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幕是我们大多数人所熟悉的:
几个好朋友一起去饭店吃饭,彼此都让着点菜。如果是平时自己一个人吃,不一定会点那些很贵的菜,但是在朋友面前,这种心理就会发生奇妙的变化,往往会点一些价格昂贵但很“显面子”的菜。但最后吃完饭结账时你会暗暗心惊。
那么,AA制是不是可以解决这个问题呢?假设你和两个好朋友一起去吃西餐,讲好花费三个人平均分担,那么,当你点自己的餐饮时,你不太会慷他人之慨地搞“多多益善”。因为,虽然你点的东西有三分之二的花费是由另外两位朋友负担,可是你也要负担整个餐费的三分之一。如果你多点的话,朋友就要多负担,朋友即使不讲,心里也会有点嘀咕。反之亦然。因此,将心比心的结果是每个人点的大概会和自己一个人单独进餐时所点的差不多。三个和尚也许会有一点儿浪费,但绝不会多。
可是,熊教授告诉我们,如果你现在是参加聚餐,总共有30个人,花费也是大家平均分担,情况很可能就大不相同了:你少点一些,别人只少付三十分之一;你多点一些,别人也不过多负担三十分之一。因此你又何必当傻瓜,浪费一点又有何妨。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结果是每个人最后所点的会远超过三个人吃饭或自己一个人进餐时所点的;而每个人最后所分担的,也就远远高过自己单独进餐时的花费。
透过AA制这种现象,我们看到的事实是:在小团体里人数少,彼此观察约束比较容易,所以每个人都比较容易有理有节。当团体变大时,个人的重要性下降,责任感也因而减少,最后呈现出来的往往就是一盘散沙的局面。而且,这种大组织导致的效率低下,在现代生活里几乎随处可见:尖峰时段的塞车(谁都不愿意停在路边休息,让别人先走)、社区鱼池里的一摊死水(反正自己家里的水族箱生气蓬勃了)。
这些现象虽然令人难过,但却不令人困惑——这是人多时很自然的现象。对于这些现象,光作“人心不古、世风日下”的感叹,或者作“复兴文化、发扬传统”之类的呼吁没有用。应用经济学的知识,了解背后的原因和各种条件的相关结构,然后再考虑以现有的资源进行调整、改变是完全有可能的。
例如,30个人聚餐时,不妨先约定每个人花费的上限;在社区里大家可以共同出钱雇请专人,在负责安全之外也负责照料鱼池;或者,把鱼池改成花圃或者溜冰场也可以。另一方面,也许根本就不应该定下“把交通问题彻底解决”这种不切实际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