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成大事必备的十种能力 > 第七章 懂得取舍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放弃(第1页)

第七章 懂得取舍做出正确的选择与放弃(第1页)

人生在世,诱惑很多,但是个人的精力毕竟是有限的,因此,如何做出恰当地取舍非常重要。我们必须学会适度平衡,取自己之所长,就自己之所乐,有所争有所不争。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坚定自己的目标和理想,最终成就一番大事业。

不拘小节才会有所突破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是中国男人在几千年里总结出的一条经验。过于拘小节,思维就会狭窄,又何谈创新呢?虽然它不是一条真理,但在有些时候,确实有一定的道理。

有这样一个故事,一个负责销售的普通职员突然接到一个十万火急的信息,必须马上通知生产部门,否则会给公司带来巨大损失。按公司规定,这类通知必须由经理以书面形式下发。可经理在哪里呢?外出有事,并不在公司。于是这个职员在通知书上签下了经理的名字,交给了生产部门。

按该公司规定,他的这种行为应被辞退。于是他在通知发出后,将辞呈放在了经理的桌上,并说明原委。

经理了解情况后,给他的答复是“不同意”,并告诉他,有两种职员是任何企业都不想雇用的,一种是从来不听从命令的人,另一种是只听从命令的人。他不属于这两种。

拘泥小节的人,人称之为“小职员型”的人。这种类型的人,只能反复从事自己熟知及经历过的事。一个人若真如此,虽生活舒适却不能从其中求取任何进步,也不能得到赏识的机会,三年如一日,过着虽安稳却枯燥无味的生活。

《说苑》曾举姜太公和智伯的例子,说明重视大事和拘泥小节对人生的影响:姜太公种田时,收入还不够抵偿种子钱;姜太公打鱼时,收入还不够抵偿鱼网钱。但他治理天下的聪明才智却绰绰有余。为什么呢?因为做大事业的人本来就容易忽略小的方面。智伯连厨师丢失了烤肉用的器具都知道,但韩、魏背叛他却不知道;邯郸子阳连看园的人丢失了桃子都知道,自己要被人杀害却不知道。专门在小处下功夫,就会忘记大的地方。为什么呢?因为一心不能二用;一时不能二行。专注于小处,必然忽略大处。

面对激烈的竞争,想成大事的男人必须寻找新的突破口,独辟蹊径,才能在诸多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世界。当一个人为了创立专注于求新求异求变时,他哪有心情顾及到“小节”方面的事情呢?

一位《纽约时报》记者在追踪了比尔·盖茨和网景公司电脑神童马克·安德林等人的“暴发”历程后发现,盖茨之类的人物正是依仗他们的创造力,从而攀上世界富豪的群山之巅。但是,据我们所知,盖茨是一个着眼于大事、不拘泥小节的典型人物,尤其是在初创业时,他经常领着员工加班加点,头发蓬乱、两肩头皮屑、在地板上睡觉,对个人生活毫不在意。

成大事者不拘小节,并不是说不做小事,而是不被琐屑的小事束缚自己的手脚,蒙蔽自己的眼光。无论做大事还是小事,都要紧盯人生目标,通过创新寻找到最便利的达成目标的道路。

分析人类的能力,显在的部分微乎其微,潜在的部分却大得出人意料,长久隐藏于内层深处,如同一只睡狮,不鸣则已,一鸣惊人。因此,不妨以大处着眼的魄力与远大的胸襟、宽阔的视界,向琐碎陈腐的日子告别吧!

君子爱财,取之有道

《道德经》上有一段很有意思的话:据说善于养生的人,在陆地上行走时,不会遇到犀牛、老虎这样的猛兽,在战争中不会受到兵器的伤害。犀牛在他身上找不到下角的地方,老虎在他身上找不到落爪的地方,兵器在他身上找不到着刃的地方。他为什么这么厉害呢?因为他从来不到有危险的地方去。

最有效的防身功夫当然是避开险地,呆在安全之所,那比学成关云长“过五关斩六将”的武功和猛张飞“取上将头颅如探囊取物”绝技更不容易送掉自己的性命。

懂得趋吉避凶之道并不难,可有些人为利益所动,“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从老虎嘴里夺口粮,将生死置之度外。照说,人生的意义原本不是以其长度计算,一个人只要轰轰烈烈不虚此生,其实没有必要活得像爬在泥巴里的乌龟那么长。如果像曾国藩那样,“活到可生可死的境界”,虽然寿数不永,一辈子也就没什么遗憾了;如果像关公那样,虽然战死沙场,却博得一世英名,令后人景仰,一辈子也值了。

然而,有的人为了捞钱“泡马子”、“包二奶”,或者干其他乌烟嶂气的事,干冒国法,以至送掉一条小命,那就太不值了。一个人虽然没有必要活得像爬在泥巴里的乌龟那么长,也没有必要活得像上了钩的鱼一样短。为了一个不值得炫耀的理由,将脑袋往枪口上凑,实在不算明智。

一个人想把日子过得安稳,最好是“有毒的不吃,犯法的不做”。

什么是“有毒的不吃”?意思是说,不能贪求非分之地。人在世上,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这是分内之得。没有耕耘却指望收获,原本不合理,若有这样的“好事”临门,也是非分之得,是“有毒”的东西,吃了有害无益。虽然是慢性毒药,暂时看不到危害,一旦日后发作,却可能不可救药。所以,智者追求分内之得,却不取非分之利。

战国时期,齐国国王派人给孟子送来了一个箱子,孟子打开一看,里面竟然全是金子。孟子立刻叫住来人,坚持让他们抬走。第二天,薛国国王又派人送来五十镒金子,孟子接受了。

孟子的弟子陈臻把这一切都看在心里,觉得非常奇怪,忍不住问道:“为什么你昨天不接受齐国的金子,今天却接受薛国的金子呢?如果说你今天的做法是对的,那么你昨天的做法就是错的;如果今天的做法是错的,那么昨天的做法就是对的。可到底哪个是正确的呢?”

“我自然有我的道理!薛国周边曾经发生过战争,薛国国王请求我为他的设防之事出谋划策,今天他送来的这些金子是我应该得到的;至于齐国,我从来都没有为他做什么事情,这一箱赠金到底有何含义,我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齐国想收买我。可是,你何曾见过真正的君子有被收买的?”孟子解释说。

陈臻似有所悟:“原来接受或不接受,都是根据道义来决定的啊!”

所谓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只有通过诚实劳动得到的钱财,才能心中坦然,也没有后遗症。

所谓“犯法的不做”,道理很简单,做不做就在于各人的选择。犯罪是有成本的,对他人造成的损害越大,风险成本越高。那些贪污受贿的人,那些杀人抢劫欺蒙拐骗的人,为了自己贪求的利益,藐视风险成本,最后可身陷囹圄,或身败名裂,那也是他们应得的报偿。正如《小窗幽记》云:“明犯国法,罪累岂能幸逃;白得人财,赔偿还要加倍。”

为他人着想,替自己打算

我们说话做事情,都必然要为自身利益打算。但是,我们为了实现某个目的,必然跟他人的利益发生关系。或者有益于人,或者有损于人。如果有益于人,就能得到他人的认同和帮助;如果有损于人,必然遇到抵抗。所以,我们在为自身利益考虑时,也要考虑到对方的利益,尽量寻求一个满足双方利益的契合,这是办事的妙方,将无往而不利。

战国时,水工郑国受韩国派遣,到秦国探听情报,不料被秦国被捕,准备处死。行刑前,郑国要求见秦王嬴政,得到批准。

郑国身戴重镣,被带到秦廷。秦王嬴政喝问:“奸细郑国,你承认有罪吗?”

郑国说:“是的,我的确是韩国派来的奸细!我建议您兴修水利,确实是为了消耗秦国的民力,延缓韩国被吞并的时间。然而,兴修水利,难道不是对秦国万世有利吗?”

秦王嬴政想了想,觉得此言确实有理。

郑国又说:“现在,关中水利工程即将竣工,何不让我将它完成,以造福万民呢?”

秦王嬴政沉吟半响,终于同意了他的请求。在郑国主持下,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郑国渠建成了。

秦王嬴政非常残暴,想在他的刀口下脱险是不容易的。但他有吞并天下的野心,要实现野心,必须富国强兵。郑国就是抓住了他的这一心理,说明自己的工作对实现他的野心有利,终于打动了他的心,保住了性命。

处理人际关系,就像钓鱼一样,你想得到对方的认同,首先要考虑的是,他们喜欢什么?你有什么可以满足他们并将他们吸引到自己身边来?你想钓不同的鱼,就有必要投放不同的饵。卡耐基曾说:“每年夏天,我都去梅恩钓鱼。以我自己来说,我喜欢吃梅和奶油,可是我看出由于若干特殊的理由,鱼更爱吃小虫。所以当我去钓鱼的时候,我不想我所要的,而想鱼儿所需要的。我不以杨梅或奶油作为钓饵,而是在鱼钩扣上一条小虫或是一蚱蜢,放下水里,向鱼儿说:你喜欢吃吗?”

在办事时,不要有太强的敌友观念,更不要害怕别人受益。我们需要做的是,既为别人着想,又为自己打算,最终实现自己的利益目的。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