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解决问题的六种方法 > 第三章 解决问题有方法1(第2页)

第三章 解决问题有方法1(第2页)

一年后,在一次散步时,瓦特想到,既然纽可门蒸汽机的热效率低是蒸汽在缸内冷凝造成的,那么为什么不能让蒸汽在缸外冷凝呢?瓦特产生了采用分离冷凝器的最初设想。

在产生这种设想以后,瓦特在同年设计了一种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按照设计,冷凝器与汽缸之间有一个调节阀门相连,使他们既能连通又能分开。这样既能把做功后的蒸汽引入汽缸外的冷凝器,又可以使汽缸内产生同样的真空,避免了汽缸在一冷一热过程中热量的消耗。根据瓦特的理论计算,这种新的蒸汽机的热效率将是纽可门蒸汽机的三倍。

从1766年开始,在3年多的时间里,瓦特克服了在材料和工艺等各方面的困难,终于在1769年制出了第一台样机。同年,瓦特因发明冷凝器而获得他在革新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一项专利。

自1769年试制出带有分离冷凝器的蒸汽机样机之后,瓦特就已看出热效率低已不是他的蒸汽机的主要弊病,而活塞只能作往返的直线运动才是它的根本局限。如何改变活塞的直线运动方式,又使活塞能够正常做功呢?瓦特想改变这一原始方式,却一直未能成功。

1781年,瓦特在参加圆月学社的活动时,会员们提到天文学家赫舍尔在当年发现的天王星,以及由此引出的行星绕日的圆周运动启发了他。他想到了把活塞往返的直线运动变为旋转的圆周运动就可以使动力传给任何工作机。同年,他研制出了一套被称为“太阳和行星”的齿轮联动装置,终于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齿轮的旋转运动。为了使轮轴的旋轴增加惯性,从而使圆周运动更加均匀,瓦特还在轮轴上加装了一个火飞轮。由于对传统机构的这一重大革新,瓦特发明的这种蒸汽机才真正成为了能带动一切工作机的动力机。

1781年底,瓦特以发明带有齿轮和拉杆的机械联动装置获得第二个专利。由于这种蒸汽机加上了轮轴和飞轮,这时的蒸汽机在把活塞的往返直线运动转变为轮轴的旋转运动时,多消耗了不少能量。这样,蒸汽机的效率不是很高,动力也不是很大。为了进一步提高蒸汽机的效率,增大蒸汽机的效率,瓦特在发明齿轮联动装置之后,对汽缸本身进行了研究,他发现,虽然把纽可门蒸汽机的内部冷凝变成了外部冷凝,使蒸汽机的热效率有了显著提高,但他的蒸汽机中蒸汽推动活塞的冲程工艺与纽可门蒸汽机没有不同。两者的蒸汽都是单向运动,从一端进入、另一端出来。

他想,如果让蒸汽能够从两端进入和排出,就可以让蒸汽既能推动活塞向上运动,又能推动活塞向下运动。那么,蒸汽机的效率就可以提高一倍!

1782年,瓦特根据这一设想,试制出了一种带有双向装置的新汽缸。由此瓦特获得了他的第三项专利。把原来的单向汽缸装置改装成双向汽缸,并首次把引入汽缸的蒸汽由低压蒸汽变为高压蒸汽,这是瓦特在改进纽可门蒸汽机的过程中的第三次飞跃。通过这三次技术飞跃,纽可门蒸汽机完全演变为了瓦特蒸汽机。

从最初接触蒸汽技术到瓦特蒸汽机研制成功,瓦特走过了二十多年的艰难历程。瓦特虽然多次受挫、屡遭失败,但他仍然坚持不懈、百折不回,不断地对前人和自己的方法进行否定和改进,此路不通时,便另辟他径,不但尝试,终于完成了对纽可门蒸汽机的三次革新,使蒸汽机得到了更广泛的应用,成为改造世界的动力。

懂得另辟蹊径的人不仅需要极具创意的头脑、灵巧的双手,还要有一颗热爱生活的心,善于发现、善于利用,其实,可以改变和创新的的确不少。

切苹果历来都是竖着切,人们从来都如此,谁也不曾想过横着切,而且还会认为横着切是错的。可是一个6岁的孩子却横着把苹果切开了,因为他脑子里没有“横着切是错的”这样的框框。于是人们就看到了苹果的横断面上的那个由果核组成的五角星。

可见,如果不改个切法,人们永远也发现不了这个五角星,所以这个小事告诉我们,做事不要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另辟蹊径,别有洞天。

故事中的这位孩子的父亲,对孩子的切法大喊“切错了”,这不正是当今一些被固有的思维定式所束缚的代表吗?他们不知道另辟蹊径,别有洞天,因此不能创新、有所进步。生活在现代的我们一定要抛弃旧观念,旧做法,大胆创新,另辟新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敢于从新的角度入手,只有这样,才能出现新的结果,才能有所进步。

在我们的生活中,常有这样的情况,一些做事方法经过人们多年的重复,在人们头脑中固定下来,大家墨守成规,不再想着另选一种方法,因而事情永远是老样子。其实这些旧有的方法,也许并不是最好的,只不过大家都这么做而已。在这种时候,想要发展进步,这种旧有的观念就成了绊脚石,它会阻碍我们的前进。

举个圆珠笔的例子说吧。圆珠笔刚发明的时候,芯里面装的油较多,往往油还没用完,小圆珠就被磨坏了,弄得使用者满手都是油,很狼狈。于是很多人开始想办法延长圆珠的使用寿命,用过不少特殊材料来制造圆珠,但是珠子仍然在笔芯中的油没用完时就坏掉了。因而很多人认为圆珠笔将被淘汰。就在这时候,有人抛弃了改进圆珠的作法,改换思路,把笔芯变小,让它少装些油,使油在珠子没坏之前就用完了。于是,问题解决了,圆珠笔大行于世。由此可见,在某些时候,旧的思维定式不能解决问题,就一定要改换想法,另辟路径。

俗话说“别一条道跑到黑”,应该给我们些启发。它虽说通俗,却一样在告诉我们另辟路径,就会别有洞天。

总之,我们如果敢于冲破条条框框,就会成为一个另辟路径的革新者!

做正确的事比正确做事更有效

管理学大师彼得·德鲁克曾在《有效的主管》一书中指出:“效率是‘以正确的方式做事’,而效能则是‘做正确的事’。效率和效能不应偏废,但这并不意味着效率和效能具有同样的重要性。我们当然希望同时提高效率和效能,但在效率与效能无法兼得时,我们首先应着眼于效能,然后再设法提高效率。”在实际的商业行为和个人工作中,人们关注的重点往往都是效率和正确做事。

工作和生活中有太多太多的事情等着我们去做,有太多急迫的、重要的问题等着我们去解决。但我们却分身无术,如果不能在做每一件事前确认哪些事是我现在必须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明天做的?哪些事情是可以不做或交给别人去做的?哪些事情是紧迫的?哪些事情是应该花一生的时间去做的?那么,我们将永远无法让自己得到一刻的安宁,陷入疲于应付的深渊。

很多人都知道管理学有个“8020原理”——即80%的价值是来自20%的因素,其余的20%的价值则来自80%的因素。

这个原理最早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意大利经济学家兼社会学家维弗烈度·帕累托提出的。它的原意是在任何特定群体中,重要的因素通常只占少数,而不重要的因素则占多数。因此只要能控制具有重要性的少数因素即能控制全局。

一个保险公司在偶然情况下针对其客户交易额的大小进行分类,结果发现总营业额之中几乎有90%源自总客户中不足10%的大客户。这个发现促使该公司对大小客户一视同仁的营业政策实施巨大的改变——集中时间服务于少数的大客户。结果,该公司的总营业额及利润即出现增长的趋势。从前每天疲于奔命,却所获不多的业务员们,现在脸上开始有了笑容。

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不仅保险公司、银行,几乎大部分的公司或服务机构都设立了类似于大客户服务部这样的机构,针对少数的大客户提供一对一的全方位服务。或者为经常光顾的熟客提供打折或赊销的优惠政策,来抓住客户。

“8020”的原理被推广到很多领域,在我们的实际个人工作生活中也是如此。效率低的人80%的时间用在应付琐碎、无谓的小事上,却只抽出了大约20%的时间去做那些对自己的加薪、升职或提高个人能力的事情上面。效率高的人士则正好相反,他们会有所选择,懂得如何去拒绝、转交或集中办理一些不对自己前途产生重要影响的事情,把主要精力花在关键问题上。

正确做事不仅意味着选择,更意味着坚持,面对各种外界的诱惑和考验,不为所动,自始至终坚持自己认定的方向,把主要的精力放在自己应该做的事情上。

南存辉是温州最大企业集团正泰集团的创办者,自他创办公司以来,他就走上了一条与温州大多数企业不同的发展道路。南存辉的成功就来自于对产品质量的坚持,对主要产品的坚持,而不是靠投机取巧或搞所谓的“短平快”来获取暂时的优厚利润。这是他正确做事的方式。

在距温州市区40多公里的柳市镇,12平方公里的范围内分布着上千家低压电器的厂家。这里低压电器的产量、产值占据了全国的13,是名副其实的低压电器王国。曾几何时,“柳市电器”成了假冒伪劣的代名词。偷工减料的劣质产品像洪水般流向全国各地,也为投机者带来了巨额的财富。

无论在西方还是东方,资本的原始积累似乎都带有掠夺性和欺骗性。也有人曾经给柳市镇的低压电器下了定论说,柳市镇的资本原始积累正是假冒伪劣低压电器的生产过程。然而南存辉走的却是另外一条路。南存辉是和他的朋友们偷偷摸摸地干起来的。产品开始生产的第一个月,他们赚了35元。35元实在是太寒酸了,可南存辉却高兴得手舞足蹈,因为在假冒伪劣、浊浪汹涌的柳市镇低压电器市场,他却能用诚实、勤劳赚到钱。

1985年,敢想敢干的南存辉以住房折价,与同学共同出资5万元,办起了“求精开关厂”。这个名为“求精”的作坊式小型工厂仅有员工8名、资产5万元、年产值1万元。

创业伊始,南存辉就采取了与众不同的产品定位,坚持质量第一,精益求精。因为生活所迫,13岁开始走街补鞋的他,曾经对朋友说:“我修过无数的劣质鞋,听过客人对制鞋厂家无数的骂。生产假冒伪劣产品的人,就算不折寿也没好结果。我们要干,就要讲究质且不能赚昧良心的钱。”初出茅庐、位卑言轻的南存辉这种逆“柳市潮流”而动的言行,遭到当时某些大业主的奚落:“臭皮匠也来赶时髦,5万元也敢说大话,呸!”

南存辉毫不理会他人的白眼,主动采用了国家标准生产,踏踏实实地狠抓质量,就像他给工厂起的名字“求精”一样,他要以质量求生存。因为当时他们并不懂得质量,只知道装出来像个产品就卖出去,东西虽然是卖出去了,但一向认真的南存辉心里却在担心、在责问,怕质量出问题,一旦出现客户要退货的情形,他们便感到良心在受谴责。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南存辉不惜血本,几乎倾尽所能请来了上海人民开关厂的工程师。当这些工程师来到求精开关厂,他们不免大吃一惊。在他们眼里,它比作坊还不如,什么东西都没有,好多工程师来了以后都回去了。因为这里没有工作模具,没有大型设备,没有检测工具,实在太简陋了。但是,终于有几个工程师被南存辉的真诚与信念所感化而留了下来。这些工程师帮他们抓技术、抓质量,教他们怎么才能把质量做好。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