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有一种智慧叫做忍耐作文 > 第二章 忍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坚持(第1页)

第二章 忍是一种以退为进的坚持(第1页)

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忍并不意味着放弃,相反,它是一种对目标的坚持,只不过是采取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罢了。在我们的生活中,力量不足、基础不稳之时,不动声色地隐忍起来,壮大自己的实力,等待时机成熟后才奋然出击,绝对是赢得最后胜利的一种最高明的手段。因此,在我们实力不济,力量弱小的情况,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我们必须学会隐忍的策略。

以退为进是一种积极的策略

我们在谈到成功之道时,更多地强调要有一种勇往直前的精神,一种积极进取的精神。但是,有时候,一味地硬冲硬打未必是一种最好的方法,以退为进也是一种人生的策略。

的确,疾风知劲草,人须有傲骨,面对险恶的局势,人应当有一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精神。这种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视死如归”的精神,我们自应提倡,也是我们一直所倡导的一种精神。但是,客观世界是复杂多变的,就某个具体的事情来说,也有其“时”、“势”的问题,在某些特定的时间里、环境下,采取以退为进的方法,也是一种积极的人生策略,而并非是消极退让。

美国前总统克林顿跟莱温斯基的那场“拉链门”风波仍在我们的记忆之中。我们可以想一想,当克林顿与莱温斯基的事情东窗事发,克林顿死不承认,采取死撑着的态度,这也是一种选择。当着全世界人的面,堂堂的美国总统承认自己的丑事,这是多让人难为情的事情啊!但克林顿聪明之处就在于,他采取了一种以退为进的策略,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这么做,其实是将包袱扔给了所有的美国人:我已经承认了我自己的错误,你们有权利让我下台,你们也有权利让我继续留在总统的位子上;对一个已经承认错误的人,你们就看着办吧!

同样是美国总统,当年肯尼迪在竞选美国参议员的时候,他的竞选对手在最关键的时候轻易地抓到了他的一个把柄:肯尼迪的学生时代,因为欺骗而被哈佛大学退学。这类事件在政治上的威力是巨大的,竞选对手只要充分利用这个证据,就可以使肯尼迪诚实、正直与道德的形象蒙上一层阴影,使他的政治前途黯然无光。一般人面对这类事情的反应不外是极力否认,澄清自己,但肯尼迪很爽快地承认了自己的确曾犯了一项很严重的错误,他说:“我对于自己曾经做过的事情感到很抱歉。我是错的。我没有什么可以辩驳的余地。”肯尼迪这么做,等于说“我已经放弃了所有的抵抗”,而对于一个已经放弃抵抗的人,你还要跟他没完没了吗?如果对手真的继续进攻了,就显得对手没有一点风度。所以,我们应记住一个基本原则:一个人既然已经承认错误了,那么你就不能再去攻击他,再去跟他计较。无论是克林顿还是肯尼迪,他们都没有因为有过劣迹而受到丝毫的伤害,相反的是,他们还都将它转变为了一个优点,这从肯尼迪后来当选总统和克林顿的事情完全在互联网上披露支持率反而上升就可以得到证实。他们承认自己有过错误,就已经体现出他们的人性化的一面:我们和平常人一样,也会犯错;同时,承认自己有罪,也会赢得人们的同情,而别人这时也乐得做顺水人情。

这是在被动的情况下以退为进的策略。在主动的情况下,由于彻底解决某个问题的时机没有完全成熟,也可以采用这种策略。

清朝康熙皇帝继位时年龄很小,功臣鳌拜掌握了朝中大权,并进而想谋取皇位。康熙十分清楚鳌拜的野心,但他觉得自己根基未稳,准备还不充分,于是索性不问政事,整天与一帮哥们儿“游戏”,以造成一种自己昏庸无知的假象。一次,康熙着便服同索额图一起去拜访鳌拜,鳌拜见皇帝突然来访,以为事情败露,伸手到炕上的被褥中摸出一把尖刀,被索额图一把抓住。直到这时,康熙仍装糊涂说:“这没什么,想我满人自古以来就有刀不离身的习惯,有何奇怪!”康熙此举让鳌拜对他彻底放松了戒备,最后康熙等时机成熟时一举将其擒获,可以说是放出长线钓上了大鱼。

以退为进是一种积极的策略(2)

政治斗争如此,商界如此,甚至,在我们平时的工作、做人的各方面都是如此。

有一年,在比利时某画廊发生了这样一件事:

美国画商看中了印度人带来的三幅画,标价为250美元,画商不愿出此价钱,于是唇枪舌剑,谁也不肯放松,谈判进入了僵局。那位印度人恼火了,怒气冲冲地当着美国人的面把其中一幅画烧了。美国人看到这么好的画烧了,当然感到十分可惜。他问印度人剩下的两幅画愿卖多少钱,回答还是250美元。美国画商见对方毫不松口,又拒绝了这个价格,这位印度人把心一横,又烧掉了其中一幅画。美国画商只好乞求他千万别再烧这最后一幅。当他再次询问这位印度人愿卖多少钱时,卖者说道:“最后一幅画能与三幅画是一样的价钱吗?”结果,这位印度人手中的最后一幅画竟以600美元的价格拍板成交。

当时,其他的画的价格都在100美元到150美元之间,而印度人这幅画却能卖得如此之高,原因何在?首先,他烧掉两幅画以吸引那位美国人,便是采用了“以退为进”的战略,因为他“有恃无恐”,他知道自己出售的三幅画都是出自名家之手。烧掉了两幅,剩下了最后一幅画,正是“物以稀为贵”。这位印度人还了解到这个美国人有个习惯,喜欢收藏古董名画,只要他爱上这幅画,是不肯轻易放弃的,宁肯出高价也要收买珍藏。聪明的印度人施展这招果然很灵,一笔成功的生意唾手而得。

在商谈中,卖方很想出售自己的商品,而买方则会提出种种借口,以图达到最高利益,此时,以退为进的战略便会大奏奇效。

当然,要想成功地采用“以退为进”的策略,必须有一定的后盾的,把握好分寸。“不打无准备之仗”,心中没有十分的把握而轻易使用此计,难免弄巧成拙。如果那位印度人不了解美国人喜爱古董的习惯,不能肯定他一定会买下那最后一幅画而去烧掉前两幅,如果最后美国人没有买那幅画,印度人可就是“赔了夫人又折兵”,追悔莫及。

你退一步,按照你所掌握的对方的心理,对方愿意采取令你满意的行动,你的“以退为进”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在与人交往的时候,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不妨让自己的头脑灵活些,欲擒故纵、以退为进都常常会取得出人意料的良好效果。

《菜根谭》上说:“路径窄处,留一步与人行;滋味浓时,减三分让人食。”此是涉世的一种手法。留一步,让三分,是一种谨慎的处世方法,适当的谦让不仅不会招致危险,反而是寻求安宁的有效方式。个人交往中,除了原则问题必须坚持,对于小事,对于个人利益,谦让一下会带来身心的愉快,以及和谐的人际关系。有时,这种“退”即是“进”,“与”就是“得”。

为人处世,遇事都要有退让一步的态度才算高明,让一步就等于为日后的进一步打下基础。给朋友方便,实际上是日后给自己留下方便。宽容是美好心性的代表,也是最需要加强的美德之一。乐观、上进、宽容是分不开的。眉间放一字“宽”,不但自己轻松自在,别人也舒服自然。宽容是一种坚强,而不是软弱。宽容要以退为进、积极地防御。宽容所体现出来的退让是有目的有计划的,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无奈和迫不得已不能算宽容。宽容的最高境界是对众生的怜悯。

在人与人之间日常交往中,宽容是一种可取的人生态度。正是这种精神,使我们家庭关系稳定、人际和谐。我们与家人、朋友、同事,甚至路人在不同的场合交往接触,总免不了有意见相左、磕磕碰碰的时候,只要不是原则性的问题,各自主动退让,宽以待人,少计较得失,有利于减少矛盾,维护人际间的和谐,于人于已,都是有益身心的事情。尤其在现代社会,人们出现过于计较个人功利的倾向,这种宽容忍让的精神更是应当加以提倡。

在和别人交往的过程中,你不妨学会两条重要的技巧:模仿和底线。模仿是指按照对方对待你的态度对待他,底线是你要给自己设置一个让步的限度,在底线之上不妨宽容和容忍,但是过了底线就一定要坚持到底决不妥协。这两条技巧能让你同时具备坚定性与灵活性,不必一味退让,也不必冥顽不化。能够以退为进,才是真正的向前。

妥协是为了更好地达到目的

2004年4月21日,在华盛顿,第15届中美商贸联委会仅用了4个半小时的会谈时间,便就知识产权保护、美国对华高科技出口等重要议题达成共识,并签署了八项协议和换文。双方均称赞这次中美商贸联委会取得了“圆满成功”。美国商务部长埃文斯则称这次会谈是中美关系发展史上的“里程碑”,而事实上这的确是一次十分成功的合作会谈。

任何一次成功的谈判都离不开谈判双方的妥协,这次会谈当然也一样。在这次会谈的过程中,中国代表表现出了友好协商、共同合作态度,而中国持这种态度实际上是采取了一种“退一步,是为了进两步”的战略,暂时的妥协是为了更长远利益的实现,局部的让步是为了整体利益的平衡。从美国贸易代表办公室公布的双方谈判结果来看,中方做出了不少重大让步,如中国承诺无限期延长原定在2004年6月1日强制实施的无线局域网加密标准的实施时间。中国方面做出的这些让步和妥协是十分必要而且也是非常值得的,因为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要发展出自己的高新技术,就需要用比较低的成本学习和率先模仿他国的技术,如果不愿意在当前付出相应的代价,那么国家以后的高新技术发展就会受到更大的阻碍。

除了在无线局域网加密标准的实施日期上做出了重大妥协之外,中国还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进行了许多让步。这些让步使得这次会谈又达成了一项重要协议,即中国承诺在2004年底以前,将把更多的知识产权侵害列入刑事处罚调查之中,其中包括进口、出口、销售盗版产品,甚至网络盗版也将被列入刑事处罚。过去,美国经常抱怨中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力度不够,现在中国的这些做法显然让美国看到了中国人的决心和合作诚意。面对中方做出的这些让步,美方也同意在知识产权的作价上适当考虑中国市场的承受能力。这就意味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公司有可能适当降低知识产品的售价,扩大同中国公司技术合作的范围和深度,以利于中国消费者以比较合理的代价来学习和使用这些知识产品,最终通过合理价格扩大知识产品的市场。中美双方达成这项协议无疑促进了中国同所有西方发达国家更加深入和广泛的合作,这不仅有利于中国知识产权环境的优化,而且也利于发达国家知识产品的市场开拓和推广。

另外,中国还通过“退一步,进两步”的积极妥协战略获得了美国对华高技术出口管制的放宽,而相关协议的生成对于中美双方来说更是意义长远。这次会谈双方还建立了“高技术最终用户访问”机制,这大大促进了双方的贸易增长。早在2003年底中方就已经采购了波音飞机等大宗美国产品,但若要达到贸易的动态平衡,则需要美国增加对华高科技项目和产品的出口。美国方面过去心存疑虑,担心出口高科技项目到中国后的非民用用途。这次的举措则消除了现有疑虑,大幅度增加了美国公司对华的高科技出口,提高了美国的对华贸易额,弥补了贸易逆差,增加了国内就业,刺激了美国经济增长。由此看来,中美双方“高技术最终用户访问”机制的建立确实十分有利于双方长远利益的共同实现,也有利于中美双方在这方面实现更大程度的合作双赢。

只要妥协符合双方的长远利益,那这样的妥协就有利于谈判各方全盘优势的实现。也许从眼前或局部来看,妥协是一种付出,但这种付出是为了更长远、更重要的收获,这种付出绝对不是损失,而是一种获取利益的科学战略。

在现代生活中,妥协已成为人们交往中一道不可缺少的润滑剂,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在市场上,买家与卖家经过讨价还价.最终以双方的互相妥协而成立。在国际冲突中,冲突双方各自作出让步,最后也以双方的妥协而解决冲突和纠纷。

然而,在一些人的眼中,妥协似乎是软弱和不坚定的表现,似乎只有毫不妥协,方能显示出英雄本色。但是,这种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实际上是认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没有任何妥协的余地。在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逐渐由依赖与被依赖的关系,转向相互依赖关系。就说买东西吧,过去东西短缺,买家只能求着卖家。于是价格自然是铁价不二,没有任何商量余地。但现在不同了,市场经济下所形成的买方市场,买家与卖家钓关系变为相互依赖,使得讨价还价流行开来。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不肯做出任何妥协,那只能失去自身的生存与发展的机会,成为最终的失败者。

等待机会到来需要隐忍

在很多情况下,实力并不与地位和发展构成纯粹的正比关系,这时就需要有效地把自己的实力和意图隐藏起来,等待机会,即韬光养晦。韬光养晦是以一种低调的方式,或是对敌人委婉和顺但不因循,或是隐蔽藏匿毫不显露,或是欺骗敌人使自己不受损失。用这些方式保存自己,以待反抗的时机。

明代奸相严嵩父子专权,罪大恶极,当朝官员纷纷上疏揭发他们的罪行。因严嵩得到嘉靖皇帝的信任,所以一时不但无法制止他们的恶行,反而使正派势力受到多次的打击。如杨继盛、沈炼等人,都被迫害致死。徐阶就在严嵩炙手可热的时候,进入了内阁,他“肩随嵩者且十年”,从不敢与严嵩平起平坐,只是追随在他的后边谨慎从事。同时他在嘉靖皇帝斋醮所用的青瓷上格外用心制作,以此亲近皇帝,讨其欢心。一方面防备严嵩对自己下手,另一方面伺机“倒严”。

嘉靖四十年,明世宗所居住的永寿宫发生了火灾,只得徙居别殿。徐阶劝帝重修永寿宫,第二年改名万寿宫。相比之下,皇帝对劝他居住南城的严嵩,已有几分不悦。而这时徐阶又指使道士蓝道行借着扶乩来昭示严嵩的奸行。嘉靖皇帝素来迷信方术,宠幸道士,听了道士所言,不免心动。

徐阶见此情况,认为时机趋于成熟,他就暗中支持御史邹应龙上疏弹劾严嵩父子的不法之事。虽是如此,徐阶仍旧把自己的“倒严”之心藏得很严。因为他深知,严嵩并不是好对付的,只有把自己的意图深深掩藏起来,才可能进一步取得严嵩的信任,从而更有机会扳倒严嵩。所以,等到邹应龙的奏疏呈给皇上之后,徐阶又特地到严嵩府中去拜谒严嵩,对他讲了许多安慰的话。严嵩听了以后,很是高兴,顿首拜谢徐阶,并且让严世蕃把全家妻儿老小都带到徐阶面前,托付给他。徐阶一回家,他的儿子就暗示他说:“您平时被严嵩父子侮辱到极点,现在正是报仇雪耻的时候。”徐阶假意斥责他说:“我不是因为严家就不会有今天,亏负良心与他作对,别人会怎么看我?”严嵩派亲信之人侦探徐阶的心意,见他说的话和以前是一样的,很是放心。此时皇上把严嵩罢免回乡,严嵩去后,徐阶仍是“书问不绝”。

回到家乡江西宜春的严嵩,并没有吸取教训,稍加收敛,而他的儿子严世蕃被充军到广东,却也只在那里待了两个月,就悄悄逃回了原籍。在家乡,父子二人继续为恶不悛。袁川府推官郭谏臣因公事到严府去,严府恶仆正监督千余名工匠在修建。他们不但戏弄郭谏臣,而且还用瓦块投掷他。郭谏臣一怒之下,就上疏给巡江御史林润,揭发严府强暴侵占的罪行,告发他们聚众谋反。林润马上驰疏奏报朝廷。皇上立即下令将严世蕃等逮至京师。

到了这个时候,严世蕃还对前途毫不在乎,他说:“任他燎原火,自有倒海水。”他聚集其党私下谋划,认为在自己的罪行中,行贿已经是无法掩盖的事实,但那不是皇上所深恶的方面,而“聚众以通倭”的罪名大,必须设法删除。还补充填写杨继盛、沈炼之狱的事,这样既可激怒皇上,又可得到赦免。谋划好了以后,他又让他的党徒到处去宣扬。于是主持审理案件的刑部尚书黄光异、左都御史张永明、大理寺卿张守直听信了传言,草拟了这一内容的疏稿,准备进呈给皇帝。

他们先将此疏稿带给徐阶过目。徐阶对一切都已心中有数,但是故作不知,问三人:“疏稿在哪里?”三人马上呈给徐阶看。徐阶看后,将他们带到内室,屏去左右,对他们说:“你们认为严公子是该死,还是该活呢?这个案子是想判他死罪呢,还是想判他生还呢?”三人说:“写上杨、沈之案正是要判他的死罪。”而这时的徐阶却言:“别自有说。”于是讲出如果这样写,他们正是中了严世蕃之计。三人这才猛然醒悟。可是对于奏疏究竟如何写才能置严世蕃于死地,仍没有主意。他们一再请徐阶出主意修改。这时只见胸有成竹的徐阶马上从袖中取出了一份早已写好的疏稿,说:“拟议久矣。”三人一见,喜出望外。

于是一份置严世蕃于死地的奏疏,就这样在徐府产生了,疏中历数了严世蕃的种种滔天大罪,特别突出了他的“潜谋叛逆”。揣摩透了皇上心理的徐阶知道,仅此一点,就足以治严世蕃以死罪。

果然不出他所料,上疏以后,皇上震怒,令三法司核实后奏闻。徐阶急忙带着圣旨出宫来,三法司官员齐集在宫门外候旨。徐阶只简略地问了他们几句话,就回家去草拟奏疏。在奏疏中他极力上言事已属实。就这样,严世蕃终于罪有应得地被判斩首,严嵩被黜为民,严府被抄,人心大快。后来严嵩老病而死。

徐阶不愧是官场之争的老手,他的韬晦功夫非常到家。难怪严世蕃在狱中说:“先取徐阶首,当无今日事。”徐阶终于使恶贯满盈的严氏父子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