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鲶鱼效应说明了什么道理 > 第十六章 鲶鱼的互相残杀(第2页)

第十六章 鲶鱼的互相残杀(第2页)

第三,是否要各打三十大板?对于很多管理者来说,各打三十大板是必然的。即使是一方完全在理,一方胡搅蛮缠,也必须这样做,这样做能够保证别人说自己不偏袒任何人。因为这种面子观念导致很多管理者在处理这样问题的时候往往有失公正。

问题进入实际解决阶段,必须充分把握好各种解决工具。即使对下属的表扬和批评,在方法上也是有讲究的。

管理者对下属的表扬必须有诚恳的态度,任何表扬都应该发自内心。对被表扬者的优点、进步、成绩要做出中肯的评价,并期望他能够继续发扬优点,做出更大的贡献。这样的表扬才是有效的。而且任何表扬都应该实事求是,不询私情。表扬是一种有效的激励手段,只有客观公正,恰如其分和公平合理的表扬才能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

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一种激励手段,二者性质不同,但目的相同,都是为了激励下属奋发努力,做好工作。对于管理者来说,批评和表扬一样都是日常工作中必用的实效管理术。但有些管理者害怕批评员工,因为他们认为批评会导致下属意见重重,会不利于管理。这是管理者性格缺陷的表现,管理者应该勇于批评,尽量地通过批评来实现管理的优化。在管理工作中,表扬和批评两者都要使用,不可偏废。但是表扬面一定要大,而批评面一定要窄。因为过多过繁的批评会打消下属的工作积极性,影响正常的工作。

对下属进行批评同样要讲究方法。批评要尽可能个别进行,单独进行。只有对那些后果严重、问题典型、具有普遍教育意义的错误,才可以公开批评,以警醒和教育大多数。管理者的任何批评都不是为了批评本身,而是为了团结。批评的目的是要帮助落后者,最终提高企业的整体效益。因此管理者要从团结的大局出发,讲究原则,用真诚的态度来批评员工,而不是打击报复。

同时,批评要适度、客观。适度的批评才能真正起到积极的鞭策作用。如果下属已经真心改过了,就应适可而止,千万不要上纲上线,甚至打倒一片。管理者要把握批评分寸,要建立在掌握的事实基础之上,否则下属会感到十分委屈,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在批评中要注意掌握客观事实是进行批评的前提,要通过观察、了解明确错误人,该批评谁就批评谁,千万不能过于草率和盲从。切忌道听途说和片面之辞。

避免鲶鱼型人才互相残杀还必须注意不要阻止别人说什么。

周朝在成王和康王统治的时期,政局比较安定。但由于贵族加重剥削,再加上战争不断,平民和奴隶的不满情绪也随之增长。周朝的统治者为了控制人们,于是采用严酷的刑罚。到周穆王的时候,仅刑法就制订了三千条。然而刑法再严,也阻止不了人们的反抗。

到了西周第十个王周厉王即位以后,压迫就更加严重了。周厉王宠信一个叫荣夷公的人,他和荣夷公一起霸占了一切湖泊、河流,不准人们利用这些资源谋生。同时他们还勒索财物,虐待百姓。当时,把住在野外的农夫叫作野人,而把住在都城里的平民叫国人。周都镐京的国人不满厉王的暴虐统治,怨声载道。

大臣召公虎听到国人的非议越来越多,于是进宫劝告厉王迅速采取措施,不要再这样残暴了。厉王胸有成竹的认为自己有办法应付。很快他就下了一道命令,禁止国人批评朝政,他还专门从卫国找来了一个巫师,要他专门刺探批评朝政的人。只要巫师一发现有人在背后诽谤厉王,他就要立即报告。

这个巫师为了讨好厉王,于是派了一批人到处察听。而这些人四处敲诈勒索,如果有人不听从,他们就随便诬告。而厉王总是轻信巫师的报告,结果杀了不少国人。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国人就都不敢在公开场合里议论了。人们在路上相互碰到,也不敢交谈招呼,只交换了一个眼色,然后就匆匆地走开。

厉王见到批评朝政的人越来越少,于是十分满意。有一次,召公虎去见厉王,厉王便洋洋得意地对召公虎炫耀说现在几乎没有人再议论什么了。召公虎听了,叹了一口气说:“这种方法怎么能行呢?堵住人的嘴,不让人说话,比堵住河流还要危险!治水的根本在于疏通河道,让水自然地流到大海;而治理国家同样是这样,必须引导百姓说话,而不是硬堵住百姓的口,让他们不再说话。这样是会闯大祸的!”厉王不听。

过了三年,即公元前841年,国人实在忍无可忍,于是自发地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暴动。起义的国人围攻王宫,要杀厉王。而厉王得到风声之后,慌慌忙忙带着一批人逃命,一直逃过彘才停了下来。厉王出走后,朝廷里没有了国王,经大臣们商议,由召公虎和周公主持贵族会议,暂时代替周天子行使职权,这就是历史上的“共和行政”。

治水的关键在于疏导而不是堵塞,大禹的父亲鲧就是因为用了堵塞的方法来治理河水,结果迟迟没有把河水治理好,反而到最后被杀。而大禹之所以能够治理好黄河,就因为他懂得用疏导的办法。治理百姓同样如此,你不可能不让别人说话,议论,甚至宣泄,而应该用疏导的办法来引导舆论。

处理鲶鱼型人才的争端同样如此,你不能阻止他们说什么,也没有必要阻止他们说什么,但是你有办法引导别人的说法,让他们的说法对你有利,这是你能够做到的。其实哪个人前不说人,哪个背后无人说,不要把他们的说法看得太重,他们不管怎么说都对你没有任何影响,你是独立的,根本不是活在他们的说法之中。

古时候有很多人要为亡国死节,常常拿出的冠冕堂皇的理由是“后世该如何看我”?其实后世如何看他跟他一点关系都没有,后世如何看那是后世的事情,而且很多时候后世都是不看的,后世的人有自己的事情,哪有那么多闲工夫去理会前世已经发生的种种不幸。

很多时候,让鲶鱼型人才把话说出来是一种宣泄的方式,如果他们心中积怨太多,很容易导致采取极端的行动。鲶鱼型人才中会有这样一种人,他一般不喜欢说话,即使是受到委屈他都不会辩解,这种人往往把自己想说的话藏在心里,不表露出来,到忍无可忍的时候他会爆发,做出一些别人不可思议的事情。如果堵住别人的嘴不让别人说什么,就会让别人朝这种人的方向发展,如果他们一旦爆发起来,后果也是很难想象的。

管理者也没有必要为了取得别人说自己不偏私的说法而各打三十大板。

很多管理者都活在别人的评价之中,其实人又何必活在别人的评价中呢?历史上真正的大人物们都是半是盛赞,半是毁誉的。正是这种赞毁交加才更显得这些大人物有着重要影响。如果一个人总是得到赞誉,而没有半点毁誉,那么这个人肯定不正常,肯定很危险,就像当年王莽一样。

五代十国的冯道曾经问过他侍奉的某一个皇帝,他问朝廷中大臣们是如何看他的,皇帝说,毁誉参半吧。冯道笑笑说,其实我知道肯定是十分之九的人毁我,而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是认同我的。冯道在五代十国的乱世中为社会稳定作出了十分杰出的贡献,他这样的人居然也是毁多誉少,更何况普通人呢?

不过毁他的人那么多,但人家不在乎,还是继续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到冯道去世的时候,他的德望到了无可复加的地步。其实人家毁你,正是因为你对人家有影响,对人家重要,如果你对人家一点影响也没有,一点也不重要,那么人家也没有时间和精力来毁你,道理就是这样。

此外,还可以从两个方面来思考。

第一个方面,一个人真正可以引为知己的人并不多,因此真正了解自己的人也并不多。如果天下都了解了自己,那么证明自己是有问题的,或者过于懦弱,或者过于虚伪。既然自己的知己不多,那么这么多人盲从地毁你总比这么多人盲从地赞你要好得多,因为盲从的赞誉往往会让人头脑发热,而且容易受人利用和摆布。

第二个方面,真理往往掌握在少数人手中。在这个世界上大多数人是不了解真相的,他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理,他们所坚持所看好的人和事物往往都是假象。因此赞誉自己的人少未尝不是件好事,证明自己至少还有可能真的是个很了不起的人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