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策陪皇帝聊了好一会儿,直到秋公公提醒皇帝该用晚膳了,杨策才起身告退。
皇帝送他到御花园门前,一个门里一个门面,都有些依依不舍。
连杨策自己都觉得奇怪,他本来不是多愁善感之人,何况只是出个差,很快就回来了,用得着生离死别似的吗?
他和皇帝都没有想到,他这次离京后,再回京时,与皇帝已经天人永隔。
两湖郡剿匪难度其实并不大,杨策坚持要亲自前往,主要有两个目的,一是理一理天地会在两湖的生意和成员,二是打听一下杨箐在藩地的情况。
天地会在杨箐的藩地也有生意,只是打听来的消息都很官方,杨策不相信杨箐会那么老实,规规矩矩守着这一亩三分地,没有做其他打算。
尤其是这次杨箐回京,不难看出他品行低劣,心思狡诈,杨策没有亲自看一看,心里不踏实。
两湖郡从前朝起便是富庶之地,多有客商往来京城,所以官道修的十分宽阔平整。
杨策便也扮作从京城往两湖贩卖珠宝的商人,方便路上与其他客商搭话。
客商也分三六九等,珠宝商人算是中上等,和那一等都不会有太大的距离,也都能说上话。
离京两日,杨策已经结交了数位同行的“好友”,结伴而行。
其中一位黄掌柜来自湖城老字号寻香记,专门负责采买香料。
据他说寻香记已经营上百年,两湖郡各县城都有分号。
杨策十分给面子,面露羡慕,拍了几句马屁。
“想必黄掌柜的东家,必定富可敌国吧。”
“若有机会能得见他老人家一面,指点一二,定是受益颇多。”
黄掌柜微微含笑。
“老夫的东家十分好客,想见并不难。”
“不过,东家年纪未及弱冠,实在不敢当老人家几个字。”
杨策看得出来,黄掌柜对他的东家十分尊重,话题总是有意无意围绕这位年轻有为的东家。
据黄掌柜说,他的东家姓严,十岁便会看账本子,十三岁便做成第一笔生意。
说到这里黄掌柜还特意强调,不是那种哄小孩子的小生意,而是严东家自己跑去和客商谈成的大生意。
至于这笔生意具体有多大,黄掌柜没有说明,杨策也不好追问。
但以严家的财能,能称得上“大生意”的,必定不会太小。
严掌柜十五岁位接掌了寻香阁,到如今已经快五年了,寻香记的规模比之前大出一倍不止。
杨本来只是为了迎合黄掌柜,接近关系后向他打听杨箐的消息,听他将严东家说的如此不禁也生出几分好奇。
旁敲侧击多打听一些有关严东家的信息。
“十五岁尚在少年,老东家能放心将家业交给严东家,定然是看出他天赋异禀,也足见老东家的魄力。”
黄掌柜张了张嘴,想说什么却又没说,生硬的转了话题。
“前面便是顺县吧?”
“来时曾在顺县一家董记吃过一道火腿脍肘子,十分软烂入味。”
“杨掌柜一定赏脸,让我请你一起尝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