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人离不开方圆之道,所谓“方”,即表现于外在的性格和方法;所谓“内”,即深积于心中的气度和态度,古人常说“内方外圆”,正是说出了此中道理。显然,这种内外结合之道,是做人的大智慧、大学问,非一般小打小闹之人生游戏。人生的巧妙正在于合“内方”与“外圆”为一,即内心刚直,外表柔和,不张扬自己,夸大自己,而是求心中“咬定”目标。
互惠互利,将欲取之必先予之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这句话出自《道德经》第36章:“将欲去之,必固举之;将欲夺之,必固予之。”后两句的意思是:想要夺取它,必须暂时给予它,没有付出,就不会有回报。这也可以用在生活和工作中,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互惠互利。
玲珑是海南人,她是个心思很活的姑娘。上了两年班后,就自己经营了一家鲁菜馆。刚开始的时候,来店里的客人不是很多,玲珑在上街时无意中发现,很多来本地观光的游客常常在买完东西后问老板餐厅在哪儿。于是玲珑找到一家看上去生意不错的服装店,跟老板商量,想让老板在游客来时推荐她的餐馆。
老板似笑非笑地看了看玲珑,玲珑马上明白了老板的意思,毕竟两个人根本谈不上认识,无论在哪方面都不该有交集,人家自然没有必要白白帮忙。于是玲珑立刻对老板说:“当然,您看您的衣服都这么时尚,我也会极力向客人推荐您的服装店的,相信这样一来,我们两家的生意都会更好的。”老板想了想,答应了玲珑的要求,两家店互换了名片。
一次,有位游客来海南旅游,逛到这家服装店时,他感觉到有点饿了,于是问老板:“除了这条街以外,附近有哪个饭馆的菜好吃呢?”
虽然游客并没有买他的东西,但老板仍然热情地告诉游客:“过了这条街,有个蓝天鲁菜馆。不远,差不多走10分钟路就到了,而且那里是全城最好吃的鲁莱馆。”当游客抵达时,餐厅里挤满了人。可是,服务员还是为他找到一张不错的桌子,这位游客在那里消费了100元。
当这位游客用完餐结账时,服务小姐热情地对他说:“先生,谢谢您的光临,难得来一次这里,如果您想带一套衣服回去送给您的女朋友,我推荐您去这家服装店,它可是全城最物美价廉的时装店,这是他们的卡。”说完,服务员就递给游客一张名片。后来游客才发现,服务员说的这家服装店就是自己刚走出来的那家。事实上,当然有些人不会去,但一定会有人因为服务员介绍了就去光顾的。这样一来,两家店的生意都非常好了。
一代“红顶商人”胡雪岩曾经说过:“在商言商,人生是一场交易,只有赢利或亏本,没有其他东西存在。”事实上,并不只是生意人如此,朋友间也是如此,在替人做一件事情前,谁不会掂量一下自己将要得到的好处呢?只不过朋友之间可能没有那么赤裸裸地说出来罢了。有人说,中国人凡事都讲感情,其实,这是不对的。中国人是讲人际关系,并不是说为了感情就不顾其他了,精于处世的人知道一个道理:感情之中也是有所计较的。
每种人际关系其实都是一场交易,只不过交易的东西不同而已,有的人是以感情交换感情的,而有的人则是以利益交换利益的,不管是哪种交易,大家都是在乎好处的,不可能说我帮了你,既不求报答、不求结交你这个朋友,也不求心理上的满足,这世上没有无缘无故的爱。人们在做每件事时,在潜意识中都是有所图的。毕竟,人际交往讲究的是互惠互利。有句话说:帮助他人其实是在自己的人情信用卡中储蓄,特别是在他人患难之时伸出援手。救落难英雄于困顿,一旦对方翻身之后,他必定会回报你的。如果你认同这句话,又岂能说自己无所图?
人际关系心理学家指出:互惠互利是人们交往的基本原则。互惠互利原则,既是指物质方面的,也是指精神方面的。因为很多人受传统观念的影响,在交往时喜欢谈人情,而忌讳谈功利。但实际上,人和人之间的交往需求是多层次的。它可以粗略地分成两个基本层次:一个层次是以情感定向的人际交往,像亲情、友情和爱情等感情;另一个层次是以功利定向的,指为了实现某种功利目的而交往。也就是说,在人们的交往过程中,有时是为了满足物质需要,有时则是为了满足精神需要,但人们最初的动机还是希望从交往对象那儿得到自己需求的精神上的或物质上的满足。按照人际交往互惠互利原则,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应采取的策略是既要感情,也要功利,不然人际交往极有可能中断。
有些年轻人经常抱怨别人不够意思,不讲交情。事实上,这种抱怨也是因为别人没有满足自己的某种要求所致。所以,一味追求所谓的“没有任何功利色彩的友谊”是非常不现实的,我们大可不必轻率地抱怨别人“不够意思”,因为互惠互利是人际交往的一个基本原则。如果你想在交往中得到帮助,要本着这条基本原则,在交往中积极付出,这样才能满足交往对象的需要,毕竟在你衡量别人付出的时候,别人也在衡量你的付出。就像一句古话说的“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只有这样才能交到对我们有帮助的朋友。
正所谓“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一点在社会中表现得很明显。也许有人帮了我们,图的就是余香,这就是“好处”所在。所以在接受帮助或者请人帮忙时,不要忘记给人一些互惠的承诺,让对方知道,你是值得帮助的。“怎么去就怎么回来”,这是待人接物亘古不变的道理。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
子曰:“其言之不怍,则为之也难。”这是孔老夫子说过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一个人说了大话而不知道惭愧,那么他实现此话的概率是很小的了。还有人说,凡是说大话的人要么就是特别自负,要么就是纯粹吹牛。我不知道我是孔老夫子口中之人,还是后面自负之人,或者就是纯粹吹牛,反正话是说出来了,心里也后悔了。有一些人总在别人面前吹嘘自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们自认为只有这样,别人才能尊重自己、喜欢自己,自己也会因此而更有面子。而事实上情况却恰恰相反,自我的吹嘘只会让他人更讨厌你。一个真正成功的人不会自吹自擂,因为别人的眼睛是亮的,所以,有本事要让别人去说,不能老王卖瓜自卖自夸,不知收敛、吹嘘自己的人,当真相被揭开时只会颜面无光、威风扫地。
我们来看一则寓言故事:斑鸠强占了小喜鹊的窝,看着无家可归的喜鹊,斑鸠开心地说:“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小喜鹊胆战心惊地说:“您是鸟中之王!”斑鸠满意地飞走了。不久,斑鸠又啄光了小麻雀头上的毛,然后傲慢地问小麻雀:“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
小麻雀吓坏了,它结结巴巴地说:“您……您是……鸟中之王!”斑鸠这下神气极了,它真以为自己已是鸟中之王了,于是耀武扬威地飞来飞去,谁知迎面碰到了老鹰,斑鸠不知深浅地大喝一声:“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老鹰没做声,只是双翅用力一扇,可怜的斑鸠便从空中跌落到草丛里。老鹰威严地说:“这下你可知道谁是鸟中之王了吧?”斑鸠在草丛里挣扎了半天,才趔趔趄趄地站起来。斑鸠不知高低,自我吹嘘为鸟中之王,结果被老鹰一巴掌就打出了原形,威风扫地。其实,真正实力雄厚的才是王者,嘴上功夫是要不得的。
“吹牛皮”的人,常常是外强中干的,而且他们的目的只不过是为了引起大家对他的关注,以满足自己的虚荣心。朋友、同事相处,贵在讲信用。自己不能办到的事情,胡乱吹嘘,会给人留下华而不实的印象。比如,某某人在酒桌上几杯酒下肚后,便开始吹嘘“和某某局长是铁哥们,和某处长是朋友,和某某市长是亲戚”等,简直是有通天的本事,似乎无所不能。几位朋友说起生意上或事业上的难处,这位老兄便拍胸脯、打包票说:“没问题,这事全包在老兄身上。”待酒一醒,才发觉他摊上了麻烦,自己根本没有能力帮人办事,也许找人能办事,可也得大费周折,求爷爷告奶奶。这牛吹的,把自己都给绕进去了。帮不上忙,朋友面前多没面子,可真要帮忙,还确实是力不从心,强人所难,真是尴尬。
自吹自擂还会成为被人嘲笑挖苦的对象。你在那儿吹得天花乱坠,唾沫星子四溅,可周围的听众要么打哈哈;要么揭破你的牛皮;要么在那儿取笑你;要么干脆走开。你这样的人在那些正经人的眼中,无异于人生舞台上的跳梁小丑,丑态百出,愚不可及。
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在你不具备某种能力的情况下,夸下海口,大包大揽,结果只会耽误了事情,进而影响到自己的声誉,别人会觉得其实你根本就不行。
大家还记得有一年的春节晚会上郭东临演的一个小品吗?是讲一个职员在单位因为职位低而被人看不起,后来他发现无论职位多高的人在买火车票的问题上都觉得很困难,所以大家认为能在别人买不到车票的情况下搞到票的人很有本事。这个职员本来在火车站没有熟人,为了表明自己有能力,他硬是对别人说自己在火车票售完后依然能搞到票,结果有很多同事请他帮忙,他是有求必应,答应了别人,而自己确实没有熟人,只好半夜三更去排队买票,结果托他买票的人越来越多,把自己逼进了死胡同,有时他还不得不自己贴钱买高价票,更别说抱着被子上火车站一待就是一夜的痛苦了。这就是没有考虑自己的能力,轻易地答应帮忙造成的后果。票买来了,大家认为你真了不起;买不来,那人就会认为,你既然能给别人买来,为什么不给我买,是看不起我吧!于是反而失去了信誉。
天真的人应该懂得保护自己,该推托的必须推托,不要凡事都往自己身上揽,这样别人才会重视你,尊重你。千万别吹牛,更不要磨不开面子。这样只能加重了自己的负担,导致自己生活的太累。
虽然吹牛皮不是一个好的性格特点,可是社会中却到处是吹牛的人,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些自吹自擂的癖好,好像不吹一吹,别人就看不起自己,心里那种痒痒无法挠息,直至吹牛变成一种令人讨厌的习惯。
自吹自擂也许一时一事一地会捞到好处,蒙别人一把,满足自己一下,可从长远来看,若养成信口开河、自吹自擂的习惯,那你必定招致周围人的讨厌,影响你事业的成功、做人的完美。
因此,对于自吹自擂这种不良的性格特征,我们应尽力去克服。主要的办法是加强自己的知识面和经验,不要让无谓的虚荣心害了自己,只要你变得自信、自尊起来,你自然就不会再去自吹自擂。用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胜过用空话吹嘘自己。
培养“城府”,先从抵抗打击的韧性开始
“小不忍则乱大谋”,在充满竞争的社会里,要想出人头地,就要敢做别人所不敢做,能忍别人所不能忍,才能使自己不断地积蓄力量,增强忍耐力和判断力,这样才能为将来事业的成功积累资本。
人人都想少年得志,但在往高处走的时候,不要忘记忍耐,这种忍耐可以是暂停,也可以是往低处走;可以是后退,也可以是迂回。无论是哪种方式,只要能避开对方的锋芒才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王伟是公司的一个小职员,每天虽然算不上兢兢业业,但也还是能把自己份内的事情做好,而对于其他的事情总是不闻不问,即便是同事的东西掉了,如果对方不要求,他也不会主动去捡。因此,在同事的眼中,他是有名的“懒汉”,人们也没有把他放在眼里,日子就这样相安无事地进行着,每天准时上班,准时下班。
可是这种局面并没有维持多久,在一次意外中,王伟的上司(部门主任)因为身体不适住进了医院,并且需要修养一段时间,所以公司领导决定,重新提拔一位主任,并且考虑到业务的关系,决定在现有的人选中挑选。这下子整个办公室就炸开了锅,大家都为了争取这个机会而开始了激烈的竞争,动脑筋、走后门,方法是五花八门。可是唯有王伟似乎对这个没有多大的兴趣,稳坐钓鱼台,该怎么做还怎么做。同事们都觉得很奇怪,但是都忙于自己的事情而没有理会他,因为他是一个公认的“懒人”。
不久之后,领导决定出来了:王伟当选。原因很简单,王伟成熟稳重,能做好份内的事情,并且最重要的一点是懂得忍耐。就在家人为王伟举行的庆功宴上,王伟道出了实情:其实他也想参与竞争,但是他懂得竞争并不一定要挤进“潮流”之中,那样自己的才华容易湮没在同事们之中;相反,如果忍耐一下,让自己的形象和同事们的形象完全区分开来,那么这种“鹤立鸡群”的感觉,就使领导更容易看到自己了。
忍耐,让王伟不仅赢得了主任的职位,还赢得了大家的尊重,更赢得了领导的器重,这也是一种韬晦之计。中国人都知道这样一句话:“木秀于林,风必摧之”,但是真正到了竞争的节骨眼上,很多人却又忘记了这个道理,一味地想表现自己,冲动而又莽撞,根本不懂得忍耐,不懂得韬晦。韬晦和忍耐是让自己避免受伤害的最佳手段,等到时机成熟,便可以大显身手,这是每一个人都必须懂得的生存技巧。
对于社会上大多数芸芸众生来说,在很多时候我们需要在别人的指缝里讨生活。你需要找工作,需要调动工作,需要开拓更广泛的人际关系。在这所有的活动之中,你可能都处于一种求人的地位,处于一种必须俯下身来才能生存的格局之中。这时候你能够借助的外界力量很小,只能靠内心的力量支持,才能争取到更多的生存资源。
有一家公司,老板是位广东人,对下属非常厉害,从不给一个笑脸,但也是个说一不二的人,该给你多少工资、奖金不会少你一分,下属都拼命地工作。
公司有个规定,不准相互打听谁得多少奖金,否则“请你走好”。虽然很不习惯,员工还是一直遵守着,努力克制着从小就养成的好奇心和窥私癖。有一个月,大家都发现自己的奖金少了一大截,开始不说,但情绪总会流露出来,渐渐大家都心照不宣了。
那天中午,吃工作餐时,大家见老板不在公司,就有人摔盆碰碗发脾气,很快得到众人的响应,一时抱怨声盈室。
有一位到公司不久的中年妇女,一直安安静静地吃饭,与热热闹闹的抱怨太不相称了,引起了大家的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