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来的人不少啊,看样子大抵有五分之八啦,来到的不说,没来的举手吧!
今天兄弟召集大家,来训一训,兄弟有说得不对的,大家应该互相原谅。因为兄弟和你们大家比不了,兄弟我是大老粗儿,你们大家都是从笔杆子里爬出来的,我是那炮筒子里钻出来的。你们大家都是各国留学生,都会说各国的英语话。所以今天兄弟不准备多讲,我就先谈三个纲目……
对于如此胡说八道的“演讲”,我们大约随便能看出其中的荒唐可笑了。然而我们平时的言辞中也往往由于知识不足而或多或少地闹点儿笑话或误会。因此,为了练出“三寸不烂之舌”,必须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
鲁迅先生在给一位青年的信中说过这样一段名言:“先前的文学青年,往往厌恶数学、理化、史地、生物学,以为这些都无足轻重,后来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起文章来也糊涂,所以我希望你们不要放开科学,一味钻在文学里。”有志于提高自己说话水平的人,读了这段话后应有启示吧。
口才的标准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第一,善于聆听,准确捕捉交谈各方的反应和敏捷地采取相应的对策,力争主动权,便整个谈话充满活力。
第二,陈述自己的话时要有实在的内容、清晰的观点、严密的逻辑、中肯的分析;意思要集中连贯,语脉流畅;用词要妥帖,句式要有变化。
第三,有很强的概括能力,在限定的时间里,可以简明扼要地把自己的思想完整地表达出来。
第四,有吸引人的气度,包括有饱满的情绪,诚恳的态度,热情的气氛和幽默的语调。
说话要准确
适当地运用语句,是先从心中的酝酿开始的。当然,除思想观点正确、思维严密有序外,首先要正确理解语句的含义。但是,有时你本身使用的语句是正确的,也可能造成误解。这是为什么呢?
其一是你出现“口误”。由于环境的干扰、精力的分散,会造成这样想那样说的情况。
其二是倾听的一方由于理解上出了问题,没能正确领会你的含义,因而出现语言误会。
当出现上述情况时,请不要在咬文嚼字上兜圈,说者和听者都要抱着宽容的态度,重新再交流一次,遇到重要问题,听者还应把说者的话重复一遍,以检验是否有错误的理解。
语句的准确,不能单从语法的意义去理解。说话是离不开环境和对象的,如何使语句恰如其分地表现此时此刻你的思想,往往有更高的要求。
话要说得准确,还包括要说的得体。如有些人爱加重语气,每次说的都是“真话”、“非常重要”的消息、“最动听的故事”,等等,常用“最”、“极”“非常”、“无限”之类的字眼,显得非常平庸,到真的有值得称“最”的时候,就无法表示了。因此,说话者不仅要考虑主观方面的要求,还要兼顾到客观方面的要求,只有两者统一了,才会使表达的效果更好。
1.如何选择话题
要想练就好的社交口才,还应该在其他方面有所注意的,首先就是如何选择话题了,在社交场合,如果你所讲的话题不合大家的口味,那么就算你再有口才,别人也不会听你的。
如何选择话题呢?最普遍的误解是,以为那些不平凡的事件才值得谈。有人与朋友见了面想开口的时候,总想在脑子里苦苦思索,企图找一些怪诞的奇闻、惊心的事件或者刺激性的新闻当话题。
可是,要知道,这样的话题毕竟是不多的。
其实,人们除了爱听一些奇闻外,更多的是爱听与日常生活有关的普通的话题。
还有一个误解,就是认为必须谈一些深奥的、能显示学问的话题,才能获得别人的尊重。但这类问题,即使准备充分,一般也很难找到知己。
因此,对话题的选择。大可不必作茧自缚。在这方面,国外许多保险公司业务员的做法和经验有许多值得借鉴。
他们在开展工作时,有一个必须尊奉的准则:若想与顾客交易,先要学会面对任何人都能开口说话的胆量和本事。
美国俄亥俄州一家纽约人寿保险公司的业务员安德生说:“从事我们这一行工作,每个人都想和别人取得更进一步的认识和了解。但是有些人彼此面对面,却不知道如何寻找话题。其实,只要有心与别人接触,话题实在多得唾手可得。”
不错,一个人生活在社会中,身边所看到,听到,感受到得事件都是很好的话题。
但是,有一些话题你却必须小心避免:
第一,不要对你不知道的事情冒充内行;
第二,不要向陌生人夸耀你的成绩,诸如个人成就,富有程度等;
第三,不要在公共场合去议论朋友的失败、缺陷和隐私;
第四,不要谈容易引起争执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