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祯十七年,三月初。
太原以北两百里余里,定襄。
沱河上,以福船为首的数百艘由广船和沙船组成的船队,挤满了沱河。
整支船队在沱河上延绵二三十里。
定襄的码头上,河风呼啸而过,卷起阵阵浪花。
辽东水师参将黄蜚站在船头,望着眼前这片陌生的土地,眉头微微皱起。
他此番奉命率辽东第二舰队而来,不仅带来了十万石军粮辎重,还带来了两百名从辽东民生堂结业的年轻吏员。
“黄大人!”
一个清脆的声音传来。
黄蜚转头望去,只见一名身材修长、面容清秀的年轻人正向他拱手行礼。
此人正是此次随军而来的年轻吏员之首,于成龙。
“原来是小于大人,”
黄蜚点了点头,
黄蜚站在甲板上,看着一袋袋军粮被扛下船,忍不住嘀咕:"
这辽东的米,非得运到山西来吃?"
说着,
他转头问正在整理文书的于成龙,"
小于啊,你说国公爷这是图啥?山西这地界,就算缺粮,也不会缺这十万人马的粮吧。
"
就在他说话时,
两个吏员把一筐重物抬到于成龙的面前,盖在上面的油布被掀开,露出里面金灿灿的玉米。
于成龙小心翼翼的用布包住《农政全书》,书的右下角有"
民生堂着"
四个小字。
"
参将大人,"
他一边检查着玉米有没有异样,一边慢条斯理地说,"
您觉得国公爷是在山西征不到足够十万人马所需的粮草?"
"
那为何还要……"
黄蜚挠挠头,"
什么意思?"
"
从辽东运送而来的十万石粮草辎重,的确用于辽东兵马,不假。
"
于成龙开口道:“可国公爷还是会从山西士族手里征调粮草,只是这用途嘛,却是为了民心。”
“民心?”
“山西的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