韦世康是隋文帝朝中的一名大臣,他性格沉稳、谦恕,在吏部任职十余年,隋朝险恶的政坛风波并没有波及到他,要问他为官的诀窍,便是知足,没野心。他常对家中子弟说:“禄岂须多,防满则退;年不待暮,有疾便辞。”他曾一再要求退休,隋文帝只是不许,反而一再提拔,最后长到荆州总管这样的要职。当时天下共有四个总管,那三个总管都是由隋文帝的三个儿子担任,只有他一个外姓旁人,可见隋文帝对他宠信之深。
激活死脑筋:
祸莫大于贪欲,福莫大于知足,这是古代许多先贤圣哲教给人们的一种处世哲学。既然贪权揽势是致祸的缘由,知足知止也就是避祸的法门,不该伸手别伸手,应当驻足快驻足,这样外可少树敌招怨,内可以减怒保肝,既可平安于官场,也可快意于人生,实在是养生全命的法宝。
不能太冲动
自从刘备乘吴、曹大战之机巧夺荆州(今湖北江陵)后,东吴一直耿耿于怀,伺机夺取。
刘备也看透了这一点,他在夺取蜀川后,留下最得力的大将关羽镇守荆州。东
吴一直垂涎于荆州,故派大将吕蒙驻在陆口(今湖北嘉鱼),以挡蜀刘进攻,以伺夺取之机。但关羽一向谨慎,不轻易对外用兵,保持着军事优势,使吕蒙无处下手。
日久天长,关羽见东吴不敢妄动,又见入蜀诸将随诸葛亮征东征西,立下不少功劳,而自己却只知静守,没立半点功劳,傲心上腾,想寻机干点事业。
正巧,这时不远处,曹仁驻守的樊城(今湖北襄樊)兵力空虚,关羽便打起樊城的主意来,但又怕东吴来夺荆州,故举棋不定。
吕蒙得到消息,为进一步促使关羽去战曹仁,便假装有病,回建业(今江苏南京)去了。走前,任命尚无名声,但熟读兵书的陆逊为右都督,代自己镇守陆口。
关羽听到消息,以为除去了后顾之忧,便准备进军樊城。这时,新上任的陆逊为坚定关羽离开荆州的决心,给关羽一封信,信上说:“久闻关将军威名,可与晋文公、韩信齐名。自己是一书生,不懂军事,今后还仰仗将军看顾,保持两军相安无事便足矣。”
关羽得此信,马上进军樊城。陆逊又修书一封给曹氏集团,说刘备占我荆州,久怀气愤之心,愿与曹家联合,共谋对付刘蜀之策。关羽离开荆州后,荆州兵力空虚。吕蒙探到可靠消息,便从建业发水军直指荆州。与陆逊会合后,把兵船扮成商船模样,沿汉水上溯至荆州。就在关羽水淹于禁等七军之后,吕蒙、陆逊也拿下荆州。
关羽急于建功立业,义气用事,轻信了陆逊的话,最后大意失荆州,被陆逊端了老巢。
激活死脑筋:
做事不能凭感觉,义气用事必有麻烦.事情往往不是想象的这么简单,只有理性行事才不会出现大的差错,才不会使自己后悔莫及,凡事不能太冲动,否则容易被人利用。
以屈求伸
以屈求伸,常是有远大志向者所为。忍辱负重,全靠精神支撑,对这样的成功者,是不敢用运气来解释的。
邓绥是东汉和帝刘肇的皇后。她自幼性格柔顺,甘愿委屈自己以宽慰他人。她5岁的时候,有一次,祖母为她剪发,由于老眼昏花,不小心将邓绥的前额碰破。邓绥强忍疼痛,一声不吭。别人间她:“你这样做,难道不知疼痛吗?”邓绥答:“不是不知疼痛。祖母疼爱我,为我剪发,我若喊痛,就会伤她老人家的心.所以我忍住了。”这件事反映出邓绥屈己慰人的品格。
东汉永元七年(95年)邓绥被选入宫,成为和帝的贵人,第二年,另一个贵人阴氏因身为贵戚被立为皇后,从此,邓绥格外谦卑小心,一举一动皆遵法度。对待与自己同等身份的人,邓绥常常克己下之,即使是宫人隶役,邓绥也不摆主子的谱。
有一次,邓绥得了病。当时宫禁甚严,外人不能轻易进宫。和帝特别恩准邓绥的母亲兄弟进宫照顾,并且不做时间上的限制。邓绥知道后,便对和帝说:“宫庭禁地,对外人限制极严,而让妾亲久留宫内很不合适。人家会说陛下私爱臣妾而不顾宫禁,也会说我受陛下恩宠而不知足。这对陛下和臣妾都没好处,我真的不愿您这样做。”和帝听后非常感动,说:“别的贵人都以家人多次进宫为荣,只有邓贵人以此为忧,这种委屈自己的做法是别人比不了的。”从此对邓绥更加宠爱了。
邓绥得到和帝越来越强的宠爱,不但没有骄傲,反而更加谦卑。她知道皇后阴氏的脾气,也隐隐约约感到阴氏对她的忌恨,所以对阴氏更加谦恭。每次皇帝举行宴会,别的嫔妃贵人都竞相打扮,金簪耀目,玉珥放光,环珮叮咚,服装艳丽。只有邓绥独穿素服,丝毫没有装饰。当她发现自己所穿衣服的颜色有时与阴氏相同时,立即就进行更换。若与阴氏同时进见,从不敢正坐。和帝每次提问,邓绥总是让阴氏先说,从不抢她的话头。邓绥以自己的谦恭,进一步赢得了和帝的好感,也反衬出皇后阴氏的傲横。
面对邓绥的地位一天比一天高,自己一天天失宠,阴氏十分恼怒。永元十四年(102年),阴氏与人制造巫蛊之术,企图置邓绥于死地。不料阴谋败露,阴氏被幽禁,后忧愤而死。
阴氏死后,和帝有意立邓绥为皇后。邓绥知道后,自称有病,深处宫中不露,以示辞让。这下反而坚定了和帝立后的决心,他说:“皇后之尊,与朕同体,上承宗庙,下为天下之母,只有邓贵人这样的有德之人才可承当。”
永元十四年(102年)冬,邓绥终于被立为皇后。
激活死脑筋:
道家讲究以柔克刚,兵家讲究以退为进,邓绥不一定讲得出这种道理,但她的立身哲学是成功的。阴氏骄横,邓氏谦恭;阴氏咄咄逼人,邓氏步步退让。但结果是骄横者失宠,谦恭者获荣,逼人者忧愤而死,退让者反登后位。这成败之间不可以看出二者立身哲学的智慧吗!
顺时改礼制
秦朝末年,天下大乱,农民起义风起云涌,当时著名的大学者叔孙通跑去投降了刘邦,得到了刘邦的重视,跟随的学生弟子有一百多人,然而他一个也没有向汉王举荐,专门把过去的一群盗贼和精壮的汉子推荐给汉王。
这样一来,他的学生就对他有意见了。弟子们都说:“跟随先生好几年,幸而得以跟随您投降了汉军,现在您不推荐我们这些人,专门举荐那些很奸滑的人,为什么?”
叔孙通于是就对他们说:“汉王正在顶着箭簇和滚石去争夺天下,你们这些读书人能去打仗吗?所以首先去推荐那些能斩杀对方将领的脑袋和拔去敌方旗子的人。学生们姑且等待着我,我不会忘记的。”汉王让叔孙通当了博士,封号为稷嗣君。
汉王兼并天下以后,诸侯们在定陶一同把汉王推尊为皇帝,叔孙通完成了汉朝的仪式和号令,但他没有立即实行。
汉高祖把秦朝的仪式和法令全部去掉,变得简便宜行。大臣们喝着酒争论功劳,有的喝醉后胡喊乱叫,拔出剑来往柱子上砍,皇上讨厌这种情况。
叔孙通知道皇上越来越讨厌这种事,劝皇上说:“读书人不能领兵打仗取得天下,但可以守住已成就的天下。如果没有礼仪,您将来怎样治理天下呢?我愿意征召鲁地的那些读书人,与我的弟子们一起搞出朝中的仪式。”
汉高祖听了他的这一番话,觉得十分有道理,说:“做到它很困难吗?”
叔孙通说:“五帝音乐不同,三王礼制不同。礼制这个东西,是根据时代和世上人情而制定的,以约束人们的行为。所以夏朝、殷朝、周朝的礼制内容有所增加删减也就可以理解了,这就是不相重复。我愿意采用古代的礼制和秦朝的仪式搀杂起来而制成新的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