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成大事必备的十种能力 > 第四章 精明能干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02(第1页)

第四章 精明能干做好自己的每一件事情02(第1页)

没有多久,周勃引咎辞去宰相之职,由陈平一人独担宰相重任。陈平便坚持他对文帝所说的做法,量才为用,视人而定,针对每一个人的才能确定各自应做的事,自己加以督导;这样一治理,天下太平,国泰民安。陈平指挥有方,因地因时制宜,因人而异,受到文帝的嘉奖、众臣的赞佩、百姓的爱戴,成为一代名相。

陈平的为官之道是高明的,作为高级管理者没有必要事事过问,不分巨细,该放的要放得开,让下属去承担相应的责任,只有这样,自己才能真正“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在这方面,宓子贱做得也非常好。原来,宓子贱做过单父的地方官。平日,大家只见他整天弹琴作乐,悠闲自得,根本没见他走出过公堂。然而在他的治理之下,单父这地方生活富足,人心安定。后来,宓子贱离开了单父,接替他的是巫马期。巫马期每天天没大亮,星星还没消失就出去了,一直忙到夜里繁星密布才疲惫不堪地返回公堂。巫马期为了工作,吃也吃不香,睡也睡不好。大小事情无不亲自处理,好不容易才将单父治理好。巫马期听说宓子贱治理简直不费什么气力,可单父也一样富足,便特意到宓子期府上求教,探讨治理单父的窍门。宓子 得知巫马期来意后,微微一笑,说道:“我哪里有什么治理的窍门呀。只不过我治理单父时凭借大家的力量。而你治理单父时,你用的方法是只用你自己的力量。光依靠自己的力量治理当然辛苦不堪,而我动员了大家的力量,依靠众人当然使我自己安逸得多了。”

宓子贱与巫马期同在单父做官,同样将单父治理得很好。然而一个工作得悠闲,一个工作得辛苦,这个故事不正说明了众人力量的重要吗?

要想成就大事业还应当学会把主要工作放在总揽全局上,但总揽并不等于包揽,包揽使人精力分散,苦不堪言,而往往不能把事情做好。

汉宣帝时期的丙吉也是一个非常懂得如何总揽全局,从不越俎代庖的人。他非常清楚一个管理者最主要的是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而切不可越俎代庖,超越自己的范围去管别人份内的事,因为一个人的时间与精力总是有限的,不可能处理所有的事情,另外,超越自己的权限去管理事情,会导致职责上的混淆不清,反而有可能使事情越做越糟。

总之,丙吉作宰相很讲分寸,正所谓拿得起,放得下,自有一套精明的为职哲学。将各种关系处理得有条不紊,井井有条,大事小情都处理得恰当适合。

一年春天,宰相丙吉乘车在繁华的都市街头经过。正走着,忽然听见远处人声嘈杂,叫骂声一声高过一声。车子继续前行,声音越来越大,隐隐看见街中心围着一大群人。走近前,见是一群人在殴斗。双方各有五六个人,有的拿着铁条,有的拎着粗木棒,有的舞动着小板凳,有的则抱着石墩子,打作一团。只见棒起棍落,墩砸凳拍,有喝骂,有惨叫,死的死,伤的伤.鲜血溅了一地,有两个人被打得头颅开花,白惨惨的脑浆涂了一地,殷红的鲜血顺着那人的鼻孔,嘴角流出,脸上身上早已满是血污,令人惨不忍睹。那群人却并未罢手,打得还正起劲。围观的不少人高喊,让他们住手,但都无济于事,也有喜凑热闹的,围着看,一边躲闪一边笑着指指点点,窃论哪个人更为勇猛。有的实在不忍再看这种惨烈的场面,摇头叹息着走开了。

宰相丙吉的车子经过时,宰相手下的侍从向那群殴斗者看了看,然后,对宰相丙吉说:“大人,前面是一帮无法之众在群殴,、已有两个被打破了脑袋死在地上,还有几个折了胳膊,断了腿,打得非常厉害。”丙吉并未说什么,只是点点头,又从车子里向外望了望,摆了摆手,没令停车。侍从问宰相:“大人,是不是要把他们抓来,大人审讯一番,对恶人进行惩处。”丙吉依然什么也没说,用力摆手命令车子前行,大家都莫名其妙,却又不敢违抗命令,不敢去问为什么不管,只好困惑不解地为宰相赶车前行。

丙吉在车上神态自若,表情冷淡,好像他根本不知道方才的事似的,车子头也不回地穿过了殴斗现场,继续前行,围观的人也很是疑惑甚至恨骂。又走了一段路,迎面来了一辆牛车,拉车的牛正长伸着舌头,“呼哧呼哧”地喘着粗气,鼻侧唇角满是白沫,很吃力地拉着车子往前走,宰相丙吉突然命令道:“停下,停下!”侍从们不知何事,赶忙停下车子,问大人有何吩咐?宰相丙吉伸手指着那牛道:“你们看,那头牛伸舌狂喘,不知何故,你们去问问牛的主人,这头牛是怎么啦,是不是得了什么病?”

侍从们更是惊诧,比刚才还要惊诧。心中暗想:“大人今天这是怎么啦,刚才有人群殴群斗都闹出了人命,大人却充耳不闻,不理不睬像没事人儿一样穿杨而过;这会儿仅一头拉车的牛喘喘气就叫我们去打听原因,不成了惜牛不惜人嘛。牛命倒比人命重要,本本倒置,轻重不分,人畜颠倒呀!”。

众人疑惑,愣着不动,宰相丙吉见状,用眼睛扫了扫众人:微微地笑了,说:“你们吃什么惊呢,是不是觉得我这个宰相不分轻重,不爱惜人民性命,却怜惜一头牛啊?”侍从们赶紧拜礼,说:“还望大人赐教。”宰相丙吉一笑,问道:“你们可知这是何处所在?”众人又是一愣,有人答道:“大人,这不是长安城吗?”宰相丙吉又问:“既然是长安城,这长安城由谁负责治理呢?”众人忙回答:“大人,当然是长安的长安令或京兆尹大人的职责。”宰相丙吉点头说:“是啊。我的职责是要第年评定他们的勤务功过。然后再将其赏罚情况上报圣上便可,这取缔群殴群斗之事本届他们分内之事,本官没有必要去查管。一一参与这些琐碎小事,本官非得累死不行。”众人称是,宰相丙吉又问:“你们可知现在是什么时节?”众人道:“初春时节。”宰相丙吉点头,说:“常言道:一年之计在于春。’春天是一年的开始,尤其初春,春雷惊响,万物复苏,又要一度四季轮回。那头牛却值此时节吐着长舌喘气不止,我担心是阴阳不调之兆,而本官的职责之一就是要顺调阴阳。阴阳是否顺调,关系到国计民生,事关百姓一年的生计,本官又岂能不理不问。故此才派你们去问牛气喘的原因,绝非本官不爱惜民众。”

众人这才恍然大悟,纷纷称赞宰相的英明决断。

学会发现工作的规律并且精益求精

做任何一种工作,首先都应该摸清楚那种工作的规律,只有掌握了工作中的客观规律,才能把工作做好。

庖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厨师,他杀牛又快又轻,当时梁惠王听说庖丁杀牛有一手,就命人请他来给梁惠王亲自表演一下。有人为庖丁牵来一头十分强壮的牛,只见庖丁围着这头牛看了看,然后迅速提刀,扎眼功夫就把牛杀了,刚才还是活蹦乱跳的一头牛,霎时间就成了一堆肉。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还没看清楚庖丁怎么动刀,牛已经杀完了,不禁大吃一惊,不住的叫好。庖丁杀完牛很悠然的站在一旁,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

梁惠王更是对庖丁熟练的技术大加赞赏,问他说:“哎呀,太棒了,简直太神奇了。为什么你的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纯熟的地步呢?”

庖丁放下手中的刀,说:“大王,我干杀牛这个行当已经快三十年了,每天都干这种活。时间长了,干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啊。现在我老了,动作还慢了不少呢!”

梁惠王点头表示同意,又继续问道:“为什么那么多宰牛的人,他们中也有不少向你一样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你这么高深的技艺呢?”

庖丁说:“大王,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解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刚刚学习宰牛的时候,我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以后,我所见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一头牛了。如今我用我的精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

梁惠王和旁观的人不甚明了,庖丁继续说:“宰牛宰多了,就了解了牛全身的结构,我按照牛全身的结构,从牛骨头缝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到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及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

梁惠王和大臣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深奥的道理啊。

梁惠王又问:“你干了这么久,刀子一定用坏了不少吧?”

庖丁说:“不,您看我这把刀用了19年了,还和刚磨的一样锋利。”

梁惠王不解的问:“这是怎么回事啊?”

庖丁说:“好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断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19年,杀牛无数,依旧像新的一样。这是因为牛的骨节有间隙之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间,显得很宽绰,还有充分的余地。我宰牛的时候就是把刀刃插到骨节间,因而我的刀能用19年依旧如新。即使如此,每遇到筋骨交接处,我还是觉得难以下刀,就格外小心,目光集中,行动稳妥,这样,刀只轻轻一动,整个牛就骨肉相离了。”

庖丁因为熟悉了牛的生理结构,摸清了牛的规律,所以杀起牛来得心应手,非常出色。

除了掌握住必要的规律外,我们做事情还要有精益求精的态度,不断提升自己的能力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更高的境界,来把自己的工作做得更好。像更赢惊弓落雁的故事就充分地说明了这一点。

更赢是战国时期魏国的神射手,他的射箭技术高超。天上飞的、地上跑的,甚至水中游的,他都能射落。因而更赢的名字天下人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各国的箭手也都纷纷来到魏国向更赢求教或者挑战,更赢的箭术当然无人能敌。魏国国王对更赢喜爱备至,不仅赐给他金银珠宝、田地房屋,而且还经常请更赢到王宫饮酒、外出打猎,简直比对待亲兄弟还亲。  国王是个打猎迷,这天,国王打算去野外打猎,邀更赢同去。天气晴好,国王的心情更好,他策马扬鞭,好不快活,不一会儿就到了狩猎地点。他和更赢说好,一人带一队士兵,看哪个队打的猎物多,时间就以现在开始到日落时分止。更赢欣然同意。说完国王身背弓和箭,迅速冲入树林,一副势在必得的样子。更赢则从另一条路冲入,丝毫也不示弱。

时间过的真快,很快太阳就要落山了。更赢得猎物不少,有鹿、兔子、鸟、还有野猪等等。手下士兵高高兴兴的背着猎物准备出林去见国王。再看国王这边,猎物也不少,国王心想今天肯定不会输给更赢了。两队人马来到集合处,国王命人分别查验双方猎物数量,结果打了个平手。国王不服气,一定要分个胜负出来。更赢知道国王想赢点面子,于是就说自己甘愿认输。国王不从,还想再比试一下。这时,只见一队大雁由南向北飞过,它们一会儿排成人字形,一会儿排成一字形。过了一会,正当国王和更赢商量如何再分胜负时,一只孤雁从远处飞来,它叫声惨烈,飞的也很慢,显然是跟不上队伍了。更赢于是对魏王说:“大王,您看这只大雁,我可以不用箭就把它射下来。”魏王不相信,说:“不用箭?怎么可能,如果你能不用箭就把它射下来,今天的狩猎比赛就算你赢。”只见更赢从身后取下长弓,当那只孤雁飞临他上空时,拉弓,做出射箭的姿势,只听得弓弦“嘣”的一声响,大雁也应声落地。魏王顿时傻了眼,奇怪的问:“这是怎么回事,没有用箭,大雁怎么就落下来了呢?”更赢笑笑说:“大王,这只雁,飞得很慢,说明它受过重伤。”说着,指着大雁尚未痊愈的伤口给魏王看。“它叫声悲哀,说明它长时间失群。伤未愈且惊魂未定,猛听到强弓的声音,便吓得跌落了下来。”听了更赢的话,魏王对他彻底服输,人们也更加佩服更赢了。

更赢不用箭,只用弓弦发出的声音就使大雁落地,听起来这是多么高超的箭术啊。其实,如果不是大雁受过伤未愈,又脱离队伍,是不会被弓弦声吓倒的。这就是更赢的妙处所在。  求知不难,难就难在精益求精,举一反三。更赢的箭术已经达到了这个境界。

小心谨慎是一定要奉行的原则

做任何一件事情,要谨慎的把它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想清楚,切不可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粗心地做出对于事后对于自己不利的事情来。

战国时期,列子先跟随仙人壶丘子学道,后又师从老商氏,并与伯高子为友。传说列子修道九年之后,即能“御风而行”。在今天看来这些有点玄虚,但是从中可见列子当时的修行极高,后来,列子隐居郑国四十余年,修身养性,过着远离世俗的隐居生活。

在列子隐居郑国期间,他的生活穷困潦倒,常常食不果腹,脸上常有饥馑之色。一位他国的使者在郑国见到列子,看到列子生活的窘困状况十分吃惊,当他见到郑国的相国子阳后,对子阳说:“列子是闻名天下的有道之士,居住在贵国这么长时间,生活这么穷困,作为相国,你难道不知道这件事情吗?这样的做法也恐怕要被人耻笑了。”子阳听后忙问左右才知道郑国有列子这样一个人,而且生活确实十分穷困,于是就让手下的官员给列子送去了数十车粟米。

听说相国子阳派人送来了粮食,列子立刻出来迎接。为列子送粮的官员说:“相国听说你的生活很困窘,特意让我给你送来粮食,帮助你解决生活中的困难。”列子说道:“相国的心意我领了,但是我隐居于此没有为郑国作一点贡献,没有一点的功劳,我怎么可以接受相国的恩赐呢?还是请收回吧。”面对送粮的官员,列子再三拜谢相国的恩典,但是却始终不肯接受官员送来的粮食,无奈送粮的官员只好作罢,并把此事禀报相国子阳。

送粮的官吏走后,列子的妻子面带饥色,望着他说:“我听说有道之人的妻子和儿女都可以有饱足安逸的生活,但是现在我和孩子们却连最起码的温饱问题都不能解决。你也知道很久以来我们几乎没有什么可以吃的,每天靠一点点稀粥充饥,为什么今天相国派使者送来的粮食你不接受呢?相国子阳知道他以前慢待了你,但是现在他特意派人送来粮食证明他认识到了以前的错误,你应该接受才对,这样我们也可以渡过难关,不至于每天忍受饥馑之苦啊!”听完妻子的话,列子也感到很歉意,妻子说的话是事实而且也不无道理,但是列子拒收相国的馈赠也是不无理由的。于是他和颜悦色的对妻子解释说:“你说的这些我都想过了,这些年来忍饥挨饿,确实让你们受委屈了。但是你知道吗,相国子阳对我并不了解,他只是听了别人的话才给我送来了粮食,今天他可以因为别人赞扬我的话给我送来粮食,明天他也可以因为别人的谗言而拿我问罪,这样的人送来的东西我能接受吗?我这样做是为了洁身自保,以防将来的不测啊。”听了列子的话,妻子也默默无语。

后来,果然相国子阳在郑国很不得人心,百姓忍无可忍就起来造反,子阳在混乱中被百姓杀死了。

列子在郑国隐居数十年,郑国的相国子阳都没有关注过他,而单凭别人对列子的称赞就给列子送来粟米。列子通过一件小事认清了子阳的为人,从而拒绝了子阳的馈赠。因为如果接受了别人的恩惠而不以死来报答他,这就是不义。如果接受了就要以死来报答他,而子阳又是一个不义的人,以死来报答不义之人,则是死于无道,而死于无道是逆天的行为。所以列子避开子阳的馈赠,从而既避开不义,又避开逆天,他的见识的确非同一般。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