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小小的插曲似乎也没有影响几人后续的饮酒,反而因为这件事情,几人的关系看似更加亲密了一些。
离开春花楼,周师爷很快的帮张启签订好了契约。
就在第二日,应天府最大的酒坊正式动工,为了赶工期,几乎所有的工匠们都被征召了。
这可是把那些流动的小商贩们给乐坏了,以前需要卖一天的食材,这段日子根本不够卖。
应天府内,出现了前所未有的热闹景象。
应天书院也在张启的捐助下,开始了修缮工作;讲义堂、藏书阁、冥想室、卧房等各处都得到了极大的修缮。
充足的资金,让这些房间比之前更加明亮豪华。
由于张启是厨子出身,范仲淹特意听取了张启的意见,对学院的后厨进行了全新的改造。
为了让学子们吃得好、吃得饱,在范仲淹的请求下,张启对后厨的厨师、帮厨等人员进行了几天的封闭培训。
培训后的第一餐,就获得了广大师生的一直好评。
作为宋朝第一书院,此次的翻新修缮消息不胫而走,周边的官员都想把自己的儿子们送到书院来。
这样的好政绩,晏殊怎么会不上报呢?
当春暖花开之时,应天书院全部修缮完毕;这一天,晏殊带着应天府全体官员以及上百位学子,在城门口伫立,张启也被特意请来,站在了晏殊的身边。
不久之后,远处行驶来数辆马车,后面还有一群禁军。
从马车前悬挂的灯笼来看,应该是国子监的一众官员来了。
随着马车缓缓停下,车队第二辆马车上走下一位官员,晏殊看见后亲自迎上了前。
“龚老一路辛苦,我等在此等候多时了!”
“晏大人,何需如此,应天书院我也算是个常客了,何必如此劳师动众的。”
“龚老!
若是以前,不迎便不迎了!
这次应天书院修缮一新,学子也多了一倍,岂能不隆重些?”
“哈哈!
好好好!
那你上我的车?我们一同前去?”
“求之不得!”
晏殊在上车前把周师爷喊了过来,嘱咐了几句后,跟着车队往城内书院驶去。
待车队看不见踪影之后,周师爷指挥各级官员自行散去,自己则是带着学子们返回书院。
张启在周师爷的安排下,也是坐着马车前往书院。
应天书院讲义堂中,被晏殊称为龚老的人坐在了主位,自己则是坐在了龚老的左手边,后面依次是范仲淹、张启。
龚老的右手边则是书院的一众教书先生,都是国子监经过层层选拔的老先生。
“真是好啊,这书院修缮的比之前不知道宏伟多少倍。
学子们在此处研学,岂能不出成绩,我看今年的秋闱,应天书院必中前三呐!”
“这还得是龚老的功劳啊!
要不是你从国子监派来这么多老先生,这些学子岂能如此优秀?”
晏殊的马屁让龚老哈哈大笑,他余光刚好看到了张启,欣赏的点了点头,随即说道:
“我在京中就听说过张大掌柜的大名了,没想到能在这里碰到,看来我们真是有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