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中国厉史名人 >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4页)

第四章 文豪泰斗(第4页)

陶渊明是中国古代著名的文学家,他不仅诗文非常有名,而且他蔑视功名富贵,不肯趋炎附势也同样很有名。

公元405年秋天,陶渊明为了养家糊口,来到离家乡不远的彭泽当县令。这年冬天,他的上司派来一名官员来视察,这位官员是一个粗俗而又傲慢的人,他一到彭泽县的地界,就派人叫县令来拜见他。

陶渊明得到消息,虽然心里对这种假借上司名义发号施令的人很瞧不起,但也只得马上动身。不料他的秘书拦住陶渊明说:"参见这位官员要十分注意小节,衣服要穿得整齐,态度要谦恭,不然的话,他会在上司面前说你的坏话。"

一向正直清高的陶渊明再也忍不住了,他长叹一声说:"我宁肯饿死,也不能因为五斗米的官饷,向这样差劲的人折腰。"他马上写了一封辞职信,离开了只当了八十多天的县令职位,从此再也没有做过官。

唐代古文运动发起者--韩愈

大事记: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路。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今河南孟县)人。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韩愈3岁丧父,受兄韩会抚育,后随韩会贬官到广东。兄死后,随嫂郑氏北归河阳。后迁居宣城。7岁读书,13岁能文,从独孤及、梁肃之徒学习究心古训,20岁赴长安应进士试,三试不第。25岁登进士第,然后三试博学鸿词不入选,便先后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至京师,官四门博士。

36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徭役赋税,指斥朝政,被贬为阳山令。顺宗即位,用王叔文集团进行政治改革,他持反对立场。宪宗即位,获赦北还,为国子博士。改河南令,迁职方员外郎,历官至太子右庶子。因先后与宦官、权要相对抗,仕宦一直不得志。

50岁从裴度征讨淮西吴元济叛乱,任行军司马,贯彻了加强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的主张。淮西平定后,升任刑部侍郎。

他一生排斥佛教。元和十四年(819)唐宪宗迎佛骨入大内,他打听到凤翔的法门寺里,有一座宝塔,叫护国真身塔。塔里供奉着一根骨头,据说是释迦牟尼佛留下来的一节指骨,每三十年开放一次,让人瞻仰礼拜。这样做,就能够求得风调雨顺,人人平安。

唐宪宗特地派了三十人的队伍,到法门寺把佛骨隆重地迎接到长安。他先把佛骨放在皇宫里供奉,再送到寺里,让大家瞻仰。下面的一班王公大臣,一看皇帝这样认真,不论信或是不信,都想弄到瞻仰佛骨的机会。有钱的,捐了香火钱;没钱的,就用香火在头顶、手臂上烫几个香疤,也算表示对佛的虔诚。

韩愈是向来不信佛的,更不要说瞻仰佛骨了。他对这样铺张浪费来迎接佛骨,很不满意,就给唐宪宗上了一道奏章,劝谏宪宗不要干这种迷信的事。他说,佛法的事,中国古代是没有的,只有在汉明帝以来,才从西域传了进来。他又说,历史上凡是信佛的王朝,寿命都不长,可见佛是不可信的。

唐宪宗收到这个奏章,大发脾气,立刻把宰相裴度叫了来,说韩愈诽谤朝廷,非把他处死不可。裴度连忙替韩愈求情,唐宪宗气慢慢平了,说:"韩愈说我信佛过了头,我还可宽恕他;他竟说信佛的皇帝,寿命都短促,这不是在咒我吗?就凭这一点,我不能饶他。"

后来,替韩愈求情的人越来越多,唐宪宗没杀韩愈,就把他降职到潮州去当刺史。

后不久回朝,历官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显职。为兵部侍郎时,镇州王庭凑叛乱,他前往宣抚,成功而还。最后这一阶段,政治上较有作为。

韩愈一生,在政治、文学方面都有所建树,而主要成就是文学。他反对魏晋以来的骈文,提倡古文,进行了长期的激烈斗争。"韩愈奋不顾流俗,犯笑侮,收召后学";"时人始而惊,中而笑且排,先生益坚,终而翕然随以定"。由于他和柳宗元等人的倡导,终于形成了唐代古文运动,开辟了唐宋以来古文的发展道。他的诗歌有独创成就,对宋诗的发展有重要影响。

长庆四年(824年),韩愈病逝,享年57岁,追赠礼部尚书。

◎知识小百科:韩愈的文学成就

韩愈的散文、诗歌创作,实现了自己的理论。其赋、诗、论、说、传、记、颂、赞、书、序、哀辞、祭文、碑志、状、表、杂文等各种体裁的作品,均有卓越的成就。

论说文在韩文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以尊儒反佛为主要内容的中、长篇,有《原道》、《论佛骨表》、《原性》、《师说》等。抒情文中的祭文,一类写骨肉深情,用散文形式,突破四言押韵常规,如《祭十二郎文》;一类写朋友交谊和患难生活,四言押韵,如《祭河南张员外文》、《祭柳子厚文》。此外,书信如《与孟东野书》、赠序如《送杨少尹序》等,也都是具有一定感染力的佳作。韩愈另有一些散文,如《毛颖传》、《石鼎联句诗序》之类,完全出于虚构,接近传奇小说。

大唐诗仙--李白

大事记:李白是中国唐代著名诗人,他非凡的自负,自信狂傲的独立人格,豪放洒脱的气度,和自由创作的浪漫情怀。他的诗歌以奇特的想象、恢宏的气势引人入胜。对后代产生了深远影响,被后世誉为"诗仙"。

李白(公元701~762),字太白,绵州昌隆(今四川江油)人。他是唐代诗坛的代表人物,又是中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李白出生在西域碎叶(今前苏联托克马克),5岁时随父迁居四川彰明县的青莲乡,故号青莲居士。开元十四年(公元726年),李白出蜀远游。

李白在蜀中漫游时,曾登峨嵋、青城等名山,写下了《访戴天山道士不遇》和《峨嵋山月歌》等诗篇,显露出李白早年的才华。

当时八十余岁的名诗人、太子宾客贺知章在长安与李白相会,遂称其为"谪仙人",经过贺知章的褒扬,李白的名声顿时传遍京师。唐玄宗非常隆重地召见了他。但玄宗只是十分欣赏他的诗句,将他当作-个点缀"太平盛世"的文学侍从,任命他为"供奉翰林",却没有任何实际职位。

一天唐玄宗与杨贵妃在沉香亭观赏牡丹,歌手李龟年领着一班子弟奏乐歌唱。唐玄宗对李龟年说:"赏名花,对艳妃,你们怎么演唱旧词?这样吧,你快召李白来写新词。"李龟年赶到长安大街有名的酒楼寻觅,果然李白正和几个文人畅饮,已经喝得酩酊大醉。当李龟年向他传达圣旨时,他醉眼微睁,半理不睬地睡过去了。

圣旨是误不得的,李龟年只好叫随从把李白拖到马上,到了宫门前,又用几人左扶右持,推到唐玄宗面前。唐玄宗见李白一醉如泥,便叫待臣搀到玉床休息,吩咐端来醒酒汤,杨贵妃叫人用冷水喷面解洒。李白躺在玉床把脚伸向高力士,要他脱靴。高力士无奈,只好憋着一肚子气蹲下来为他脱,忙乱一阵,李白才从醉梦中惊醒。唐玄宗叫他快作诗助兴。李白微微一笑,拿起笔来,不到一炷香工夫,已经写成了《清平调》。

高力士是大太监,天子称他为兄,诸王称他为翁,驸马、宰相还要称他一声公公,何等神气,今天因为李白而颜面扫地,从此记恨在心。后来他在杨玉环面前诋毁李白。原来李白诗云"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在断肠,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诗中所用的典故飞燕,是赵飞燕。赵飞燕因貌美受宠于汉成帝,立为皇后。后因淫乱,平帝时废为庶人,自杀。本来李白是用飞燕新妆比喻名花凝香,并没有讽刺杨贵妃的意思。高力士却说诗中的赵飞燕就是指杨贵妃,是故意侮辱她。杨贵妃"恍然大悟",非常恼火,便在唐明皇面前讲了李白的坏话……

李白渐渐感自己政治理想的破灭。同时,他那种"揄扬九重万乘主,谑浪赤墀青琐贤"的傲然态度也令权贵们嫉妒与恼怒。因而权贵们对其百般谗毁,玄宗也逐渐疏远李白。李白意识到"谗惑英主心,恩疏佞臣计。彷往庭阙下,叹息光阴逝",于是上书请求回乡,玄宗很快赐金放他回去了。

上元二年(公元761年),李白准备跟着李光弼追击史朝义,再次讨敌,但因病中途返回。第二年(公元762年)他在当涂(今属安徽)其堂叔李阳冰家中因饮酒过度醉逝,时午62岁。

李白诗歌散失不少,今尚存900多首,内容丰富多采。李白一生关心国事,不满黑暗现实,希望为国立功。他的《古风》59首是这方面的代表作品。李白的不少诗篇,表现了对人民生活的关心和同情。这种内容常常结合着对统治者的批判。

◎延伸阅读:《清平调》词三首:

(一)

云想衣裳花想客,春风拂槛露华浓。

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二)

一枝红艳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断肠。

借问汉宫谁得似?可怜飞燕倚新妆。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