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k啦言情小说

7k啦言情小说>佛教谈人生 > 五 随意(第1页)

五 随意(第1页)

i佛家不求苦,不求乐,贵在随意。

打破好坏美丑的概念,满怀欣喜地享受一切;打破大小多少的执念,满怀感恩地接受一切;打破是非对错的偏见,满怀慈悲地包容一切。

做一天干净人

释迦牟尼说: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摘自《佛说斋经》

我们知道,在《西游记》里,有一个猪八戒。这个名字是师父唐僧给他起的,目的是提醒他断绝五荤三戒。有人会想:这位猪老兄,原先是多么贪财好色的人,突然接受这么严格的戒律,真是太难为他了!实际上,唐僧对猪八戒的要求并不算严,可能是考虑到他毛病太多,一下子改不了,所以只让他受八戒,还远远没有达到对一个普通僧人的基本要求。佛家规定,在家受持八戒者为“近住”,也就是接近出家人的意思。如果出家,即使刚入佛门的小沙弥也要受十戒。层次越高,受的戒律越多。最高的“比丘”,也就是和尚,戒律有二百五十条,“比丘尼”即尼姑戒律更多,有三百四十八条。唐僧让老猪受八戒,根本还没按一个出家人的标准来要求他。所以他行事颇多荒唐,倒是跟他的身份相称。

有人又会想,当和尚、尼姑太难了,戒律这么多,正常人哪受得了!其实,人活在世上都不容易,像我们做一个凡人,戒律并不比僧人少,什么刑法、民法、税法等等,条条都是戒律。还有单位的规章制度,同样是戒律,加起来何止二百五十条,受不了也得受。不过,对那些无意犯戒的人来说,戒律再多,也好像不存在一样。好比不想杀人,无论对杀人罪的规定多么严厉,也不会妨碍自己的自由。所以说,乐于遵守戒律的人是最自由的人,而不是相反。

佛祖在《佛说斋经》中,解释了“八戒”的含义。那些不曾皈依佛法的人当然用不着受这些戒律的约束。不过,假如在每个月或每一年中,选定一个日子,依八戒行事,干干净净地做一天人,也是一种特别的心灵体验,值得试一试。

第一戒是:“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有杀意,慈念众生,不得贼害,蝡动之类,不加刀杀,念欲利安,莫复为杀,如清净戒,以一心习。”意思是说,在一天一夜之内,使心灵清静如修道之人,没有一丝杀生的念头,对众生都心存善意,没有加害的念头。对各种动物,都不加杀害。想到它们时,只希望它们平平安安,不再被人杀害。总之,就像持守清静戒一样,一心存此善意。

第二戒是:“尽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贪取意,思念布施,当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一天一夜没有贪得的念头,只想帮助别人。在帮助人时,应该“欢喜与”、“自手与”、“洁净与”、“恭敬与”、“不望与”、“却悭贪与”。总之,就像持守清静戒一样,一心存此好意。

什么是“欢喜与”?就是高高兴兴地给予。在施予钱财时,如果心里不乐意,只是为了向佛祖、菩萨或其他人证明自己做了好事,那是“难过与”,表里不一,干脆就不要给了。

什么是“自手与”?就是亲手给予。给慈善机构寄两元钱,不如亲自给老乞丐一元钱。打个比方,政府领导有时会去福利院看望孤儿、老人,去灾区看望灾民,去山区看望小学生。这比单纯地拨一点慈善款、救灾款、扶贫款有诚意。

什么是“洁净与”?就是干干净净地给予。首先财物来路应该洁净。贪官贪来的钱,强盗抢来的钱,骗子骗来的钱,小偷偷来的钱,商人使诈诈出来的钱,都不洁净,给了受施者,反倒玷污了他。其次财物本身应该洁净。比如送乞丐一碗饭,就应该是干净的,而不是吃剩下的。送灾民衣服,最好是新的,而不是穿旧了不想要的。

什么是“恭敬与”?就是恭恭敬敬地给予,而不是像那个“不食嗟来之食”的成语故事的施粥人一样,用疏慢不恭的态度叫人家:“喂,来吃吧!”伤了人家的自尊心,好意就变成恶意了。

什么是“不望与”?就是不求回报地给予。为求回报而做好事,那是行贿或做生意,跟慈善不沾边。

什么是“却悭贪与”?意思是不要有吝啬的念头和希图人家感激的想法。

第三戒是:“第三戒者,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淫意,不念房室,修治梵行,不为邪欲,心不贪色,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在一天一夜之内,使心灵清静如修道之人,不起淫心,不做房事,不起邪念,不贪美色。

这就是说,不仅戒绝非正常的男女欲情,连正常的夫妻性爱也暂时戒止。不仅没有性行为,连欲念都不起。平时看见美女,忍不住多看两眼,在这一天要视而不见。平时想到这个美女那个美女,在这一天谁都不想。

第四戒是:“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妄语意,思念至诚,安定徐言,不为伪诈,心口相应,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一天一夜不乱说话,也没有乱说话的冲动。与人相处时诚心正意,说话时心态平和,想好了再说,不急于发言。不说假话,心口如一。

第五戒是:“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不饮酒,不醉不迷乱,不失志,去放逸意,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一天一夜不喝酒,保持头脑清醒,规规矩矩,不贪玩,不放纵自己的行为。

所谓规规矩矩,就是要遵守各种行为规范,包括日常礼仪。哪怕平时不拘小节,在这一天,也要对人彬彬有礼,把自己视为一个有教养的绅士或淑女。其实这一戒,平时也可以守。一月或一年只守一天,好像太少了。

第六戒是:“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著华香,不傅脂粉,不为歌舞倡乐,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过一天一意最朴素的生活,不图安逸,不洒香水,不化妆,不看歌舞,不听音乐。

如今的享乐方式多,比如电影、电视、上网以及打牌、下棋等各种娱乐,在这一天都暂时戒掉。不过,如果本身是歌手、球员、棋手,倒可以不戒,因为对他们来说,那是工作而非娱乐。

第七戒是:“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无求安意,不卧好床,卑床草席,捐除睡卧,思念经道,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过一天一夜最简单的生活,不睡好床,躺在硬板铺上,盖草席。没有草席就盖旧被。或者干脆连睡眠都省掉,盘腿坐在床上,眼观鼻,鼻观心,思考正道。

第八戒是:“一日一夜持心如真人,奉法时食,食少节身,过日中后不复食,如清净戒,以一心习。”大意是,在一天一夜之内,依法、按时吃饭,食不过饱,过了中午就不再吃饭。

所谓依法、按时吃饭,请参看第三章“九种意外之灾的征兆”中的有关内容。这一戒,对意欲保持苗条身材的女士倒是颇为实用。

总的来说,以上“八戒”的难度都不算大,如果只守一天一夜的话,任何人都可以做到。有什么好处呢?这就很难说,每个人产生的心灵体验都不一样,收获自然也不同。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能修炼自我控制能力。老子说:“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能够轻松驾驭自己的情绪和欲望,才是真正的强者。做一天干净人,你也许能找到做强者的感觉。

性定菜根香

释迦牟尼说:汝等比丘!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摘自《佛遗教经》

李叔同先生曾经是一个大学者,有过歌舞寻欢的日子,后来却遁入空门,成为弘一大师。一天,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去拜访弘一大师,吃饭时,见他只吃一道咸菜,颇不忍心地说:“难道您不嫌这咸菜太咸吗?”

弘一大师回答:“咸有咸的味道!”

弘一大师吃完饭后,手里端着一杯白开水。夏先生又皱皱眉头说:“难道没有茶叶吗?怎么每天都喝这平淡的开水啊?”

弘一大师笑笑说:“开水虽淡,但淡也有淡的味道。”

咸有咸的味道,淡有淡的滋味,弘一大师对生活的领悟,可谓深得佛祖遗教。佛祖在《佛遗教经》中说:“受诸饮食,当如服药,于好于恶,勿生增减。趣得支身,以除饥渴。如蜂采华,但取其味,不损色香。”意思是说,享用饮食,应该像服药一样,不论味道好坏,也要依正常的限量,不要因为味道好就多吃,味道不好就少吃。吃饭的目的是养活身体,解除饥渴,就好比蜜蜂从花中采蜜,只品尝花的味道,却不伤害花的颜色和香味。

这段话概括起来,如同那句名言:吃饭是为了活着,活着不是为了吃饭。一个追求自我灵魂塑造的人,能够在创造性的精神活动中享受到快乐,用不着把吃饭作为一种享乐工具,更不必以糟蹋粮食来满足那些可怜的心理冲动。比如在饭馆里叫满桌子菜以夸示富有,搜罗山珍海味以满足口腹之欲而不惜破坏人类环境,在佛家看来,这都是毫无意义的愚昧行为。因为饮食难以下咽而当垃圾处理,性质相同。

佛家强调随缘,也就是随遇而安。遇到任何事,都能超脱好坏、苦乐等俗见,心平气和地承受。所以没有任何事能让他们感到烦恼痛苦。他们如何获得这种平和的心态呢?当然是靠日复一日的修炼。吃饭也是修炼方式之一。打个比方,佛祖托着钵儿“乞食”,别人给他美食,他会满怀感恩之心地享用;别人给他一块烧焦的锅巴,他也会满怀感恩之心地享用。绝不会想,这个好,多吃点;这个不好,喂狗还差不多。其他方面也是如此,要修炼到对任何事物都不存偏见。如果觉得美食和粗粮没有两样,华服和旧衣没有两样,大厦和陋室没有两样,乘车和走路没有两样,别人的赞美和呵斥没有两样,成功和失败没有两样,一直修到活着和死了没有两样,就修炼到家了。

有一个佛门典故:桃水禅师主持禅林寺时,吸引了众多学僧前来依止。但是,有些僧人将禅当成了可以师徒传授的知识,不肯下苦功参究,只是幻想着从师父的语言提示中开悟;还有一些人注重形式,认为只有在寺院里静坐才算修禅。

已完结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