼稚。
相比于看韩剧,我更愿意把时间花在有书共读。读书能让人知道什么是现实,而韩剧却会让人远离现实。至于关于“没时间读书”这样的说辞,我认为有没有时间,取决于你对一件事看得有多重。
当你的阅读量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你会恍然大悟,从前的忙忙碌碌不过庸庸碌碌。现在起,你可以跟我一样加入有书共读,突然有一天,也许你也会真正意识到读书能给自己带来什么,那时候的你一定也会选择挤时间了。
四
海明威在《真实的高贵》中说:“优于别人,并不高贵,真正的高贵应该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与高贵相反的词语并不是平庸,因为大多数的我们都过着平庸的生活,但这并不影响我们拥有高贵。
高贵不是要你着素衣棉麻,拥出尘之美,不是要你卷一帘风月,持半阕清词,也不是要你临青山绿水,赋凌云壮志。
读书,这就是门槛最低的高贵。
我不是小清新,也不装文艺
一
入秋后,晚风有点凉。
我属寒,很怕冷。
二
我一直都不害怕别离与破碎,只是很厌倦经营一段感情的长久与辛苦。
友情于我而言,是装有固定容量的水,一旦喝得太快,便会早早结束,我没有所谓耐性去细细品尝。
不如一开始便不要去喝,我也没有陷入渴死的境地。
人类是怎样从生理需求衍生出情感需求的,原来我们是依赖情感生活的物种,同恋人亲吻表达亲密,同朋友交谈互换信任,我们为隔阂痛苦,为背叛痛苦,为孤独痛苦,这些痛苦,远比爱更庞大。
每个人都会有悲天悯人的情绪,但我不悲悯自己孤独。
最懂你的人,并非能和你聊很多话的人,也许只是孤冷的长街,听你叹息一声就回头,给你一个懂得眼神的路人。
三
有很多人对我说你要做个快乐的人,我说这很难。如果一个人总是很快乐,他该多悲伤。
世界喜剧大师卓别林,他在生活里患有忧郁症。华语笑星周星驰,生活里也是个沉郁的人。
我清楚自己的个性,对于遇到和自己个性相似的人,我没有欣喜,只有恐惧。
太多感情和喜恶不用交换,满溢的理解,如果我会遇见,我就会躲避。和这样的人交往,清淡之过,我害怕出现黏稠的感情。
我需要的是距离,不可触及的美感,望而止步的新奇。
《阿甘正传》里有这样一段经典台词:“我不觉得人在心智成熟的过程中,会变得越来越宽容,变得什么都可以包容,什么都可以接受。相反,我觉得那是一个逐渐剔除的过程,知道最重要的是什么,慢慢剔除不重要的东西,然后做一个简单的人。”
四
很长一段时间我都在依赖网络上的人际关系存活,只是后知后觉地发现,最初因为文字之间的表达,情感相通,心心念念地以为可以做伯牙子期的人,到最后因为彼此在现实互不相通的圈子里的忙碌,渐行渐远,归于平淡,疏于交谈。
毕竟你不存在于我的平时的世界里,哪怕我们说过那么多美好的言语。
为此,我多次神伤,然后自我开解,我太过敏感犀利,只是,总还是要不得不明朗,包容和忽略。
不想失去不如不再打扰,聊得越欢越要保持距离。
书上说,交流是一件悲伤的事情。
这句话很对。因为它加速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