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改运的几种方法 > 第10条法则 讲究策略法则冲动鲁莽导致错误(第2页)

第10条法则 讲究策略法则冲动鲁莽导致错误(第2页)

于是,哈默以高薪从德国聘来技术人员,从荷兰引进机器设备,在莫斯科办起了铅笔厂。哈默的工厂所生产的铅笔不仅满足了苏联全国的需要,而且还出口到土耳其、英国、中国等十几个国家。哈默从中获得了百万美元以上的利润。

再后来,哈默从苏联返回美国时,美国正处在经济萧条时期,所有企业家都在为保存自己而努力,而哈默却寻找到新的机会和市场。

当时,富兰克林·罗斯福正在竞选总统。在竞选中,罗斯福提出了一整套振兴美国经济的计划。

为此,哈默判断,只要罗斯福登上总统宝座,禁酒令一定会被废除,从而既缓解全国对啤酒和威士忌的渴望,又以此来刺激美国经济的发展。因而,随着产酒高潮的到来,酒桶的需求量将会空前增加,而市场却没有太多的酒桶。

于是,哈默不失时机地从苏联订购了几船制造酒桶的木材,在新泽西州建了一座现代化的酒桶厂。

当禁酒令废除的时候,哈默的酒桶正从生产线上滚滚而出,并很快被各酒厂高价抢购一空。

继而他又开办了酿酒厂,生产的丹特牌威士忌酒以其物美价廉而享誉美国。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想吃牛肉的人越来越多,但优质牛肉在市场上却很难见到,哈默又是“见缝插针”,迅速筹资在自己的庄园“幻影岛”上办起了一个养牛场。

他用了1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20世纪最好的一头公牛“埃里克王子”。

“埃里克王子”像棵摇钱树,为哈默赚了几百万美元,而哈默也从此由门外汉成为了美国畜牧业公认的领袖人物。

从上面哈默屡试不爽的成功经验中,你不能不明白,这一切其实都是“见缝插针”所带来的成功效应。

不要有“修补”心理

很多人对自己使用的东西都有一种修补心理。我们生活中做每件事情,都应该有一个大局的眼光,但是有时候我们常常被眼前的蝇头小利所迷惑,产生了这种极不科学的修补心理。

某家报纸曾经刊登过这样一个事例:一个香港的老板来大陆投资,机器设备都是从国外进口的最好的,生产效率极高。但是有一天突然这个地方发了洪水,虽然经过奋力抢救使大部分机器脱离了险情,但是还是有一台设备没有抢救出来。洪水退了,为了尽快恢复生产,香港老板就在当地市场上尽快采购了一台中国大陆制造的机器来充当重任。

这台机器质量还过得去,用了一段时间也没有什么大的问题,但是不久它就原形毕露,各种小毛病开始显现出来。今天这个螺丝松了,明天那个零件坏了,总得不断修理,这样常常影响整个生产任务的顺利进行。老板想重新买一台进口的新机器,但是进口机器非常贵,再说这台机器也还能用,所以就这么一天又一天地耗着。但是那个大陆产的机器还是不争气,总是出毛病,而且损坏的周期越来越短。到年底一算细账,就因为这台机器的这些各种小毛病,产量较上年度有明显的减少,这些损失加上维修费用等,足可以换一台进口机器了。香港老板这才下了决心,以低廉的价格把这台机器处理掉,从国外购置回一台新机器。

但凡我们想把一件事情做好的时候,我们都不能有凑合用的心理,应该更换的东西一定要更换,该重新购置的东西就重新买,只有这样才能提高整个工作的效率。细枝末节上的修修补补,虽然能够满足暂时的需求,但是从整个长远的计划完成的角度来看,这会是非常不明智的做法。

我们日常生活中都有不少这样的例子,为了节省一些眼前看得见的钱,而宁愿去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修补那些应更新淘汰的东西,用明天的收益去做赌注。同样道理,在做事情和用人上也绝不能有此类的凑合、修补心理,今天这儿出问题,明天那儿有毛病,既影响效率,又影响心情,而且这些薄弱环节总会在关键时刻掉链子,给你造成最大的损失。

掌握审时度势的策略

古今中外历史上都不乏靠举措适时而获巨大成功和胜利的事例,同样,因坐失良机而丢掉大好局面,甚至国破身亡的事例也不胜枚举。历史上的教训和经验说明我们做事不可不三思而后行啊。

第一,冷静思考 判断时机

冯景禧1922年出生于广州市一个商人家庭,他没有读完中学,16岁到香港卑利船厂学生意,随后又在广州、香港当过货币兑换店的跑腿,还与人合作经营酒楼,从事外汇和黄金买卖。1948年,他从香港运鱼苗往台湾销售,鱼苗在运输途中死掉。他在台湾买了一批香蕉运回香港,船在从台湾往香港途中遇上了风暴,被风吹离了原定航向,大部分香蕉烂掉。一次次的失败使冯景禧冷静了下来,他把他的大部分精力都用于对问题的思考,而不是一味的贸然前进。机会终于来了。20世纪50年代初,美国侵略朝鲜,中国和美国在朝鲜拉开了战线。美国对中国实行了战略物资的“禁运”,像汽油、橡胶轮胎、机器零件等都划入了禁运范围,冯景禧巧妙地利用了时局,把这些物资通过澳门的商人向中国大陆出售,获得了厚利。50年代到60年代,香港房地产蓬勃发展,冯景禧与友人开办了新鸿基地产公司,成为香港规模较大的一家地产公司。1967年,香港社会异常动乱之后冯氏曾想移居加拿大,但到加拿大去了一次之后,他又回到了香港,在香港开始了他的第二次飞跃。1969年,冯景禧创办了新鸿基证券公司。同年在新成立的远东股票交易所得到了一个席位,这个席位使新鸿基证券公司的股票能够上市交易。冯景禧还广泛吸收存款,代理客户财务,投资、买卖证券、外汇和黄金,在其他股票经纪公司集中力量为大客户服务的时候,新鸿基证券公司却着力于为小户、散户等效劳,为他们买卖股票,集中了小户、散户的资金,使新鸿基证券公司成为香港股票市场一支举足轻重的足以左右股票价格的力量,业务日益兴旺。80年代后期,这家创业时只有几名职工的经纪行,一跃而为上千职工的大公司。现在,新鸿基与美国、法国等建立了合作关系,在伦敦、马尼拉、纽约、北京开设了办事处。

冯景禧从一个一文不名的小学徒成长成为一个世界级的经济强人,绝对不可能说是巧合而只能说是抓住了机遇。早年的冯景禧历尽挫折,一次次的失败给他注射了一剂“清醒针”,使他由一个单纯的商人转变成为一个冷静的思考者,他从钱与钱的交易中退了出来,作为一个旁观者,冷静地思考时局,为自己的下一步制定方略。“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失败教会了冯景禧如何去面对风险,如何思考问题。

当然,把握时机只是事物发展的外因,要实现成功还得要实现内外结合,一个正确的经营方式才是实现成功的关键所在。如果冯景禧不是另辟蹊径,对散户和小户开展业务,而只是一味地对大户开展业务,我们可以想象,他可能陷入恶性竞争而难以自拔,很难形成自己的特色,因此在把握时机时,重点还要实现经营方式的突破,包子不光要皮好看。

第二,当断则断

机会总是稍纵即逝的,而抓住机会使之成为巨大的转折点,不仅需要对机会敏锐的“嗅觉”,也需要利用机会的魄力。

三国时期的袁绍集团,其实力在诸雄中首屈一指,被公认为最有希望问鼎天下。袁绍麾下,谋士如云,战将如林。但是由于袁绍的“多谋少决”,官渡一战,却败于曹操之手。“多谋少决”,是缺乏判断力的表现,这对一个统帅或决策人物来说,是致命的弱点。

袁绍手下谋士如云,这是一个极为有利的条件,但一到决策时,众谋士各抒己见,袁绍就失去了主心骨,不知取舍,优柔寡断。

刘备是当时袁绍潜在的竞争对手之一。白马之战中,袁绍听说有位赤脸长须使大刀的勇将(刘备的结义兄弟关羽)斩了他的大将颜良后,大怒,谋士沮授乘机建议除去刘备。此时袁绍指着刘备说“汝弟斩吾大将,汝必通谋,留尔何用?”说着就要将刘备拉出去斩首。刘备从容地说“天下同貌者不少,岂赤面长须之人,即为关某也?明公何不察之?”袁绍听后,马上改变了主意,反而责怪沮授“误听汝言,险杀好人。”遂仍请玄德上帐坐,议报颜良之仇。接着,关羽又杀了袁绍的大将文丑,谋士郭图、审配入见袁绍说“今番又是关某杀了文丑,刘备佯推不知。”袁绍听后大骂“大耳贼,焉敢如此。”命令将刘备拿下斩首。刘备又辩解道“曹操素忌备,今知备在明公处,恐备助公,故特使云长诛杀二将。公知必怒。此借公之手以杀刘备也。愿明公思之。”毫无主见的袁绍听见,竟反过来责备郭图、审配等人“玄德之言是也。汝等几使我受害贤之名。”袁绍两次欲杀刘备,而刘备都化险为夷,从中可看出刘备的机敏,更可反映袁绍出尔反尔、多谋少决、谋而不断的性格特征。

“多谋少决”,使袁绍失去战机。在官渡之战的相持阶段,许攸曾向袁绍献计“曹操屯军官渡,与我相持已久,许昌必空虚,若令一军星夜掩袭许昌,则许昌可拔,而操可擒也。今操粮草已尽,正可乘机会,两路击之。”但袁绍却顾虑曹操诡计多端,拒绝了许攸的建议,在最关键时刻贻误了战机。倘若袁绍能够当机立断,抓住有利战机,及时采纳许攸的建议,那么其结果很可能如曹操所说“若袁绍用子远言,吾事败矣。”可见,当断不断,看起来似乎稳妥,实际却潜伏了更大危险。

在现实生活中,往往有许多天赐良机,稍纵即逝。作为决策者,就要善于抓住这些良机,充分利用这些良机。

如何抓住良机呢?这就需要决策者具有果断的素质。所谓果断,是指把经过深思熟虑后的选择,迅速明确地表达出来。果断,说明了决策者的思想高度集中,是他敏锐反应力的体现,他对信息的吸收和消化,对经验的综合和应用,对未来的估计和推测,都能在短时间内完成。

要达到这一点,作为决策者就必须对事件有迅速作出判断和选择的能力,有敢于对事件的过程和后果负责的精神和能力。顾虑重重,怕这怕那,畏畏缩缩,“一看,二慢,三通过”的人,不可能成为一个好的决策者。因为在看和慢的过程中,情况在变化,在等的过程中,可能会产生更多的风险。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