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章关于火器的讨论
“二老,晚辈有一事请教,不知二老可愿解惑?”
在韩烈的热情款待下,毕懋良,毕懋康兄弟,早把韩烈这个救命恩人,视作亲人子侄一般看待。
“庆之,不必客气,有话但说无妨。”
毕懋康是越看韩烈越喜欢,只是可惜他没有孙女,否则他定要招韩烈为婿不可。
毕懋良倒是有几个孙女,但几个孙女,都已经许配了人。
至于二人的女儿,最小都已经三十多岁的妇人了。
毕竟二老如今年岁,都已经是七十岁高龄。
毕懋康今年已经七十,毕懋良更是七十三岁。
可以说这二老,确实是有福之人。
在大明最后这几十年岁月之中,二老因为专司技术,主要是负责火器研究生产工作。
鲜有参与政治斗争,故而在朝堂之上,这兄弟二人,无论是阉党,还是东林党各派,都没有对他们兄弟过多压制。
这也让二老在火器研究之上,有了更多的时间。
早在崇祯八年(1635年),毕懋康便研究出了燧发枪的制造。
并上报过崇祯皇帝,但很可惜没有引起崇祯的重视。
一转眼八年时间过去,毕懋康引以为傲的发明,被彻底压在了兵部和工部的箱底。
韩烈要问的正是火器之事。
“不瞒二老,晚辈现在还有一个兼职,就是锦衣卫山东理刑千户所的小旗官。”
“我曾听闻上司说过,二老在研究火器方面,在当朝无人能比。”
“甚至还研发过自生火铳?”
韩烈口中的自生火铳,正是燧发枪,在大明被称之为自生火铳。
说到自生火铳,毕懋康布满皱纹的脸庞上,不由露出一抹黯然。
为了研究自生火铳,也就是燧发枪。
他耗尽十年之功,原本以为会得到朝廷重视,结果却被束之高阁,根本无人问津。
缘由是满朝文武,认为这燧发枪,跟大明火铳,也就是火绳枪,并没有太大的区别。
而在战场之上,火铳鸟枪的威力,远战不如弓弩,近战不如刀枪。
甚至制造成本比弓弩,刀枪还高。
崇祯八年以来,朝廷为应对辽东建奴寇边,中原李自成,张献忠叛乱,财政早已经糜烂。
那里还有钱财,去投资开设新的武器生产。
因为这种种原因,毕懋康发明的燧发枪,不但在大明遇冷。
甚至在后来的满清,也遭到满清统治者的嫌弃。
而这个时代,欧洲列国,却已经开始全面装备燧发枪,逐渐走向火器时代。
原本大明,乃至满清是完全可以跟上时代步伐的。
可惜大明亡了,满清的腐朽思想,固步自封,把火器视作洪水猛兽,至此数百年来,火器发明和生产,彻底落后于西方列国。
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也是后世国人对大明的一个意难平。
对虽远必赔的大清,憎恨的重要原因。
“庆之,莫非对自生火铳感兴趣?”说起自已毕生得意之作,毕懋康也是兴趣十足。
火器这一块,是他们兄弟二老,研究了一辈子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