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沙俄帝国建立时间 >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第6页)

第二章 俄罗斯帝国(第6页)

“作为普希金的喷油,我们都没有他的勇气,他还不到20岁啊,写得诗却这么的硬朗。他的时很受有自由思想的青年人的青睐。去法国前,他给我送行的时候还送了我一首诗,你们看看最后那段,写得是多么的好!”恰达耶夫感叹着,从袋中拿出了一个本子递给雷列耶夫看。雷列耶夫仔细读了一遍,诗的题目是《致恰达耶夫》最后一节是这样写着的:

“朋友,迷人的幸福的晨辰就要上升,射出刺眼的光芒,相信吧,俄罗斯即将醒,不再沉迷梦中,我们的姓名将写在在专制暴政的废墟上。”

“太好了!”

“好极了!”

“真棒!”

这些有头脑的贵族青年,年轻的军官们兴奋地称赞。他们在1812年的卫国战争中追着拿破仑的法军从俄国打到了巴黎。也因此,他们受到了启蒙思想的灌输,看到了法国天翻地覆的变化,那是大革命带来的神奇变化。民主、平等、自由这些字眼,让这些年轻人全都沸腾了热血。就是啊,由于发生了革命,英国、法国都越发的强大起来,可是俄国呢,仍然是反动的落后的专制农奴制。所以他们想要改变这样的黑暗现实。作为年轻军官们的领袖,恰达耶夫,雷列耶夫成立了秘密的革命团体以及小组,俄国各地都有他们的身影,做一些宣传鼓动工作,等待着时机,想要在彼得堡发动起义。

等到了1825年底。没有子女的老沙皇亚历山大一世忽然死去。皇位没人继承,俄国枢密院大臣以及大主教最后拍板,沙皇的二弟康斯坦丁继承皇位。因此,为了迎接远在华沙的康斯坦丁回国,他们派了信使前往。

然而,康斯坦丁的信从华沙寄了回来,他在信中声明放弃了继承权,表示自己不愿意当沙皇。

这个时候,沙皇的三弟尼古拉自己想当沙皇,就趁机写信给二哥康斯坦丁。康斯坦丁很快同意了。就这样,枢密院通告全国臣民,决定沙皇的三弟尼古拉在12月14日举行正式的登基仪式。

12月14日早上,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军官率领着全副武装的3000多名近卫军忽然开进彼得堡的元老院广场,排成一个战斗的方阵,围绕着彼得大帝的铜像。

“打倒暴君沙皇!”

“我们要民主!”

“我们要定宪!”

“废除农奴制!”

“自由!”

近卫军猛然高声大喊着口号,嘹亮的口号声响彻云霄,也惊醒了彼得堡的人民,他们激动地开了窗子,观看着近卫军官兵,也加入了高声大喊的阵营,还有的助威加油。皇宫里,口号声传了进来,试穿登基新衣的尼古拉惊恐万分,打死他也不会想到这个时候竟然会有人反对他。他无比光火,大声吼道:“立马集合军队,消除这群叛党!”

“是”。

“是”。

军队被急忙调来镇压起义人民。一队骑兵高举雪亮的马刀向起义者冲去,他们气势万分,可是“砰!”,“砰!”,忽然一阵枪响,沙皇的骑兵一个接着一个的掉下马,后面的不管不顾继续向前冲,起义者用密集的射击还击,沙皇的人马自相践踏,混乱无比。

广大的市民被勇敢的起义者鼓舞了。中午的时候,彼得堡的最底层人民,那些个手工业者、贫民、穷苦工人们全部涌入了广场,拿起砖头就去袭击政府的军队。起义的队伍越来越大。这个时候,彼得堡城外驻扎的炮兵涌入,尼古拉下令炮轰起义军。一颗接着一颗的炮弹在广场中央炸开,由于起义的人群非常拥挤,不一会儿广场上的血就已经流成了小河,起义队伍因此伤亡惨重,没有办法,只得退出广场。可是沙皇的骑兵又猛烈的冲了过来,雷列耶夫指挥着士兵进行顽强的抵抗,最终由于敌人人数太多,起义队伍瞬间溃散了。恰达耶夫以及雷列耶夫全部被抓住关了起来。过了半个月,就是俄历的12月29日,处于俄国南部的乌克兰士兵也由同一组织率领发动了起义,结果和这次一样,被镇压下去。由于彼得堡以及乌克兰起义全部是在俄历的12月,因此历史书上将领导这次起义的成员称为“12月党人”。雷列耶夫,恰达耶夫等12月党人的五位领袖在起义失败以后被绞死,有100多人流放到了西伯利亚,还有600多人更是由于牵连被判刑。

尽管12月党人起义失败了,然而他们反抗暴政,英勇无畏的精神一直激励着后来的俄国革命者。

扩张与成熟

俄罗斯帝国在彼得一世后,还存在第二个强盛期,那就是叶卡捷琳娜二世统治时期。在俄罗斯帝国的历史上,叶卡捷琳娜二世的强大政绩,让她得以与彼得大帝齐名,更有些分译著称呼她为凯瑟琳大帝,又或者是凯瑟琳二世。叶卡捷琳娜二世,其原是在1745年嫁给了彼得三世的德意志公爵之女。而在1762年6月28日,叶卡捷琳娜发动政变,废掉当时在位的彼得三世,并自己登基为皇。

叶卡捷琳娜二世为实现其“开明君主”的愿望,和当时的西欧启蒙思想家相互交流,如当时的伏尔泰、狄德罗等,并推行一系列的改革措施,实行开明专制。在登基五年后,也就是1767年,叶卡捷琳娜为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写了《圣谕》,意在标明她的执法之道--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她为此还召开过新法典编纂委员会。在普加乔夫起义被镇压后,叶卡捷琳娜二世的想法开始改变,她认为要巩固内部的稳定,就必须更进一步的控制底层人民,以加强贵族统治。于是,叶卡捷琳娜二世决定,转向公开的反动统治。随后,在1775年,《全俄帝国各省管理体制敕令》开始颁布实施。这一法令的出台,让贵族统治在各地得以加强,而在少数民族地区,就是通过战争胜利后所得的区域内,则开始实行另一种强制政策--俄罗斯化政策。十年后,在1785年,又有两部特权诏书被颁布,这两部诏书分别是《御赐贵族特权诏书》和《御赐城市特权诏书》。两部诏书的出台,在提升市民的社会地位的同时,也使贵族以特权阶级的形态存在。在叶卡捷琳娜二世在位期间,俄罗斯的农奴制得以迅速发展,达到一个新的高度。她将大批的土地和农奴赐给贵族,也颁布一系列相关诏书,给予地主统治农奴的绝对权利,并在乌克兰人中,也强行实行这种农奴制。

在1773年,普加乔夫假以沙皇彼得三世的名义,发动农民起义。虽然起义并没有成功,在一年多的时间内就已被完全镇压,而且起义过程也没给俄罗斯带来重大威胁,但是却还是让在位的叶卡捷琳娜二世感觉到威胁的存在。为此,她继续采取一系列措施,想尽一切办法给予贵族权利,加强中央集权。而1787年,叶卡捷琳娜二世颁布的《俄国贵族、自由和特权诏书》,是其实施的权力集中的标志,而也让她成为名副其实的“贵族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大刀破斧的改革,让其统治地位更加巩固,但同时却也使得农奴和贵族两大阶级间的矛盾日渐激化,农奴的不满情绪越发高涨。

不仅在内部改革上,叶卡捷琳娜的功绩显著,在对外方面,她也有着自己独到的手法。由于当时的波兰阻碍到自己的西欧之路,于是,叶卡捷琳娜为了扫除这一障碍,联合奥地利和普鲁士,将波兰进行瓜分,由俄国占领其中的9。2万平方千米土地以及130万人口,其区域大致为德鲁奇河、西德维纳河以及白俄罗斯等区域。这就是在1772年8月签订下的瓜分波兰条约,由于受到三国的联合压迫,这个条约,波兰议会也不得不承认。

18世纪80年代,波兰掀起新一轮的爱国革新运动。1789年,爆发了法国大革命,波兰从这场大革命中,产生收复失地的愿望,而俄罗斯也感觉到波兰的蠢蠢欲动。于是,法国大革命爆发三年后,俄罗斯和普鲁士分别率军进攻波兰,俄罗斯在这次进军中占领了华沙。一年后,1793年1月23日,俄与普再次签订新的瓜分协议。这一次,俄罗斯瓜分了白俄罗斯(包括明斯克)、第聂伯河西岸乌克兰大部、立陶宛一部。俄罗斯的总面积上升到25万平方千米,而人口也增长到300万。

由于接连两次被瓜分,波兰开始动荡不安,亡国的危机日渐逼近。波兰爱国者科希丘什科于1794年3月24日发动起义,起义军在不到一个月时间,就占领了维尔塔、华沙两地。同年11月,在普鲁士、奥地利两国的配合下,俄军顺利镇压了这次起义。为了防止日后还有类似的起义爆发,俄普奥三国协商决定,要将波兰彻底瓜分,让波兰不再是一个独立的国家。于是,在第二年的10月24日,三国再次聚首一起,再次协商并签订瓜分条约。俄罗斯在这次瓜分后,将总面积大12万平方公里且生活120万人口的土地,包括立陶宛、西白俄罗斯、库尔兰、沃伦西部、西乌克兰大部收入囊中。

三次瓜分结束后,俄罗斯成为最大的赢家,他得到的土地面积约46。2万多平方公里,相当于波兰62%以上的土地面积。

在波兰这一目标消除后,俄国的下一个目标是土耳其。1768年,与俄国实力相差不多的土耳其对俄宣战,展开了两国间的实力较量。而这次激战的结果,却是以土耳其的大败收场。其四条主要战线:克里米亚、多瑙河、爱琴海和高加索,均以俄军的全胜告终。随后,在1774年,俄土两国签订了凯纳尔基条约。依据条约的内容,克里米亚成为了俄罗斯掌控的区域,而且,战败国土耳其还必须要支付4500万卢布,作为对俄罗斯的军事赔款,同时黑海北部沿岸的部分区域,也被俄国侵占,从此,俄国的商船获得自由出入黑海出海口的权利。

接连的胜利,让俄罗斯帝国越发强盛,克里米亚还成为叶卡捷琳娜二世炫耀的场所,当时她就特意邀请当时奥地利的皇帝(约瑟夫二世),一同前去度假。1783年,为防止伊朗和土耳其对俄罗斯产生的潜在威胁,俄国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以签订条约的形式,将格鲁吉亚纳入俄罗斯的保护范围中。同年,叶卡捷琳娜二世宣布要将克里米亚半岛收入囊中,成为俄罗斯版图的一部分,并签署了宣言。

俄与土之间的第二次战争,是在1787年至1792年间发生。当时的土耳其希望通过这第二次的战争,挽回自己当年战败后失去的土地。可是,事与愿违,俄军名将苏沃洛夫在这次战争中,将土耳其再度击溃。仅伊兹梅尔一战,俄军就歼灭了约2万多土耳其士兵。土耳其不得不再次和俄罗斯签订和约。

叶卡捷琳娜在位34年,在此期间,俄罗斯像海绵般不断扩散开去,不仅将领土扩大了67万平方公里,而且更是将瑞典、波兰和土耳其,都一一击败。

1972年的合约规定,俄罗斯有权管辖克里米亚半岛、黑海海岸线以为的地区以及库班区域,并可以干涉高加索以及巴尔干领土内的政务。通过这次战争,在俄罗斯的军队中涌现出了许多才华横溢的军事家,比如苏沃洛夫,鲁缅采夫(1-4鲁缅采夫),库图佐夫,波将金等。而相反的,土耳其在经过两次俄土战争后,实力大不如从前,逐渐从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强大帝国,逐渐成为地区性大国。1795年,俄国军队和伊朗发生正面冲突,在第比利斯被波斯军队占领后,在今日的阿塞拜疆和达吉斯坦境内,俄军皆取得全面胜利,自此,土耳其和伊朗,曾经的两个大国,彻底从高加索地区消失。

俄国的逐渐强盛,使其在欧洲的影响力日渐增加。当奥普两国发生战争后,俄罗斯就曾担任双方的调停员。而野心不小的叶卡捷琳娜当然不会放过这个机会,她公开和解条件的同时,也将俄国的要求一同附上。在首次调停成功后,俄罗斯以调停员的身份,更加频繁的出现在欧洲各国的战争中。在法国大革命爆发后,俄罗斯皇帝叶卡捷琳娜二世首次涉足欧洲战争,希望组成反法联盟以镇压法国革命。俄国从此被誉为“欧洲宪兵”。

俄罗斯在人口上逐年增加,从原先1763年的2320万,上升至3740万,而土地面积也日渐扩大。在叶卡捷琳娜二代时期,俄罗斯成为欧洲第一大国,而她也为俄罗斯的帝国之位铺好坚实的基础,俄罗斯从此进入世界强国行列。据资料记载,当时俄罗斯军队人数已增长至31万,而海军战舰也升至67艘,巡洋舰和国库收入数量也不可小觑。

欧洲的救世主

由于俄罗斯在当时已经成为欧洲颇具影响力的主要国家之一,因而参与进和拿破仑的战争中。俄罗斯总共参与了四次反法同盟,但是都没能成功。在1807年7月,《蒂尔西特合约》签订,签约双方是法国和俄国,双方因此成为同盟,俄国因此加入对英国的封锁中。可在此之后,俄法两国却在一些地区的争夺中发生冲突,尤其是在波兰、奥斯曼等地区的争夺中。终于,在1811年,当时的俄罗斯皇帝--亚历山大一世,提出拒绝继续和法国合作的宣言,并不再参与封锁英国的战争中。这一宣言,却引起拿破仑的不满,新的战争序幕被再次拉开。

拿破仑开始拉拢普鲁士和奥地利,让他们与自己结盟,并为策划反俄联盟而拉拢其他欧洲国家。60余万人的军队、1370余门火炮,这便是拿破仑在波兰的军队,他们兵分三路,通过涅曼河踏足俄国领土。而当时俄军的实力却远没有这么多,军队是拿破仑军队的13左右,而火炮也远少于拿破仑军队。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法军于28日攻占了维尔诺,并于7月进军,占领维捷布斯克。而到了8月中旬,俄军两军团在斯摩棱斯克与进军前来的法军展开激烈战斗,最后不得不烧城退守。表面看似法国军队节节胜利,可是,随着法国进军俄国领土的越发深入,战线也开始拉长,补给开始变得更加困难,兵力消耗严重。8月20日,俄军总司令--M。I。库图佐夫,做出决定,把俄法两国的战场定在博罗季诺村附近。在9月7日,双方在博罗季诺村展开激烈交火。战后,俄军开始撤出莫斯科,将阵地转移到卡卢加。而七天后,当拿破仑进入莫斯科时,整座城市已经被大火迅速烧成废城一座。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