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曾国藩做人 > 第四章 曾国藩的坚忍挺立之律(第1页)

第四章 曾国藩的坚忍挺立之律(第1页)

天下事,在局外呐喊议论,总是无益,必须躬身入局,挺膺负责,才有成事之希望。曾国藩的文治武功,得力于“挺”字诀尤多。“挺”字之用,并非全凭威猛,主要表现在明辨大局,挺身而出,敢于担当;遇到艰危时刻,挺然而立,坚忍卓绝,不动摇,不气馁;形势有利,则一往无前,挺进不疑。曾国藩的一生为人处世,处处体现出“挺”字精神。

关键时刻要“挺”得住

太平天国起义在广西金田村爆发时,咸丰皇帝刚刚登上宝座,对处理国家大事还没有多少底气。不过他毕竟是很有才能,很快就沉着下来,采纳了“以汉人治汉人”的建议。由于曾国藩的名声,咸车皇帝的将点到了他头上,命令他以在籍侍郎的身份襄办团练,协助地方“防剿”反清起事。

接到皇帝的圣旨之时,曾国藩正在家里守丧。从内心出发,曾国藩还是想去建功立业的,但母亲的丧事还没办完,自己正在守丧,如果轻易答应,恐十白被人耻笑,所以他放出话来:我要守丧,不能遵旨。为了表示自己的决心,曾国藩写好了奏章,准备托人上奏皇帝。好友郭嵩焘对曾国藩发起了一场游说活动,然而曾国藩好像铁了心,就是不答应。后来郭嵩焘搬出曾国藩的父亲曾麟书。曾国藩看到时机已经成熟,按捺不住建功立业的)中动,也无法推辞了,于是上演了一场“投笔从戎”的好戏。从此,他开始了一场“文人干武事”的艰苦大业。

曾国藩虽然领了旨,但他实际是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皇帝虽然命令他以在籍侍郎衔去办理军务,但摆在他面前的是一幅要钱没钱、要人没人的烂摊子。建立一支什么样的军队呢?这也是曾国藩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面对这重重困难,曾国藩并没有退缩,而是一步一步地前进。他认为清政府的八旗兵、绿营兵是无用的军队,自己训练的士兵应该有更大的战斗力,应该有独特的精神,应该直接归自己指挥……这些都成为他建立和发展湘军的指导思想和行动准则。

关于人和钱的问题,曾国藩并非束手无策:曾国藩虽然“无能”,但是最擅长的是用人。此时,他的两员大将出现了,一位是江忠源,一位是罗泽南。这两个人物在清朝历史上是赫赫有名的。就是在这两位干将的鼎力支撑下,曾国藩开始了与太平军的殊死战斗。江忠源带来了一批“楚勇”,罗泽南带来了1000多人的“湘勇”,这真是“雪中送炭”,救了曾国藩的急。

办团初期,曾国藩的主要任务是“办匪”,也就是镇压当地的农民起义。可是太平军很快就从广西打到湖南,从湖南打到湖北……曾国藩是一个“慢郎中”,而咸丰皇帝的“心病”太平军却是急惊风:1853年,太平军打到了湖北的蕲、黄一带,湖北省会武昌告急,皇帝下令曾国藩出兵增援湖北。这年年底,太平军大将胡以晃进攻安徽庐州(合肥),皇帝第二次下令曾国藩火速率兵救援。次年二月,太平军攻破黄州清军大营,皇帝第三次下令曾国藩立即赶到武汉救援。面对皇帝的道道急旨,曾国藩又该如何处置呢?他深知自己白手起家,是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训练出能征惯战的军队的,湘军刚刚建立,用这样的军队去与太平军作战,无异于以卵击石。

出兵还是抗旨,对曾国藩来说,无疑是非常难办的,如果没有“挺”功是不行的。此时的曾国藩承受的压力可想而知。但是,他更清楚,太平军绝非一般的农民军,而是训练有素、战斗力很强、战术和战法都很厉害的军队。曾国藩知道,没有一支劲旅是绝对不能出征的。当时,曾国藩的湘勇虽然有了一定的规模,与一般的小股农民武装战斗是没有大问题的,但是如果要与太平军作战,没有一支熟练的水勇和一支成熟的炮队是万万不可能的。他下定决心,船要大船,炮要洋炮。造船要精工良木,买炮不惜重金。大船、洋炮不齐,绝不出兵。曾国藩在给朋友的书信中谈到了这方面的问题:

剑戟不利不可以断割,毛羽不丰不可以高飞……此次募勇成军以出,庶与此巨贼一决死战,断不敢招集乌合,仓促成行,又蹈六月援江之故辙。虽蒙糜饷之讥,获逗留之咎,亦不敢辞。

这时候的曾国藩,真可以说是“千呼万唤不出来”。

咸丰皇帝认为,太平军攻势凌厉,调曾国藩的湘勇是为了解决朝廷兵力不足,当今帮手;而曾国藩认为,八旗军和绿营军是没有希望的,只有依靠湘勇才能最后解决问题,才能最终完成任务。由于君臣之间的想法不一样,所以产生了矛盾。

曾国藩多次上奏说:“事势所在,关系至重”,不能草草而出,并向朝廷建议”实行四省联防”。咸丰皇帝对此很不满,在曾国藩的奏折上批道:

近览你的奏章,简直以为数省军务一身承当,试问汝才力能乎否乎?平日矜诩自夸,以为天下人才没有超过自己的,及至临事,果能尽符其言甚好,若稍涉张皇,岂不贻笑天下!从这种讥讽的口吻中可以发现,在咸丰皇帝看来,曾国藩不过是一个好高骛远、自吹自擂的书生,把自己看得太重要了,因此他又一次下令曾国藩出兵。但曾国藩并不因为自己受到了讥讽就出兵,上奏说:

臣自知才智浅薄,唯有愚诚不敢避死而已,至于成败利钝,一无可恃。皇上如果责臣以成效,则臣惶悚无地,与其将来毫无功绩受大言欺君之罪,不如此时据实陈明受畏葸不前之罪。臣不娴习武事,既不在籍服丧守孝贻讥于士林,又复以大言贲事贻笑于天下,臣何以言自立于天地之间乎!每到夜间焦思愁闷,只有痛苦而已。为臣请皇上垂鉴,怜臣之进退两难,诫臣以敬慎,不遽责臣以成效。臣自当殚尽血诚,断不敢妄自矜诩,亦不敢稍涉退缩。曾国藩的这一片血诚还真的打动了咸丰皇帝,从此咸丰不再下令催促他增援外省,并且御笔朱批对他进行安慰:“成败利钝故不可逆睹,然汝之心可质天日,非独朕知。”

曾国藩数次抗旨不遵,不但没有引起皇帝的不满,反而得到了皇帝的信任,看来曾国藩是“挺”之有理的。对此曾国藩当然更是感激涕零。很多年后,曾国藩对此还是念念不忘。在九江战役中,原奏折的底稿与他的坐船一起落入了太平军的手中,于是他专门派人去京城抄回原来的奏稿与咸丰皇帝的“朱批”一起保存,以显示皇帝对他的“恩遇”。

曾国藩不出兵,不仅违背了皇帝的命令,也抛开了师友的情谊。湖北发生第一次危机的时候,他先接到了皇帝的圣旨,接着又接到了湖广总督吴文镕的求救信。吴文镕是曾国藩的老师,两人关系十分密切。无论是公事还是私交,曾国藩都应该出兵救命。但是曾国藩不肯出兵,害怕败在太平军的手下。

曾国藩怀着十分痛苦的心情给自己的老师去信,细细地说明不能出兵的道理。吴文镕被完全说服了。后来吴文镕又被太平军围困,反而给曾国藩去信,劝曾国藩稳重再稳重。信中说:

我今为人所逼,以一死报国,无复他望。君所练水师各军,必等稍有把握,然后可以出而迎敌,千万不要因为我的缘故,轻易率兵出师,东南大局,全仗你一个人了,务以持重为意。我虽然是你的老师,但从国家的角度来看,我的作用不如你。希望三思。

曾国藩不能出兵救老师,心里的滋味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的老师虽然理解他,但是吴文镕的死给曾国藩造成了很大的损失。吴文镕在清政府有很高的地位,只要曾国藩有什么麻烦,他都会挺身而出,处处为曾国藩说话。吴文镕一死,曾国藩失去了一大支柱,后来在政治上常常陷入困境,没有人替他说话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老师死了,曾国藩没有了政治上的依靠,这是他在这场抗旨风浪中的,一大损失。曾国藩的另一大损失是江忠源的战死。

江忠源是湖南新宁人,早在道光年间就认识了曾国藩。黎庶昌所著的《曾文正公年谱》记载过这样一段故事:

江公素以任侠自喜,不事绳检,公与语市井琐屑事,憨笑移时。江公出,目送之,回顾嵩焘日:“京师求如此人才不可得。”既而曰:“是人必女功名于天下,然当以节义死。”时承平日久,闻者或骇之。江公自是遂师事公。

当时,江忠源不过是一名举人,而曾国藩已经是二品官员了。曾国藩从那时起,就与江忠源关系密切,江忠源把曾国藩当成老师。早在1847年,江忠源就组织了一批乡勇,镇压了青莲教起义,因此获得了知县的官职。有人曾经开玩笑说:做学问,曾国藩是江忠源的老师;而办团练,江忠源是曾国藩的老师。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1851年,江忠源的父亲去世,江忠源回家守丧。太平军起事以后,他就带领招募来的乡勇前往桂林、蓑衣渡等地和太平军交战。太平天国南王冯云山就是在蓑衣渡与江忠源作战而死的。1853年,江忠源被赏赐二品顶戴,不久升为安徽巡抚,官在曾国藩之上。

江忠源在庐州被困,情况非常危急,咸丰皇帝紧急下令曾国藩救援。可是曾国藩忍着巨大的悲痛,因为兵丁还没有训练好,就是不发兵。最后,江忠源战死。

曾国藩是一个书生,打仗对他来说,无异于赶鸭子上架,所以他与江忠源秘密商定,要精心训练一万精兵交给江忠源,让他去完成消灭太平天国的重任。可是江忠源一死,迫使曾国藩不得不亲自出马,可谓“逼上梁山”了。

“挺”是一种心理素质,是一种谋略,包含着人生的诸多真谛。“挺”最基本的一点就是要“挺”得过去。”挺”必须有大公无私的精神,所谓”眼底无私天自高”。可以想一想,如果曾国藩前十的良后怕虎,又怕在皇帝那里获罪,又怕对不起师友,那么,曾国藩就不是曾国藩了,太平天国起义也可能是另一个结局。

撑起两根穷骨头

曾国藩在与属下官员闲谈时,曾语重心长地对他们说道:我年轻时喜欢与人挺着干,现在老了,不挺了,也就没有什么功绩了,看来还得挺,所以你们要记住,世上的事能不能胜,就看你挺不挺得住。

“挺”的这一层意思,指的是在危急时刻,要坚持住。曾国藩称之为“坚忍”。在曾国藩自己身上,主要表现在这样三个方面:

一是对生理上的痛苦的承受。曾国藩生下来就患有顽固性的皮肤病,俗称牛皮癣,发作时痛佯难忍。曾国藩几乎每天都忍受着这种折磨,为此还出现了他怕“毛”的传说,一怕鸡毛,二怕长毛(太平军)。就在疾病的煎熬中,他仍然南征北战,丝毫不影响治军作战。他的惊人承受能力无法不令人敬佩。对此他谈笑自苦,如咸丰十一年(1861)六月,他给李续宜的信中说:“敝疮亦小愈,然手不停搔,颇以为若。郑板桥有言:‘隔靴搔痒,赞亦可厌;入木三分,骂亦可感。’阁下既吝此‘隔靴’之赞,鄙人当自为‘入木’之爬。何如,何如?”其言诙谐幽默,而所受之若,绝非别人可想象。由此更显示出他的“挺”字功夫。

二是对于各种政治上的挫折和官场上的失意,他都能挺住。曾国藩在仕途上也非一帆风顺,如咸丰七年(1857)被迫家居,同治六年(1867)因剿捻不力而被撤职回任,对他都是很大的打击。但他并不气馁,仍以“挺”字坚持,静待时机。

三是军事上的挫败,他对付失败的办法也是“挺”,即坚忍。四次惨败,他都靠顽强的意志挺了过来,重新振作,转败为胜。

由于经历了无数困难,使曾国藩得出了这样一个认识:无论何人,只要想做成一番事业,就得经受磨难。他在日记中写下了自己的体会:“天下事未有不自艰苦得来而可久可大者”,“天下断无易处之境遇”。而能成就事业的人物,必须具备与困难作斗争的意志。

曾国藩给湘军名将刘松山接连写过两封信,都是教导他面对困难要挺住:“凡享有大名者,无不从坚忍艰苦而成”,“古来大有为之人,每于艰险之时,坚忍支撑得住,可做非常事业。”

在给自己的学生黎庶昌的信中,曾国藩也说过同样的话:“从古奇人杰士类皆由磨砺中来,艰巨杂役,磨砺也;米盐繁琐,亦磨砺也。”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