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京都之内风云诡谲,暗流涌动。
三皇子与太子之争,渐入白热化,二者皆倾尽全力,欲率先筹得五十万两白银。
其背后,敬国公与秦太师亦是殚精竭虑,为所辅之人谋算布局,费尽心思。
初始,双方遣人穿梭于高门府邸,挨家募款。
然诸多权贵虽富甲一方,却不乏吝啬之徒,一番奔走,所得不过寥寥无几。
无奈之下,只得将目光移向富贾之家,妄图从那些富埒陶白的商户处觅得巨款。
三皇子捷足先登,不知使何手段,求得圣上亲赐墨宝三幅。
那御笔所书,笔锋苍劲,力透纸背,字字皆为殊荣。
他便携此稀珍,直入京城巨擘李家、杨家、周家之门。
此三家于商界堪称执牛耳者,闻三皇子来意,又见御赐墨宝,李家率先倾心,择“仁厚载商”
四字,意以仁德为本,承载商途昌盛;杨家不甘示弱,选“义商报国”
,尽显忠君爱国、辅国兴商之壮志;周家斟酌良久,敲定“忠君懋业”
,既表赤诚忠心,又祈商业繁昌。
一幅墨宝作价二十万两,均摊一字,便是五万两天价。
三家出手豪阔,共捐六十万两纹银,加之先前高门所募散银,三皇子此番竟一举募得七十万两之数,一时间于皇上御前备受赞誉,风光无限。
太子闻此讯息,心中五味杂陈,满是酸涩愤懑。
眼见三皇子风头无两,自己却一无所成,自是怏怏不乐,苦思冥想却无良策。
无奈,只得频频使人催促敬国公,言辞间焦急不耐尽显,责令其速谋应对之计。
敬国公这几日亦急得唇焦口燥,心火上涌。
恰逢薛安之在二皇子远赴云中后,每十余日便归国公府探视一回。
这日,薛安之踏入府门,见父亲愁眉紧锁,长吁短叹,问明事由后,柳眉轻挑,说道:“女儿有筹银之法,唯看父亲择取哪种。”
敬国公闻言,双眸骤亮,急切望向薛安之,开口道:“我儿目下局势危急如火,你有何主意但说无妨,为父悉心聆听。”
薛安之美目盈盈流转,略作沉吟,继而轻声说道:“父亲,当下三皇子既已从那巨贾豪商处募得重金,高门大户亦多为其所用,我等若依旧循此前旧径行事,恐难有所斩获。
依女儿浅见,不若将目光投向那新近崛起之商会。
此类商会虽说根基尚浅,然个个皆怀壮志,渴盼能于京城这繁华之地稳稳立足。
若咱们许以日后护佑之诺,再抬出太子殿下威名,想来必能引得他们纷纷解囊,踊跃相投。
再者,女儿思量,可举办一场诗词大会。
四方文人雅士、莘莘学子皆可参与,入场券作价一两银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