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人活着,学会隐藏自己的意图非常重要。一方面,它可以使你始终保持清醒的头脑,避免自误;另一方面也可以借此迷惑你的对手和敌人,减少他扰,等到他们惊觉时,你早已是一骑绝尘,他们也只有望而兴叹的份了。
曾国藩练兵时,每天午饭后总是邀幕僚们下围棋。一天,忽然有一个人向他告密,说某统领要叛变了。告密人就是这个统领的部下。曾国藩大怒,立即命令手下将告密者杀了示众。一会儿,被告密要叛变的统领前来给曾国藩谢恩。曾国藩脸色一变,阴沉着脸,命令左右马上将统领捆绑拿下。
幕僚们都不知为什么,曾国藩笑着说:“这就不是你们所能明白的了。”说罢,命令把统领斩首了。他又对幕僚们说:“告密者说的是真实的,我如果不杀他,这位统领知道自已被告发了,势必立刻叛变,由于我杀了告密的人,就把统领骗来了。”
日本的前围棋高手高小秀格,曾以“流水不争先”为座右铭。他在和别人对弈时,常把阵式布置得如同缓缓的流水一样悠闲散漫,让对手掉以轻心,丝毫不加戒备。但一经发动自己的阵势却能在瞬间聚涌流水波澜中所蕴藏着的无限能量,使对手在惊慌失措中迅速被击溃,投子认输。
这种“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做法,无论是在战场、官场还是商海中,屡见不鲜,而且往往能够出奇制胜,收到奇效。
唐高宗时,吐蕃国势力日渐强大,引得西突厥归附。唐朝干预吐蓄国的吞并活动,结果导致双方的和亲关系破裂。唐朝声明对付吐蕃,并封西突厥酋长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将军,让他与吐蕃脱离关系。
阿史那都支表面上臣服唐朝,但暗地里却仍与吐蕃联手,一起侵扰唐朝西境。
唐朝欲发兵征讨西突厥,吏部待郎裴行俭启奏唐高宗说道:“现在吐蕃强盛,西突厥已表示与我朝修好,我们不便公开两面用兵。现在波斯王去世,其子泥涅斯作为人质还在我京师,不如遣使把泥涅斯送回国去继位。途经西突厥时趁机行事,或许可以不战而降西突厥。唐高宗听后觉得有理,遂命裴行俭为使者,护送波斯王子回波斯继位,实际上则是要借机降服西突顾。阿史那都支也知道裴行俭一行的目的绝非这么简单,也派遣了不少刺探,以便不断向他报告裴行俭的一举一动。
公元679年盛夏,裴行俭到达西州,西州众官吏都出城迎接。裴行俭召集西州的豪杰子弟千余人跟随,四处扬言说天气实在太热,不想急急远行,等到天凉之后再启程西行。
阿史那都支本来担心裴行俭会趁势猛攻,如今听说裴行俭要留在西州,天凉时才会来西突厥,自然万分高兴,一下子放松下来,到处寻欢作乐,消磨难熬的酷暑,丝毫不加防范。
裴行俭又召集西州四镇的酋长,对他们说道:“以前我在西州时最喜欢打猎,
现在正好闲着没事,我想重游旧日猎场,同时游遍各地,不知谁愿与我同行?”当地人本以游猎为生,一听此言,所有酋长子弟及下属,都欣然应声同行。裴行俭又说:“你们既愿与我同行,就应该听我约束。”众人自然又齐声应允。
于是裴行俭精选其中的万余人马,编成队位以打猎为掩饰,暗中加以操练,待时机成熟,他便急令队伍抄小路向西快速行进,过不了几日便来到了阿史那都支的部落附近。在阿史那都支大帐10余里的时候,裴行俭派遣使者去向阿史那都支问候。”
阿史那都史见唐使突然来到自己的营帐,异常惊慌。后来见使者安详平和,也不指斥他与吐蕃暗地勾结串联之事,更没有要讨伐的意思,这才慢慢放下心来。本来阿史那都支已与部下商量清楚,从现在开始积蓄力量,单等秋凉时与唐军决一雌雄。如今唐兵冷不防地来到眼前,负隅顽抗无异于自取灭亡,而且从唐使的态度来看,唐朝似乎还不至于马上动手,干脆与之周旋,故意装出一副尊唐的样子,只率子弟亲信500余人前去拜访裴行俭。
裴行俭表面上表示欢迎,暗地里却早已设下埋伏,一等阿史那都支等人进入营帐,号令立下,伏兵从四处涌出,500余人被悉数拘禁起来。
裴行俭兵不血刃,擒获了西突厥的酋长,大功告成。然后令波斯王子自己回波斯去,留人护防安西都护府,修筑碎叶城,’巩固边防。一切缮后的事完毕后,裴行俭自己押解俘虏东进,凯旋而归。
老百姓常说:“不出声的猫逮大耗子。”确实,聪明的人做事总能在不经意间轻易取得成功。世事虽然难料,但真正的竞争之道应该是:以正和、以奇胜。
隐藏自己的实力很重要
古代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记载了有名的特洛伊战争:联军为了攻破特洛伊城,费尽心机想出一条计策。两军交战联军假装节节败退,仓惶中丢下一个内装精兵的木马。特洛伊人眼见敌军败走,欢声雷动,顺理成章地将木马作为战利品带回城内,是夜正当特洛伊人庆祝胜利的时候,木马内暗藏的无数精兵一涌而出,杀得特洛伊人张慌失措,迷糊殒命。城外守候的联军将士一见城内大乱,也急急向城头进攻,一举占领了特洛伊城。这就是有名的“木马计”。
俗话说得好:“兵来将挡,水来土淹。”除非是傻瓜,否则,没有人会拿鸡蛋去跟石头碰。针锋相对,是人们在竞争中的第一选择。
所以,隐藏自己的真实力量,不仅可以免除“人怕出名猪怕壮”的烦恼,更重要的是能够使对方放松警惕,让你在激烈的竞争中变得轻松。
三国时期,由于荆州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成为兵家必争之地。公元217年,鲁肃病死。孙、刘联合抗曹的蜜月已经结束。当时关羽镇守荆州,孙权久存夺取荆州之心,只是时机尚未成熟。不久以后,关羽发兵进攻曹操控制的樊城,怕有后患,留下重兵驻守公安、南郡,保卫荆州。孙权手下大将吕蒙认为夺取荆州的时机已到,但因有病在身,就建议孙权派当时毫无名气青年将领陆逊接替他的位置,驻守陆口。陆逊上任,并不显山露水,定下了与关羽假和好、真备战的策略。他给关羽写去一信,信中极力夸耀关羽,称关羽功高威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称—介书生,年纪太轻,难担大任,要关羽多加指教。关羽为人,骄做自负,目中无人,读罢陆逊的信,仰天大笑,说道:“无虑江东矣。”马上从防守荆州的守军中调出大部人马,一心一意攻打樊城。陆逊又暗地派人向曹操通风报信,约定双方一起行动,夹击关羽。孙权认定夺取荆州的时机已经成熟,派吕蒙为先锋,向荆州进发。吕蒙将精锐部队埋伏在改装成商船的战舰内,日夜兼程,突然袭击,攻下南部。关羽得讯,急忙回师,但为时已晚,孙权大军已占领荆州。关羽只得败走麦城。
先是陆逊装成“黄口小儿”“文弱书生”,后是吕蒙把精兵隐为商人,即便是关羽身经百战孔武有力,最终都免不“一失足成千古恨”。
战国时孙膑,为孙武后代,他智谋过人,德才兼备。
魏王听说孙膑有过人的智慧,又听人讲孙膑是庞涓的同学,便想让庞涓写信请孙膑来魏国。当时,庞涓在魏王手下是一员大将,他的儿子庞英、侄子庞葱、庞茅都当了将军,成了十分有名气的“庞家军”。齐国曾派兵来攻打魏国,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魏王便十分信任他。庞涓知道孙膑智谋过人,有治国的韬略,十分嫉妒他,无奈魏王执意要请孙膑,只得亲自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与魏玉一番交谈。就显露出了极大的才干,魏王想拜他为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后忙对魏王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哪能在我的手下。不如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功之后,我再让位于他。”其实,当时客卿并无多少实权,孙膑十分感激他同学的那番“好意”。
当庞涓得知孙膑要长期呆在魏国,他怕孙膑把他的军师位于夺了,于是便想谋害他。不久,孙膑收到一封由齐国人捎来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团聚,另一方面也想让他重振齐国国威,孙膑自己知道不能随便回去,便写了一封信,让那齐国人回去交给哥哥。不料,庞涓派魏人把那齐国人带的回信搜查出来,交给了魏玉,魏王见信知道孙膑非常想念齐国,非常不满。庞涓见时机已到,便对魏王说:“孙膑是十分有才能的人,如果回到齐国,将对我们魏国十分不利。不如我充去劝劝他,如果他同意留在魏国,当然更好,如果他不愿意,他是我写馆举荐来的,我知道他的性格,一切都交给我来处理就行了。”
庞涓于是对孙膑说;“你离家已经多年了,一直与家人没有联系,你应当回去看一看,见见自己的亲人,给先人上上坟,然后再回来,那不是两全其美的事吗?”孙膑说怕魏王不同意,庞涓尽力怂恿,孙膑于是向魏王说要请两个月的假。魏王见此,心想他一定是私通齐国,若放他回去,岂不是后患无穷吗?便立刻把孙膑交给了庞涓,让庞涓审问。
庞涓对此事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又跑去向魏玉求情。跑回来对孙膑说:“魏王执意要把你杀死,经我肯求再三,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刺字,给人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人不能走跑)。孙膑听了,虽极度悲伤与愤怒,但觉得毕竟是老朋友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庞涓。
孙膑被刺上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庞涓对孙膑于是又装出另一种脸孔,对孙膑的生活照顾得极为周到,孙膑总觉得自己给庞涓添了不少麻烦,便总想着去报答老朋友。有一天,孙膑便主动地提出来要为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我平时有人伺候,生活没什么难处,你这样也还能写点东西,你生活老是这么枯燥无味也不行,不如写一写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朋友间的事,我鼎力支持。”孙膑便答应了。
此时的孙膑已是被剔去膝盖骨的残废之人,只能躺着用刀往竹筒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极端艰难。庞涓心内着急,想把那部兵法快些捞到手,于是就让一个小厮催孙膑快写。小厮见孙膑极为可怜,十分疑惑地问服侍孙膑的人:“庞军师为什么非要我催孙先生死命地快写兵法呢?”那人说:“你这都不知,庞军师留下他的命便是让他把兵法写完,等那本书写成了,他也就没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