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得好:修身方可齐家、治国、平天下,没有良好的修养想要成就一番大事业就只能是境中花,水中月,不可得。因此,菜根谭就是从个人如何修身的话题入手,为我们讲述很多前人亲身体验和总结的修身智慧。
不断地增进待人的修养
【菜根谭语录】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释义】对待品德不端的小人,对他们抱严厉的态度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内心不憎恨他们:对待品德高尚的君子,做到尊敬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他们真正有礼。
对于缺乏精神修养的人,也就是不肯努力进德修业的人,他们总是有很多过失被人发现,因此一般人谁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件事做起来并不觉得有什么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事而不对人,也就是只就他们所做的错事来训戒他们,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人而训戒他们,只有这种以正道教化人的方法才合理,所以作者才说“待小人不难于严而难于不恶”。
反之对待一位有修养的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流于谄媚,而使自己过分自卑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社会生活中应有的礼貌,所谓“过犹不及”就说明这种道理。因此最好采行中庸之道,使礼貌都能合乎节度,所以作者才说“待君子不难于恭而难于有礼”。
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当你处在一个必须奉承谄媚的环境中,你千万要保持刚正不阿的独立人格。
在《法句经》中,释尊说:“世上的仇恨不是用仇恨来平息,而是用爱。此乃不变的原则。”耶稣也曾教过人自然法则:“人应善待那些恨他的人。”
小人总是有很多过失被人发现,因此一般人谁都会严词训勉他们,这做起来并不困难。困难的是在于对事不对人,也就是只就他们所作的错事来训戒他们,不要因为讨厌他们的人而训戒他们,把他们看死。人都是可以转化的,我们因为小人做事不好或品德上的不足而憎恨他们;不去教育,那么小人依然会是小人。所以长城理念准则中才说“对事不对人”,任何人要有一颗公正的心。
反之对待君子,任何人都会敬重他们,可是如果太谦虚就会流于谄媚,使自己由于过分自卑而处于卑微地位,这就不是应有的礼貌,应使礼貌都能合乎节度,不可把“人”看作“神”,要学会与人探讨,向人学习,协作进步。
总之,憎恨小人敬重君子,乃是人情之常。但不能因此而过度,在大发展的今天,我们需要大量的人才,也肯定会遇到许多问题,所以应该认真思考古人的话。不要忘记人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
我们都感到时光的飞逝,无论是誰都会感到:仿佛眼睛一瞬间的功夫,我们都快要走到生命的尽头,生命的选择权不在每一个人自己。既然来到世界上了,有些人是潇洒走一回,有些人是历经磨难,更多的人是感叹世事无常,不同的人生会有不同的感受。
人活在世界上,要不断地增进个人的修养,每一个人身上总有着魔性或者天使的一面,人要不断地进行修炼,要和自己思想上的贪欲进行斗争。做一个正直的人,做一个富有同情心的人,让自己的一生能够在某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严于律已宽厚待人,不要贪求太多,智者能够认识到自己身上的不足,以平常心来对待其他人,以平常心来看待自己,生活上不要有太高的要求,工作上过得去就行,处事坦然,宠辱不惊,能够到这样的地步,那真是修炼到家了。
有些人总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人家所做的一切都是错误的,遇事首先指责别人,遇事经常会后悔万千,一直在痛苦和责备中生活,这样的人生活过得也太累了,所以,经常烦恼不断,经常怨天艾人,经常会心情不痛快。与其在过去的自责中争执不休,不如在自己的修行上下功夫。人无完人,金无足赤,是誰都会有缺点错误,人们需要换位进行思考。世界上根本没有后悔药可以买,老是对过去的事情纠缠不休,总是认为自己吃了亏,总是认为其他人对不住你,最后是心情永远难以宁静,既影响了情绪又影响了身体。
人需要豁达,需要开朗,需要抛弃烦恼,需要放开心情,更需要有宽广的胸怀,只要自己坐得正行得直,那么坦然地面对一切,这样,你的所有烦恼就会置之度外。
我们本能地憎恶某些人,这种憎恶心理甚至在我们尚未意识到这些人的优点之前便已开始。有时候,这种卑劣、情不自禁的反感是针对某些杰出人物的。对于这种情绪可要小心加以控制,对优秀人物抱有厌恶情绪是最损自己的人格的。能与英雄人物和睦相处是最值得赞扬的事,恰如以反感情绪对待他们是非常可耻的一样。
知道世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你就能容忍人与人间性格的差别。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即使是同类,一般人也都愿意同和自己性格相近的人相处,这是无可非议的。一个人要和所有的人都成为亲密朋友,那是不实际的、不可能的。但是,如果我们学会和各种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我们就能和更多的人相处得好,工作起来就能相互协调。
那么,怎样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呢?
应该看到,既然别人与自己性格不同,他在待人接物方面,自然有许多方面与自己不一样。当我们看到了别人与自己不同之处后,不要觉得这也不顺眼,那也看不惯,不要讨厌和嫌弃别人。
要承认差别。世界上的事物本来就千差万别,可以说,世界上没有完全相同的两片树叶。认识到这一点,看到了不同性格的人,就不会强求别人处处和自己一样,就可能容忍相互间性格上的差别。
要学会求大同,存小异。性格不同的人,处理问题的方式方法往往也不同。要学会在不同之中,发现共同之处。比如,你若是一个性格平和的人,你给张三提意见,可能言辞不那么激烈,语气也比较委婉。如果你身边有一个刚直倔强的人,他给张三提意见,可能单刀直人,语言尖锐,甚至可能转而批评你,说你给别人提意见转弯抹角,是钝刀割肉。这时候,如果你只看到那个直率的人开展批评的态度和方式跟你不一样,觉得他太鲁莽,太不讲情面,你可能就会感到跟他格格不入,合不来。如果你除了看到你们两人提意见时的方式不同以外,还看到他和你也一样,也是出于一片好心,真心帮助朋友。这样,你可能就不会觉得他粗鲁无情,而觉得他有难得的古道热肠,同时也不会计较他对你的批评。我们要是多看别人和自己之间的共同点,就容易和不同性格的人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了解别人。人们在相互交往中,可能都有这样的体验:如果对一个人不了解,你和他在感情上就必然有距离。一个人性格的形成,往往跟他生活的时代、家庭的环境、所受的教育和经历遭遇有关。我们在考察一个人的性格的时候,最好也要了解他的性格形成的原因。这样,你可能就会理解他、体谅他、帮助他,慢慢地你们相互间就会增进了解,甚至还可能成为好朋友。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优点,取长补短。两个性格不同的人在一起,由于对比明显,双方可能就会很快发现对方的长处和短处。发现了别人的短处之后,正确的态度是给别人指出来,帮助他。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不是尽善尽美的,每个人在思想上性格上都存在缺点,我们对人不能求全责备,谁要寻找没有缺点的朋友,那他就会没有朋友。在和自己不同性格的人身上,更要注意多发现别人的长处和优点。比如,急性子的人,要看到慢性子的人考虑问题时可能比较周全,特别在做某种需要耐心的工作时,他就很恰当。慢性子的人,要看到急性子的人做事往往不拖拉,很麻利。这样,大家不仅能够和睦相处,相互还会有所补益。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胸怀应该宽一些,气量应该大一些,应该提倡宽容。当然,我们说待人要宽容,不是不讲原则。应该尊重别人的兴趣和爱好。对别人生活中的一些枝微末节,要能容得下。这样,不同性格的人在一起才容易相处。
跟不同性格的人相处,还要注意讲究不同的方式方法。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跟不同性格的人打交道,也要区别对待。这不是那种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的世故圆滑,也不是那种逢场作戏的玩世不恭。我们说的待人有别,是要看到性格不同的人有他自身的特点,要针对这些特点采取因人而异的恰当态度。
也许有人会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自己的脾气改不了。的确,人的性格是在生理素质的基础上,在社会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有一定的稳定性。要想改变一个人的性格,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是,世界上任何事物,都不是一成不变的,人的性格也是不断发展,也会有所变化。我们常常看到,有的人本来很脆弱,但是,后来经历了一些重大变故或意外打击以后,生活把他磨炼得坚强起来了。如果我们努力提高自己的认识能力、思想水平和道德修养,我们是能够培养和锤炼出良好性格的。
留正气给天地,遗清名于乾坤
【菜根谭语录】宁守浑噩而黜聪明,留些正气还天地;宁谢纷华而甘淡泊,遗个清白在乾坤。
【释义】人宁可保持纯朴毫无机诈的本性而屏除后天的聪明才智,以便保留一点浩然正气还给孕育灵性的大自然;人宁可抛弃俗世的荣华富贵而过着清虚恬静的生活,以便给一个纯洁高尚的美名还给孕育本性的天地。
人们总认为只有天地之间才有正气,实际上天地正气就在我们心中,只可惜自作聪明的人往往抹杀了这种正气,他们遇事处,处喜欢掩饰自己的罪行和巧诈,结果就使正气在堕落的人格中无法表现,可见浮夸不实足可以误尽人的一生。因此假如我们把正气归还天地,使乾坤中的正气之光普照人间,必须从我们每个人的内心作起,也就是要遵守浑浑噩噩的天真本性。太古时代的原始人,都浑浑噩噩不知掩饰,也就是根本不懂什么叫浮夸、巧诈、欺骗,只有这样才能表现真善美的人生境界。同理我们应该本着淡泊明志的态度来处世,因为淡泊之中有自崇高的真理存在,而纷华奢侈却只使人堕落。
“正”字感言有感:“正”字,在浩如烟海的汉字里,造型方方正正,结构简洁美妙。在组词里,词头前只要置有“正”字,便多含褒义。如,人以“正大”为高尚,物以“正品”为荣耀,事以“正义”得人心,做人做事以“正路”为途径,是非以“正确”为标准,人间以“正道”为沧桑,就连乘车坐船也以“正点”为吉利……至于“正直”、“正气”、“正规”、“正宗”等,就更不用说了。
古往今来,无数仁人志士对“正”的追求,几乎死而后已。古书《高士传》记载:春秋一个叫黔娄的官员,毕生追求“宁可正之不足,决不斜之有余”,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从来不取不义之财。黔娄死时,连一条殓被也没留下,仅有一块不大的旧布,这布盖住头就盖不住脚,盖住脚又露出头。有人提议把布斜过来盖,说这样就够长了。黔娄的夫人坚决反对,说“斜盖固然有余,但先生一生不斜,一身正气,死而斜之非其志也”。众人听罢,无不信服,遂正而裹之。
实际上,世间只要不是鼠偷狗盗之辈、贪官贿客之徒,大都是喜正、爱正、求正的。如讲究做人的光明正大,作风正派,走正道,讲正气,干正事等。而历朝历代的明君圣主,也多要求为官者尤须“正”字当头,以“正”字为脊梁。之所以如此,乃因“大吏不正而责小吏,法略于上而详于下,天下之不服也”。而“其身正,不令而行”,为官者身正,本身就是一种示范,一种榜样,同时也是一种说服力、号召力、凝聚力。所谓“政者,正也”,就是这个道理。而古今中外,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单位,只有上下皆正,才能“正”镇天下,才能形成改造和创造世间万物的巨大力量。
许多事实也足以证明,尚“正”行“正”,其力量和作用的确是无法估量的。人“正”就能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从而担起兴业大任,为国为民谋事立功;社会“正”就能排沙遴金彰溢真善美,摧枯拉朽荡涤假丑恶,从而使各种社会渣滓无藏身之地;为政者“正”则更能凝聚万众之心荟萃贤能一堂,从而建设强大国家,复兴伟大民族,造福亿万民众。
试想一下,如果天下无“正”,该是多么的可怕。可以说,“正”是虚伪的天敌,“正”是欺诈的克星,“正”是清除污垢的钢铲,“正”是斩劈邪恶的宝剑。总而言之一句话:“正”是人间美好的追求。我们每一个人,对这美好的追求,都该始终不渝,都该死而后已。
人要走的正,站的直,清正廉洁,办事公正,为人正直,处事正确。为人民服务,就要堂堂正正为人,清清白白做官。
在西藏的最西部有一块恢弘而壮丽的土地,这里平均海拔高达4500米,全年无霜期不足3个月,空气含氧量不足海平面的50%,武警阿里地区支队支队长尼玛扎西已经在这里生活、战斗了整整20年。官兵敬他,因他一身正气;官兵服他,因他坦荡无私。
他常说:“在阿里干工作要苦干不苦熬、苦中建功绩,敢钻敢闯、敢拼敢干。”在阿里工作了20年的尼玛扎西,身体饱受恶劣自然环境的摧残,他的家里长年弥漫着一股浓浓的药味。可他凭借强烈的事业心和责任感支撑着病弱的身体,想的、干的,无不是工作上的事情。为了确保正常的工作开展,每餐饭前他都不得不坚持大剂量地服用“痛利散”、“高原安”等刺激性极强的药物。1999年11月父亲病危,他正带领官兵迎接上级工作组的年终考核,特急电报被他塞进了抽屉。老人病情恶化,不幸逝世。噩耗传来,他正在赶往总队开会的路上,满腹的愧疚、辛酸的眼泪以及对父亲的思念和缅怀之情,他都深深地埋藏在心里。
他总见不得别人有困难,捐款捐物他最积极,有时几乎是倾其所有。札达县中队战士邓光伦父亲病逝、母亲病重、妹妹被拐卖,家中困难重重,他一次捐赠了1000元现金;孔繁森小学特困学生拉巴因家庭无力支付到内地西藏中学上学的路费和学杂费,即将辍学。他不但发动全支队官兵为其捐款,而且又带头捐赠了500元现金;1997年8月至1998年4月,阿里地区遭受了百年不遇的特大雪灾,为向灾民献爱心,他先后捐款捐物折合人民币2500余元。据不完全统计,自1998年以来,他在自己家庭条件并不宽裕,生活十分拮据的情况下,共捐款捐物折合现金约10000余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