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公关社交礼仪 > 第九章 巧用化解人际危机(第3页)

第九章 巧用化解人际危机(第3页)

那么,如何预防这种互相“抬杠”的局面产生呢?应把握以下几个“原则”:

(1)有所选择

作家尤今说得好:“两个人谈天,就像一对齿轮在转动,能不能相互啮合,全看缘分。碰上好的谈话对象,一壶茶、一把瓜子,天南地北,痛快淋漓。你说出来的,他懂,你没有说出来的,你也懂。偶尔,一个眼神眼色,一个微笑,双方便能不约而同地说出同一句话来。“暧,真是快活哪!”犹如妙笔生花,为我们描绘了一个“心有灵犀一点通”的谈话境界,真有点可遇不可求。

然而,只要在自己的生活圈子中,善于选择合适的交谈对象、恰当的时机、温馨的地点,一般都能达到预期的交谈目的。好的交谈对象不是“碰”上的,是“觅”来的。守株待兔,永远会是孤家寡人的自言自语,心里独白。

(2)适可而止

俗话说: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同理,天下也没有说不完的话题,无论多么美妙动听的谈话,总有终结的时候。“鹤胫虽长,断之则悲,凫胫虽短,续之则忧。”

交谈更应是有话则长,无话则短。马拉松式的交谈,不但:让人感到乏味,也不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唠唠叨叨,软磨硬:泡,废话连篇的谈,无疑是制造痛苦。尤其是一方情绪不佳,身体不适,更应该及早把话匣子关闭。

(3)求同存异

人们往往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于人,总是觉得自己的想法比别人的更高明。“说服欲”在交谈中不知不觉地膨胀起来,表现为不尊重对方的意见,非让对方认同自己的观点才罢休。这种想法不但错误而且有害。无论是志同道合的好友,还是恩爱无比的夫妻,思想上总是有差异的。如果两个人的想法总是一模一样,其中有一个存在就是多余的了。

罗斯福曾说过:“如果自己所确信的事,有75%的正确性,就应该觉得非常满意了。而75%也是最大的限度,不能再向上提高了。”

因此,在交谈中各抒己见,取长补短,求同存异是十分重要的。否则,只能制造麻烦和不快。

6。面对不同意见要冷静

在社交场合,无论你自己的知识多么丰富,也不要借此来压倒别人,使人难堪。在别人愿意听你的意见的时候,你可以把所知道的讲出来,给别人作参考。同时,还要声明你所知道的是有限的,如果有错误,希望大家不要客气给以指正。

在听到自己不以为然的意见的时候,应不应该反驳呢?这要分几种情形来决定:

(1)如果在座的人,大家都很熟悉,而且经常喜欢在一起讨论问题的,那么,就应该根据自己所知,讲出自己认为正确的道理。真实的事情,照实地讲出来,给大家做一个参考。否则就会失掉互相讨论的意义,而且也就犯了对朋友不忠实的毛病,会被人家称作“滑头”。不过在态度上应该谦虚,不要因为自己知识丰富,就显示出自命不凡,自高自大的神气来。

(2)如果在座的人,大家都是初识,你对他们的脾气、身世、人格、作风都不大清楚的时候,那么对于那些你不同意的意见就最好不要反驳,也不必随声附和,冒充知音。如果别人问到你时,你可以推说:“这几点,我还没有好好想过。”或者说:“某人的话,也有他的道理,不过,各人看法不同,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能一概而论。”在比较陌生的场合,这不能够称作“滑头”,但如果自己明明不同意的意见,也大点其头,大加赞许,那才是真的“滑头”,虽然能够骑住那个发表意见的人一时的高兴,但却被那些冷眼旁观的人所不齿,失掉他们对你的信任。

(3)如果有人在大庭广众之间发表荒谬至极的意见,或散布对大家有害的谣言,那么就应该提出反驳。但是,在这种场合,就多少需要一点说话的技巧,一方面一针见血地揭露出对方的错误,一方面又能够轻松幽默地争取大家的同情。切忌感情用事、口齿不清,不但把空气弄得太过于紧张,而且也不能让人明白你的意见。在这种时候,就需要考虑得十分周到。

(4)倘若自己也熟悉的朋友,在社交场合说了一些不得体的话,或是发表了很不正确的意见,那么,就要设法替他“解围”。那就是想出一些表面上和他不冲突的话,实际上替他补充,叫别人觉得他的意见并非完全错,只是有点偏差,或是他的本意原非如此,只是措词上有一点不妥而已。但事后,却应当单独地向他解释,指出他的错误。

总之,大家见了面,总不免要说话,也就不免会听到自己不同意、不满意的话。对这些话,要采取什么态度,是应该根据当时情形,好好地加以考虑。

7。良药未必皆“苦口”

生活中少不了赞美,也免不了会有批评。而批评的方法和语言却又大有讲究。

有位教师第一次到职工夜校高考复习班上课,几位年轻学员和她开玩笑:“喑!老师您写的字真漂亮,和您的人一样漂亮!”老师对这种油腔滑调的话有些反感,但她却笑笑说:“你们和我开玩笑,这没关系,但你们可别和自己开玩笑。你们付了学费,还花了比金钱更宝贵的时间来学习,假如上课时思想分散,学不到知识,明年考不上大学,一年的复习班等于白读,这岂不是在和自己开玩笑吗?”老师一番话,使学生口服心服。

从理论上说,任何一种批评,对批评者和被批评者都存在着这样的悖论现象:

批评者:善意的批评动机与担心伤害对方的矛盾。

被批评者:希望得到他人赐教与惟恐遭受批评的矛盾。

如何化解这种悖论呢?这就需要掌握一些社交中的口才技巧。

如果说赞美是生命的阳光,那么,批评则是人生的雨露,二者犹如人前行的两轮,催人奋飞的两翼。它们异能同功,殊途同归,共同推动人的进步和发展。

金无足赤,人无完人,人生在世,孰能无过?若有过失,即需旁人指点评说。纵使你有自知之明,亦难免敝帚自珍。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所以,我们需要真诚的赞美,也需要善意的

巧用公关社交口才,化解人际危机审批评,赞美是鼓励,批评是鞭策。

父母从不批评孩子,是溺爱,老师从不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朋友之间,只有恭维,从无批评,不是存友;只会滥用廉价的表扬,从不敢正言批评的领导,更是处世圆滑的平庸之辈。

俗言说:“良药苦口利于病,忠言逆耳利于行。”这两句话常被用来说明人们要虚心接受批评,而不要计较批评的方式方法。然而,方式方法问题,被批评者可以不计较,但批评者却不能不讲究。善于批评的批评者即使批评他人,也能做到“忠言不逆耳”,老少都爱听,批评也觉心里甜。例如,有位老师在讲课时,发现有两个学生在打瞌睡,他停止了对内容的讲授,先把两个学生叫醒,转而为大家讲了一个小故事:

听说有一个小企鹅,在跟它的师傅学垒巢时,总是爱把头和长长的脖子贴到地面上呆一会。它师傅问:“你这是什么意思?”小企鹅回答:“我这是对师傅的礼貌。”由此我深受启发。有的同学,上课不注意听讲,总是喜欢把头贴在桌子上,可能这也是对老师的礼貌吧?

老师说完,全班同学哄堂大笑,那两位睡觉的同学满脸羞愧,上课再也不打歧睡了。这位老師的批评采取了讲故事的方式,对错误的现象作了幽默式类比,取得了良好的批评效果。

批评的方法有四:

(1)批评前要注意批评的动机、目标和效果

从动机上说,批评者的出发点是善意的,真诚希望提醒或帮助对方,做到尊重、理解、信任被批评者。一般不要这样易说:“我本来不想说的,可是……”,"说了你也许不高兴,但不说又不行,所以……”从批评的目标上说,要做到有的放矢,不可抓住一点不计其余,把别人说得一无是处,应把重点放在改善目前不足的方面。从后果上说,批评者不仅要考虑如何把正确的意见告诉对方,还要考虑对方能否接受你的意见,效果如何。否则,对方要么“当面接受,过后照旧”,要么“表面同意,心底不服”,甚或“当面顶撞,无法下台”。只有动机与效果达到了完美统一的批评,才是成功的批评。

(2)批评时要注意自己的态度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