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次变换后显现的场景,依然是边疆。
不过不再是战场,而是边疆的军营。
井然有序,各守其位的士兵们依然看不见他们俩。
百里连城抱着沐七夕,轻车熟路地走向军营最中央的帐篷,一边跟她解释。
“这是三年前,我接到了去京城封帅的圣旨。”
沐七夕点头,这件事她听说过。
听说当时的百里连城战功卓绝,连连破格提升,短短的几年内就从一个普通士兵升到了统御全军的将军。
但是,他的年龄,却才19岁!
这件事传到皇帝百里业的耳里时,连他也被震惊了,说十分想亲自见一见这个“野生的”少年将军。
于是,就传了圣旨宣百里连城进京面圣。
这事儿若是落到其他人身上,指不定得多激动多兴奋呢。
可百里连城却是一拒再拒,一拖再拖,连连三道圣旨都没能把他宣进宫去。
百里业大发雷霆,说他持功而骄,目无王法,要把他斩首示众。
可是,斩首的圣旨写好了,却没人敢送,也没人有这个本事能成功“捉拿”百里连城。
原因是,那时候的百里连城,就已经相当于边疆的“土皇帝”了;
手下的将士们都对他忠心耿耿,别说一道圣旨,怕是皇帝亲自来了都没用。
那些来送圣旨的太监或是官员,会说话的捡回一条命狼狈逃回京城,不会说话的永远留在了边疆。
当时,甚至还有人说,百里连城想拥兵自重,自立为王。
再后来,听说百里业气得暴跳如雷,差点就要御驾亲征,亲自来“捉拿反贼”;
不过被大臣们阻止了。
大臣们说:“边疆本就年年战乱,若我们自己再发动内战,无疑是给了外族可趁之机。”
“而且,那个少年将军确实是个帅才,现在也没有真凭实据说他想造反,若皇上先发动战争,难免他会心生异念。”
“到时候,他就是不想造反,也要被逼着造反了。”
“而这场仗一打起来,无论哪方胜哪方输,损失的都是我国国力。”
“不如,皇上反其道而行之,下令封他为帅,把他招到京城来再做打算。”
百里业的那一阵气头过了,左思右想,越想越觉得大臣们说得有理。
他从来都是个安乐皇帝,根本没有上过战场,若是真领兵出征,说实话,他还是有些心虚的。
若最后还打输了,那这大好的江山岂不是要拱手让人?
于是,百里业采纳了大臣们的意见,撤回降罪圣旨,重新写了加封圣旨,言明要封百里连城为帅,让他亲自去京城领赏。
事实上,这道圣旨里有很明显的一个陷阱。
就连沐七夕这种不精通政治的现代人都能一眼看出来:
一方面,若是百里连城还是抗旨不遵,那他想造反的心思就真的太明显了。
在古代的大环境下,最讲究的就是“忠义”二字。
不管你有多高的功劳,无故造反都绝对是不被大多数人接受的;
如果百里连城真的这么做,他在将士们心中的威望肯定会下跌许多,之后百里业再想做点什么,就有了机会。
而另一方面,若是百里连城接受了圣旨,去了京城,那就不一定能再回来了。
百里业已经吃过一次亏,绝对会有所防范。
要么把百里连城软禁在京城,要么想方设法剥夺百里连城的兵权,反正是不可能会让他顺利“领赏”的。
这意图太明显,然而百里连城却没多少选择的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